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莫计较,贪图莫过度,知足才能常乐,看完你就明白了
发布时间:2025-06-25 17:30 浏览量:6
明朝年间,江南有位富商,家财万贯却终日愁眉不展。
一日,他偶遇一位云游僧人,便诉苦道:“我虽富甲一方,却总觉得不够,为何仍不快乐”
僧人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枚铜钱,置于掌心,问道:“若我握紧它,会如何?”富商答:“铜钱仍在手中。”
僧人摇头,缓缓摊开手掌,铜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握得太紧,反而看不见它的光芒,松开手,才知它本就足够。”
计较太多,心便困于牢笼,贪图过度,反而失去更多,只有知足,方能常乐。
若事事较真,只会徒增烦恼。
人生在世,若事事计较,便如同背负千斤重担前行,终会疲惫不堪。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身材矮小,一次出使楚国,楚王故意在城门旁开一小门,讥讽他。
晏子不恼不怒,只道:“出使狗国,方从狗门入。”楚王闻言,只能大开城门,晏子不计较一时羞辱,反而以智慧化解困境,赢得尊重。
太过于计较得失,反而让人陷入无谓的纷争,北宋名臣范仲淹曾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一生清廉,即便遭贬谪,仍心系天下,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
正因他不计较个人荣辱,才成就了不朽的功业与心境。
贪念一起,福气便散。
贪欲如深渊,一旦沉溺,便难以回头。唐朝宰相元载,早年清贫,后掌大权,竟贪得无厌。
府中珍宝堆积如山,连厨房的胡椒都囤积八百石,最终,他因贪婪无度被抄家处决,昔日富贵,转眼成空。
《菜根谭》有言:“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侯怨不授公。”人心不足,得陇望蜀,终会迷失本心。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智伯贪图赵氏土地,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襄子。赵襄子暗中说服韩、魏倒戈,最终智伯兵败身亡,家族覆灭,所以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往往招致祸患。
知足者,贫亦乐,不知足者,富亦忧。
知足,并非不思进取,而是懂得珍惜已有,陶渊明辞官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旁人笑他清贫,他却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正因知足,他才能在平淡中寻得真趣,留下千古诗篇。
清代学者郑板桥晚年写道:“难得糊涂。”他一生历经坎坷,却始终豁达,以书画自娱。
他曾画竹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竹虽生于贫瘠之地,却坚韧挺拔,正如知足者,即便身处逆境,亦能泰然自若。
古人云:“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并非教人消极认命,而是提醒我们:尽力而为,随缘而安。
三国时,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终究未能兴复汉室,临终前,他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虽壮志未酬,却无愧于心。
得失荣辱,皆是过眼云烟,唯有豁达,才能超然物外,强求不得的,不如放下,命中该有的,自会到来。
结语:
人生苦短,何必自寻烦恼,少些计较,便少些争执,少些贪图,便少些负累,懂得知足,方能活得通透,顺应天命,才能自在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