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女兵刘守玟,牺牲66年后英魂才回故里,在葬礼上全族磕头跪拜
发布时间:2025-06-24 11:23 浏览量:7
3、2、1……5秒广告时间到,谢谢各位观众老爷观看,作者不易,继续往下看吧!
刘守玟的故事,开头其实没什么神秘色彩,就是一则公开的史实。18岁,1938年,湖南姑娘,护士,这几个标签摆在那里。那时候抗战已经烧到了台儿庄,青壮年上阵杀敌的画面在资料里早就烂熟,但偏偏是她,那个站在鲜血泥泞里的小护士,最后成了少数几个有名字的普通女战士。
她登场的时间,不算早也不晚。台儿庄那会,局势恶劣,日军一轮猛攻下来,南线部队顶不住就得溃退。刘守玟本来只在后方营救伤员,换在别人可能能混到战事结束。但她其实没那么听话,就是那股劲。连队被袭,连长中弹倒地,没人上前,她愣是冲出去抢救。有点像电影桥段?也许就是那种冲动,年轻,说好听点是英勇,说难听点就是不怕死。
医护,本不该走上前线。可被拖进战壕的人,不分身份,尤其遇到子弹不长眼的场合。她捡起石头想反抗,被日军直接开枪,左胸中弹。消息记载不复杂,就是这样简单直接。战友们拽着她往陈塘村撤退,一路奔70公里,当时乱世环境,每走一步后面都跟着亡命。到了医疗点,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医生、专业药品?创口处理了,也就只能随他烧。此时,她呻吟着喊母亲。护士变成伤员,她却没撑过第二天黄昏。
那种无力感,许多当年的人都记得不真切。只有一个名叫陈刘氏的村妇,把她的呼喊和眼泪记下。陈刘氏亲眼看着刘守玟的生命消失,她心里有根刺——承诺帮这小姑娘给母亲写信。承诺讲出去容易,现实里一场仗、一次躲难,回到家才发现信早泡烂水里。这种小事,后来听说很多,战争不是只有牺牲,有太多“对不起没做到”的破碎心愿。
时间就这么一晃几十年,英雄的名字连墓碑都没留。如果不是陈刘氏年年清明都来看,她的墓,恐怕早连野草也没人拔。陈家后来流离失所,等能安稳下来,那张女兵的遗物、残缺的纸片,始终没送出去。类似故事全国各地多得很,没人觉得会有后续,实际上谁也不信真能找到亲人。
2004年,陈刘氏的孙子陈开灵,偶然写了一篇文章参加报社征文,把奶奶和女兵的故事发出来。没做什么大动作,也没人炒作,反倒是一堆热心人看了稿子就这样较了真。湖南、江苏两地的电视报纸、网络团队,稻田中学师生,这群看上去并不相关的人,成了线索的接力棒。其实直到这一步,谁都没想过真会有结果,多数人心里明白,这种按图索骥的事,找到一个名字都难。
但事情就是有了变化。稻田中学的校史、偶然留下的黑白老照片,还有几份名单。对不上号的,一下子被认出了。66年,小护士的身份终于确定。“刘守玟”三个字,带着家乡口音,落在湖南军刘村的一栋老屋里。
2005年10月25日,接灵仪式热闹又混乱。站着的、跪着的、哭的、低头擦眼镜的,家里老小都来了。也许他们记得的祖先只是听说的“战死他乡”,从没人想过是她这么个人。这一天,不只是家族的事。媒体、社区干部,还有专程赶来的党史学者,想见证一个拼命回来英雄——算是补全历史,也像是让后人有个故事讲给孙辈听。
有人说,这事做得迟了。可每个环节都真,台儿庄纪念馆、长沙烈士陵园、那通稻田墙边的小石碑,每一步都有人磨叨、犯嘀咕。到底有没有意义?这事值得不值得?答案不明朗,有的人感动一场就放下,有的人觉得名声都轮不到自己身上,关他什么事。
长沙革命烈士陵园最终安葬刘守玟时,谭映天老师也来了。领导没讲什么空话,学生们没念诗,眼神倒比话管用。碑上那两百来字难得平实,谁都不再追溯“抗战女兵”的高大形象,其实她不过是个有点倔脾气的护士,懒得服从命令,出事了就是没人记得的小兵。
不过,这事儿还真不是一锤子买卖。刘守玟回到湖南之后,村口还挂着她的照片;县志修改了,烈士馆里加了名。有网友看热闹、也有人失落,说到底,这样一个故事能带来什么?现在社会崇拜英雄、但其实英雄的记忆随时能消散。昨天刚纪念,明天就又回到俗事漩涡,遗忘无处不在,一寸寸和记忆赛跑。
社会,不太可能为了一个人的归来完全改变什么。可有时候,一个细节、一个没送出的信、一块下雨泡水的布片,就把陌生人的故事和身边的人联系在一起。那场仪式结束之后,谁还记得她原本的样子,谁又还会念她埋骨他乡66年的命?
好吧,这故事到这儿就差不多了,拉扯来拉扯去,其实每年还会上演同样的情节。说不清到底英雄的归属意义几何,至少刘守玟的名字不用再在史料中排队候场。面向现实,生活总是往前走,遗忘永远在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