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消费金融新规,汽车金融“高息高返”死灰复燃?

发布时间:2025-06-26 13:17  浏览量:4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重磅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份文件传递出监管层强力激活消费市场的决心。其核心直指完善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全方位满足消费领域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为市场注入政策强心剂。

再好的蓝图,生命力在于执行。政策出台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迅速、精准地转化为市场的真实暖意。

当我们聚焦落实,一个在消费金融领域掀起不小波澜的现象值得优先关注,那就是汽车消费金融领域的“高息高返”。近期,福建等地监管机构甚至已出手叫停辖内相关业务。目前很多大行都已经主动停了“高息高返”,有些虽然还在观望,也在暂停的路上。

我们可以武断的说,提振消费金融新规,汽车金融“高息高返”是最好的落地抓手之一。

高息高返是被误解的消费“催化剂”

这本是三方共赢的创新,从产品本质和实际效果看,这类设计精巧的“高息高返”产品,恰恰是金融支持消费、提振市场活力的一个创新典范。

简单来说,“高息高返”是汽车金融领域一种特定的促销模式。消费者在办理汽车贷款时,表面合同利率可能显得较高,但作为交换条件,银行或金融机构承诺在贷款发放后不久(如放款后1-3个月),即向消费者或合作的汽车经销商返还一笔可观的现金贴息。这笔返还,实质上大幅拉低了消费者实际承担的融资成本。

从银行侧说,对于银行来说锁定了优质资产。汽车贷款,尤其是有车辆抵押的贷款,历来是银行资产质量相对优良的板块。通过“高返”吸引客户,银行快速获取了这部分优质资产,完成了金融支持消费的直接使命。对于消费者来说,真实意愿被有效激发。实实在在的提前现金返还,大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门槛和实际利息负担。面对大额支出,这笔及时的“返现”如同雪中送炭,极大提振了消费者的购车意愿和信心。而对于风雨飘摇中的汽车经销商来说,盈利困境得缓解。在竞争激烈、卖车利润微薄的当下,部分“高返”资金会流向经销商,成为其重要的利润补充。这直接激励经销商更积极地推广金融产品,促进汽车销售,盘活了整个销售链条。

有一个银行盈利的“堵点”

唯一的痛点和堵点就是银行的让利之痛。这个看似完美的“三方共赢”链条,卡在了银行这一环。这让目前的“高息高返”没有商业可持续性。

前期高额的现金返还,实质上大幅压缩了银行的贷款利差空间,甚至可能导致单笔业务在短期内难以盈利。这也是部分银行推广动力不足或监管担忧其可持续性的根源。

指导意见政策要落地,就是要专项补贴打通“最后一公里”。这正是《指导意见》发挥威力的关键节点!文件强调“完善机制”、“强化支持”,完全具备操作空间,针对银行因开展此类有效提振汽车消费的金融业务而产生的合理让利部分,给予专项的政策性补贴或支持。这补贴可以是财政资金的定向支持,可以是央行在流动性或再贷款政策上的适度倾斜,也可以是监管指标(如风险权重)上的优化考量。

让利直达,三方皆赢。银行如果因让利产生的成本得到补偿,业务可持续性增强,更有动力创新和推广此类有效产品。消费者则能继续享受实质性的低融资成本优惠,购车意愿得到稳固支撑。汽车经销商可能是最开心的,又能胥口名,销售环节的金融支持动力不减,卖车环境改善。

好政策呼唤实操作,《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是方向性的灯塔。而“高息高返”汽车金融产品的境遇,恰恰揭示了政策落地需要解决的现实痛点,如何平衡短期激励与机构可持续性。通过设计精准的补贴或支持机制,将政策的“甘霖”直接浇灌到因支持消费而合理让利的银行环节,就能瞬间激活“银行敢贷、客户愿买、车商乐卖”的良性循环。这不仅是解决汽车消费金融当前争议的务实之道,更是将中央提振消费的宏大战略,转化为市场微观主体获得感的最直接、最有效的示范。

一份好的政策,其价值最终体现在市场的温度上。打通让利补贴的“最后一公里”,让银行、消费者、经销商在政策的阳光下共同受益,消费复苏的引擎才能真正轰鸣起来!(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