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苍翠竹绕身旁,堪羡其家好画堂”,下半句更经典,你知道吗?
发布时间:2025-06-26 22:23 浏览量: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子一直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常以竹喻志,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苍苍翠竹绕身旁,堪羡其家好画堂"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清雅脱俗的图景:青翠的竹林环绕着居所,令人不禁羡慕这如画般的雅致环境。然而,这首诗的下半句更为经典,蕴含着更深层的哲理与人生智慧,看看有道理吗?
一、"苍苍翠竹绕身旁,堪羡其家好画堂”
"苍苍翠竹绕身旁,堪羡其家好画堂"——这诗句宛若一幅水墨丹青在眼前徐徐展开。但见那修竹千竿,郁郁苍苍,青翠欲滴的竹叶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吟着亘古的诗篇。它们或挺拔如剑,直指苍穹;或婀娜似舞,摇曳生姿;更有新笋破土而出,展现出勃勃生机。这些翠竹不是简单地环绕在屋舍周围,而是如同忠诚的卫士般守护着这片净土,又似灵动的乐师,以枝叶为弦,演奏着自然的乐章。
那画堂更是令人神往——飞檐翘角间流淌着东方建筑特有的韵律美,雕梁画栋上镌刻着能工巧匠的匠心独运。阳光透过镂空的窗棂,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与竹影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堂前或许还点缀着几方奇石,一泓清泉,更添几分雅致。这般景致,既有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高洁情怀,又暗合"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隐逸之趣。
这诗句以竹为媒,以堂为境,不仅勾勒出一方令人艳羡的居所,更寄托着文人雅士对清雅生活的永恒向往。翠竹之苍劲与画堂之精美相得益彰,共同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田园牧歌。
二、"苍苍翠竹绕身旁,堪羡其家好画堂”下半句?
"苍苍翠竹绕身旁,堪羡其家好画堂"的下半句可续作:"冉冉茶烟浮砚侧,始知此处即仙乡"。这组诗句以翠竹为经,茶烟为纬,在动静相宜的描摹中构筑起文人雅士的理想栖居。修竹如碧玉雕琢的屏风环抱庭院,其挺拔之姿恰似主人虚怀若谷的品格;画堂飞檐在竹影婆娑间若隐若现,檐角悬挂的铜铃与竹叶摩挲的沙沙声应和成韵。
当茶灶升起袅袅青烟,似水墨在宣纸上晕染开来,与砚台中新磨的松烟墨香交融缠绕,此刻方悟:何须远寻蓬莱仙境?这方寸之间的闲适清雅,便是陶渊明笔下"悠然见南山"的真趣所在。翠竹的苍劲与茶烟的柔曼形成刚柔并济的意境,恰如中国传统美学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辩证——外在的自然物象与内在的精神追求,在此处达成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还有一种说法,下半句是:"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这后半句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全诗为:"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如果面对这样高洁的竹子,却仍然只想着大快朵颐(暗指只追求物质享受),那么世间哪里还能找到像扬州鹤那样高洁的事物呢?
"扬州鹤"典出《庄子·秋水》,比喻超凡脱俗、高洁不群的人或事物。苏轼在这里巧妙地运用典故,将竹子的高洁品质与人的精神追求联系起来,表达了对高尚情操的推崇。诗人通过对比"大嚼"与"扬州鹤",讽刺了那些只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修养的人,强调了精神追求的重要性。
三、有科学道理吗?
这两句诗之所以经典,在于它们不仅描绘了竹子的外在美,更通过竹子这一意象,寄托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它虚心有节、坚韧不拔、四季常青,象征着君子的品格。苏轼通过这首诗,将竹子的自然属性与人的道德修养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从艺术手法上看,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和典故,使诗意更加深远。"大嚼"与"扬州鹤"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精神追求与物质享受的对立。而"扬州鹤"这一典故的运用,则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词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于潜僧绿筠轩》正是他人生哲学的体现。在苏轼看来,物质生活的丰富固然重要,但精神世界的充实更为可贵。竹子在这里不仅是自然景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高洁、坚韧、虚心的品格。
这两句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它们不仅被后人广泛传颂,更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精神、轻物质"价值观的经典表达。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这两句诗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要忽视精神世界的建设。
从审美角度看,这两句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他们善于从自然景物中感悟人生哲理,将外在的自然美与内在的精神美统一起来。这种审美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物我合一"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这首诗还与另一位宋代文人王禹偁的《黄州新建小竹楼记》遥相呼应。王禹偁在文中描写了自己在黄州建竹楼、赏竹景的生活,表达了与苏轼相似的志趣。两位文人都通过对竹子的描写,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
在现代社会,这两句诗依然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被物质欲望所困,忽视了精神世界的滋养。苏轼的诗句提醒我们,要像竹子一样保持高洁的品格,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要注重精神修养。
从教育意义上看,这两句诗可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它们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寓意深刻,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句,人们可以更好地领会中国文化中重视品德修养的传统。
总的来说,"苍苍翠竹绕身旁,堪羡其家好画堂"的下半句"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写,上升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它通过竹子的意象,表达了苏轼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智慧。这两句诗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正是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