三年投资10个亿的英之园是违建要强拆,谁在把普通人当傻子愚弄?
发布时间:2025-05-18 18:58 浏览量:7
最近,潮汕地区的“英之园”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成为街头巷尾、网络上下热议的焦点。
这座耗费10个亿、历经三年精心打造的仿古建筑,如今却面临着被强制拆除的命运,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在这背后,一系列的疑问也随之而来:建的时候没人说违建,建好了却突然要被强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是谁在背后乱作为?又是谁在把普通老百姓当傻子一样愚弄?
“英之园”由潮汕籍企业家陈氏三兄弟投资建造,本是承载着发展当地旅游资源的美好愿景。
它采用了潮汕传统的“四马拖车”建筑格局,融合了一座潮汕仿古祖宅、四座仿古北京四合院、七座北欧别墅。
还有一座精美凉亭和一座奢华大门,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独特的魅力,可谓是美轮美奂。
从2013年开始建设,到2017年正式完工,这期间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资金。然而,谁能想到,这座凝聚着梦想与财富的建筑,如今却成了违建的代名词。
我们先来看看“英之园”建设的过程。这么大的工程,从打地基到封顶,动静肯定不小。
街道办、城管等相关部门难道真的像网友所说的那样集体“断网”了吗?
查违建的无人机隔三差五地飞,巡查车也天天在街上转悠,却愣是对这个大工程视而不见?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
要知道,咱们普通老百姓在家里盖个鸡窝,可能都得按规定去审批,手续办不全还不行。
可这么庞大的“英之园”,却像是一路开着绿灯,畅通无阻地建了起来。这难道不是明显的双标吗?
国家的《土地管理法》白纸黑字地摆在那里,规定了土地的使用性质和建设审批流程,怎么到了“英之园”这儿就成了一纸空文呢?
有人可能会说,是不是陈氏三兄弟认为只要能给当地创造税收,再花钱打点好关系,就万事大吉了呢?
这种想法固然不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不是相关部门的监管存在漏洞,给了他们这种可乘之机,他们又怎么敢如此大胆行事呢?
从2013年到2017年,整整四年的建设时间,相关部门都在做什么?为什么没有及时发现并制止这一违规行为?
这其中是不是存在着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的问题呢?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些疑问必须要有人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再说说2020年,国家开始对手续不全的建筑进行严厉处理,“英之园”这才进入了大家的视野,成了重点打击对象。
这就更让人纳闷了,早干嘛去了?如果在建设初期就严格把关,按照规定进行审批和监管,“英之园”也不至于建成现在这个样子,最后面临被强拆的命运。
这不仅是对陈氏三兄弟10亿投资的巨大浪费,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挥霍。那些精美的建筑、耗费的人力物力,就这么要化为泡影,实在是可惜。
还有一个让人不解的地方,就是文旅部门为什么不考虑花一部分钱把“英之园”买下来呢?
陈氏三兄弟既然愿意花费10个亿来建造,肯定是看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认为可以通过发展旅游等方式来盈利。
从建筑本身来看,它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还包含了潮汕地区的传统工艺,如潮州金漆木雕、潮州嵌瓷等,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如果能够合理利用,将其改造成一个旅游景点或者文化交流场所,不仅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还能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事业做出贡献,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退一步说,就算文旅部门不买,村里没有能力建设工厂,让那片集体工业用地一直荒废着,为什么就不能给陈氏三兄弟一个机会呢?
让他们补交罚款,或者按照正常地价购买这块土地,这样既能解决土地违规使用的问题,又能让“英之园”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岂不是一举两得?
现在,摆在眼前的是价值10个亿的“英之园”即将被强拆,成为一堆毫无价值的建筑垃圾。这真的能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吗?
拆除一座违建,固然是维护法律尊严的一种方式,但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违建?在建设过程中,监管部门的责任在哪里?
不能只是简单地一拆了之,而应该深入调查背后的原因,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否则,今天拆了一个“英之园”,明天说不定还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类似的违建。
据了解,早在2020年9月,汕头市自然资源局潮阳分局就曾发布公告,依法对“英之园”的违法建筑物实施没收。然而,这次没收未能顺利推进。
2024年,汕头市自然资源局对陈英彪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责令其拆除违法建筑。由于陈英彪逾期未拆除,汕头市人民政府最终做出强制拆除决定。
从没收公告到强拆令,中间隔了五年的时间,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执法过程如此曲折?
是业主陈某标跟法律程序玩躲猫猫,还是村集体揣着明白装糊涂,亦或是镇政府睁只眼闭只眼?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相关部门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
从以往通报的违建事件中可以看出,类似事件大多存在基层权力失范与监管层层空转问题。
一些监管部门“纸面执法”,只是做做样子,并没有真正履行监管职责,这无疑助长了违建乱象的蔓延。
部分基层干部甚至将“带头守法”异化为“带头违法”,让违建行为处于监管空白地带,一次次地卷土重来。
就像“英之园”,从2013年动工到2025年被公告强拆,长达12年的时间里,监管部门的不作为令人痛心。
如果在建设初期就严格执法,及时制止违规行为,也不会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
此次“英之园”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让我们看到了违建问题背后的深层次矛盾。
相关部门不能只是简单地回应说“以公告为准”,而应该积极面对公众的质疑,公开透明地处理这一事件。
要深入调查,揪出那些在背后乱作为的人,不管是公职人员还是其他相关人员,都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同时,也要从中吸取教训,完善监管机制,加强对土地使用和建设项目的审批监管,利用现代技术赋能监管,如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实现土地用途变更的实时监测,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在如今的法治社会,任何违法行为都不应被容忍。但在处理违建问题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公平、公正和合理性,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又要尽可能地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希望“英之园”事件能够成为一个警示,让我们的社会在法治的轨道上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够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让大家看到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谁建了潮汕1.14亿元天价违建##估价上亿违建“英之园”将被强拆#
- 上一篇:特朗普怒斥美媒ABC:不能说卡塔尔给了我一架免费的飞机
- 下一篇:即刻“7”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