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败,为何天皇裕仁未受审判,天皇制度仍能保存下来?
发布时间:2025-06-27 08:24 浏览量:1
日本战败,最终的结果是军队无条件投降,国家“有条件投降”。
1943年,美国助理国务卿戴维斯领导下的战后对外政策咨询委员会下设的安全问题小组对日战后处置问题展开了几轮讨论,最后向罗斯福总统提出了要求德国和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建议。这是无条件投降原则第一次被提出,其目的是根除德日法西斯主义的政治基础,瓦解德日法西斯也是美国主导重建国际秩序的要点所在。
日本对盟国无条件投降和放弃所有占领地的要求惶恐万分,日本当局决定即便最后战败被迫投降,也不会接受无条件投降的要求。
美国内部也有一些人对日本无条件投降原则持有异议。如国务卿赫尔和陆军部长史汀生等。在这些人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前驻日大使约瑟夫·格鲁,格鲁曾担任过10年的驻日大使,是美国国内著名的“日本通”。
格鲁认为,无条件投降原则忽略了日本政治结构的特殊性,即天皇制问题。如果美国按照一般性的解释对日本执行无条件投降原则,必然会指向废除天皇制,但这样将难以保障日本投降的有序进行,他说“我很清楚地知道,到了日本应该投降的时候,只有天皇能促成其实现,也只有他颁布诏书,即日本人所认为神圣的文件才能使投降生效。”同时,他认为保留天皇制也能使日本在投降后得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格鲁他在1944年4月写给赫尔的备忘录中写道,“企图废弃或撇开天皇制度,据我判断,只会妨碍我们实现我们的最后目的,如果我们坚持这样做,这种决定只能引起混乱。”
天皇制是日本国特有的政治结构,对于日本人来说,天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接任,这也直接引发了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美国对待日本投降和占领问题时,展现出了与对待德国截然不同的态度。
5月28日,格鲁在与总统特别顾问塞缪尔·罗斯曼会晤后,提出了一个向杜鲁门汇报的备忘录,再次提出了保留天皇制的问题。他特地强调这样做,是“出于减少美国人牺牲方面的考虑”,这次他明确指出“对于日本人来说,无条件投降的最大障碍是他们认为要摧毁或者从根本上废除天皇和天皇制”,基于这样的理由,美国应该“给他们一点暗示,允许日本人在战后自行决定自己国家的政治体制”。格鲁的话击中了杜鲁门希望减少美军伤亡的要害,还突出了保留天皇制将扫清日本投降的障碍,也就是说可以促使日本尽快投降,从而避免苏联插手远东事务。杜鲁门对这样的建议非常满意。
允许日本保留天皇制的条件也很快得到了美国军方的认可。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布。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公告没有涉及天皇制和政治体制方面的问题。其中提出了“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等内容,明确规定日本政府是执行日本投降和维护日本战后秩序的主体,不但明示无意摧毁日本政府,还透露出战后将采取军事占领与间接统治结合的方针,这里的“日本政府”显然只能是天皇政府,美国正是借此公告宣誓了新的“无条件投降”原则,这个原则的本质已经变成了日本军队无条件投降,而日本国家“有条件投降”。
为了在日本投降问题上占据盟国的主导地位,美国人对日本的答复,“自投降之时起,天皇和日本政府的权力应从属于盟军最高统帅”,这就 保证了天皇以及日本政府都将在盟军最高统帅的统领制下得以保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日本国民和海内外驻军宣读了终战投降诏书。
日本终战(投降)诏书
要使狂热效忠天皇的日本国内和海外占领地的总共700万名陆海军官兵甘心放下武器向盟国投降,绝不是一件易事,必须借助皇室权威。
8月17日,以东久迩宫为首相新的日本内阁成立。新内阁为了确保海外部队及时放下武器,必须借助皇室权威。将日本皇室成员 派赴各驻外部队司令部,以便传达天皇敕令,使其切实得到执行。皇室成员负责向驻外部队传达天皇“投降决定系出自本人自由意志”的重要旨意。其中,陆军大将朝香宫鸠彦飞往南京和北平,负责向中国派遣军和中国方面舰队传达命令。陆军少将闲院宫春仁前往西贡和新加坡,负责南方军和西南方面舰队。陆军中佐竹田宫恒德前往“新京”(今吉林长春)将旨意传达给关东军和驻朝鲜部队。
日军中的死硬顽固分子,在8月17日和18日的两天内,厚木机场仍然出动战机对美机实行攻击,几架美机带伤返回冲绳基地,负责拍照的摄影师中弹身亡。
厚木机场事件一直到8月23日才得到平息。天皇二弟高松宫亲自出动到达厚木机场大发雷霆。第302航空队司令官小园安名被捕,后来被判处无期徒刑,1950年提前获释。
以上综述,便是日本天皇未受审判和日本天皇制能保存的原因。
请诸位参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