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古城的新发现!

发布时间:2025-06-24 16:48  浏览量:8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人类活动已很普遍,并在流域定居,后属帝喾高辛氏酋邦,乃尧契分迁前,商始祖契的居住及活动区域。尧帝时属冀州。虞舜将天下分为十二州时,属并州。夏殷时代,隶属冀州。商代晚期,境域成为华夏族和戎狄游牧部落杂居之地,名“箕”。箕国乃商属小方国,其都城“箕城”在今县、一带,是封地。周武王时,境域属黄,乃山西境内17个诸侯国之一,后复属于并州。春秋时期,属晋国晋阳城领地,称为阳。周襄王时,晋侯以阳地赐大夫处父为,称阳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境地属赵国,东南部曾设马陵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后,推行郡县制,境内置县(县治在今村),属太原郡(治晋阳)辖。西汉初年,仍称,全境为代王恒领地。汉平帝时,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王莽新朝天凤元年(14年),县名由阳邑县改为繁穰县
山西太谷古城西大街上的志成信票号的大门,这座大门或许经常路过,但好像从来都没有仔细的看过。首先最值得关注的是最中心的这块匾额,细看会发现匾额虽然是砖雕的,但上面用清代的老瓷片和金葱粉蒙金打底,然后又用民国的水泥堆塑工艺,塑造了浮雕的石榴和桃子的造型,亦为目前太谷全境最漂亮的老匾额造型,也为未来的太谷传统匾额的非遗制作提供了最有利的参考。而其余的四块砖雕匾额也非常有特色,这块边框使用了清末的蒙金手法和民国的堆塑工艺。这一块则是完全的边框蒙金手法。五块匾额三种造型,虽然为砖雕形式,但是如果以后参照此尺寸打造太谷独特的非遗木匾额,从尺寸到造型,这里完全是最重要的参考地之一。除此之外匾额之间还有民国水泥堆塑的梅兰竹菊荷花等六种图案民国堆塑的竹子民国堆塑的梅花造型建筑上的各种堆塑造型,和石膏的俄式风格造型建筑上四片花瓣的水泥堆塑俄国风格的石膏花纹造型和两侧的俄式风格造型俄国风格的砖雕造型除此之外,建筑门面上的每个“洞”里都有精美的砖雕花卉图案镶嵌其中,非常的用心。窗户上的造型,也是蒙金加堆塑,仔细看可以看到闪闪发光而建筑的最上面,当时是否还镶嵌的一块罗马数字的钟表呢?这座建筑的门脸不仅体现出太谷砖雕和蒙金彩绘的精美,更体现出了民国的水泥堆塑和俄国石膏造型之美。这样一座融合中俄精美手法的商铺大门,或许更像是一件值得去细细品味的“艺术品”。县名由县改为县,隶属未变。东汉建立后,复称县,仍归太原郡三国时,全境归魏国并州辖,隶属太郡。西晋时,境地仍归并州辖,属太原国(太原郡改)。十六国时期,先后为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统治。北魏时期,实行州、郡、县制,属并州太原郡。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全境属东魏。东魏武定八年(550年),北齐取代东魏,全境遂归北齐控制,属并州郡。北齐承光元年(577年),北周灭北齐,全境悉归周。同年(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县治由阳邑迁至(今县城所在地)。隋朝统一全国后,取消郡级建制,行州、县两级制。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县,属并州。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行郡、县二级制,属太原郡。唐初实行州、县两级制,县属并州。武德三年(620年),在县置太州,领、2县;武德六年(623年),废太州,县、仍归并州辖。从贞观起,增设道制,归河东道辖,属并州。开元十一年(723年),并州改为太原府,属太原府。五代十国时期,全境相继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北汉领属。州、县建置基本未变。北宋时期,归河东路之太原府。金灭北宋,隶属未变。元代属中书省之太原路直辖。大德九年(1305年),太原路改冀宁路,仍隶之。明、清两代,属太原府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