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佳商业片(目前)

发布时间:2025-06-27 10:13  浏览量:8

今晚聊一部院线新片 ——

《 F1 :狂飙飞车》

标题里的 “最佳”不止是我一个人的评价。

因为我之前也下过赛道,大概知道一些赛车知识,所以看完后我下意识说的是 “对于热爱和熟悉赛车的人来说一定会爱上这部片子。”

和我一起看的同事猹老师是一个完全不了解这项运动的人,他纠正我: “不,是哪怕完全不了解这项运动的人,也会因为这个片子而爱上赛车。”

他的话一点也不夸张,因为从任何角度而言,它都配得上今年截至目前最好的商业电影,并且我也很难相信后面几个月还能有什么商业电影会比它更好。这个评价不止对熟悉这项运动的人,而是对所有想看商业爽片的观众。

看它的过程无数次地感受到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有一幕主观镜头我甚至跟着主角在赛场上飞,那是一种超越了爽的临界点之后达到的升空失重状态,时间停止流逝,世界的喧嚣都变成了空寂,我们心无旁骛,只是一起单纯享受飞的过程。

在以大开大合为标准的商业电影里,这样的感受堪称少有。而无论是对了不了解赛车的观众来说,这种超绝的体验都是你能完完整整感受到的。

虽然这个片子明天才正式上映,但应该有蛮多观众和我一样已经看过 IMAX 点映,欢迎这些朋友在今晚的评论区告诉其他人,我有没有夸张。

一、

先聊聊这个片子能够让人爽到的直接动力,它的视听节奏和镜头语言。

电影保持节奏高效的做法就是采用了多种视角的切换。 首先是把比赛分成了场内和场外,而且它的重点并非只放在了场内的竞赛,还有场外。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它调动起多方的行动,让这一场比赛变得极其充盈繁复又不杂乱。

赛车比的就是毫秒之争,它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所以场内的车手和场外的支持争的就是秒甚至是毫秒。

比如三秒换胎的一段,车手开进P房后,必须要在三秒内完成千斤顶抬车、换胎、固定、撤离的环节,此刻镜头的时间对应上了现场的时间,镜头的复杂剪辑又对应上了步骤的多寡。镜头和剪辑直接把我们代入到现场为了争这半秒的每一个人,观众会很自然地沉浸,这样当最后秒表停留在 2 点九几秒的时候观众的激情才会被顶到顶点。

同样还有场外的调配,他们与赛车手互相协调配合,需要完成转接赛车手的需求以及负责两位车手之间的交流,同时他们也会根据场地和名次的变化调配两位车手的行动。这本就需要极强的配合和信任,因为在他们或车手说出话的那一刻对方就要做出相对应的反应。

电影大量运用到了这种场内外的调配和互动,让整场比赛保持在高度紧张但不会觉得重复的状态里。这样做的好处也在于它不需要用大量的文戏去堆积出团队的信任,仅仅在比赛现场就完成了讲述。 此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赛车这项运动的整体魅力,而不止一个个人英雄的魅力。

所以说,它不仅拍出了提到赛车就想到的速度与激情,还有理性、策略、团队,以及因其纯粹性才能达到的公平。

这一点在凯特身上尤为明显,她是被挖过来的制造师,也是这一行当为数不多的一位女性,剧情里点出了她作为女性受到的压力但又没有多说,最后只是用一场团队的胜利去证明了她自己,是她造的车在这场比赛中获得了胜利。剧情就在运动的纯粹中点出了女性的胜利,以及公平在这一行当的重要性。

这种镜头语言不止用在了节奏上,同样用在了人物上,这是文戏的部分,整部片虽然文戏不多且较传统,但这一部分的镜头使用都极其有效。

最典型的,对男主性格和经历的塑造。

男主出场的第一场比赛,败者前来挑衅,此时男主一面不动声色地应付着,镜头一转,另一面出现了阴影处他紧握在手里的扳手,冷静与果决在这一细节里构成了男主的性格特征。

这种简练的细节直接让后续男主做的决定比如不顾反对决定换软胎,试图以搏命的风险和非常手段搏一把,甚至队友不同意就单方面停车停止比赛的行为变得水到渠成,无需解释。

对男主前后人生的呈现同样简练。 先是用一段争吵去点出男主桑尼年轻时同样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在这句话里建立起他和年轻人约书亚的关系,由此我们在约书亚的人物上就可以看到桑尼的影子,对他的描写即对过往桑尼的描写。紧接着用桑尼脊柱上闪过的伤痕去突出他过往的残酷经历。

过往的历史不需要频繁冗长的闪回,观众仅从这么两段以及如今他每天绕着赛场不疾不徐地慢跑的镜头中就可以自己串联起角色的前史现今以及他的转变,这是把观众当聪明人的写法,也是它让观众感受到爽的一环,因为观众始终是有参与其中的。

二、

这类片子很多人往往都会有一个担心,就是文戏的孱弱,但对于《 F1 》来说, 文戏的优质反而成了它配上最佳商业片的最大原因。

编剧做了一个非常巧妙的设计,他将人物的写法与赛车技巧进行结合。

比如,他把赛车时 “判断刹车点”这个基本功,融合进了男主的人物成长里。

刹车点是车手在入弯前开始减速的位置, 影响这个刹车点的要素有很多,当时的弯道角度,车辆位置,车速性能,车手需要在零点几秒内对其作出反应,如果赛车太早,车就会损失速度影响成绩,但如果过晚,就会冲出赛道,甚至引发安全事故。

也就是说,好的车手,往往都在转弯的时候越接近这个完美的刹车点。电影把这个刹车点处理成了对人物命运的一种隐喻,一种微妙的平衡和继续走下去的方法。

整个片子的人物的成长都是在找这个点,一个平衡点。

首先是团队和个人之间的这个平衡点。

赛车是非常容易让人误会成个人运动的团队运动,从技术团队到经理运营团队都是对一个车手的成败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但因为赛车运动的特殊性 ——你需要在赛道上以极短的时间去做出各种决定。这个特殊性决定了一个赛车手不能完全靠后方团队,也不能完全靠自己,需要在二者之中找到一个平衡。

这一点完全体现在了电影里的布拉德·皮特这个角色身上,他是上个世纪赛车比赛的冠军,一个独狼式的赛车手,当他重新回到一个极其现代化的 F1 车队里的时候,他不信任后方那些靠 AI 和数据来完成的决策,他更相信他自己的经验。

这个角色写得好的地方,就在于它既没有让片子滑向他都是对的、技术团队都是错的的个人英雄主义,也没有让他进入磨掉个体棱角的自我反思。这两种都太老套无趣了,它是第三种 ——有时候他的经验是对的,有时候技术团队的数据才是对的。

于是问题就变成了,在哪一刻他需要听自己的,在哪一刻他要信任队友,电影把这个问题处理成了对自己生命和胜利欲望的权衡,最终男主找到的也是二者的平衡。

这也是这个片子相对于传统的好莱坞商业片最大的不同,角色的成长不是从 1 到 10 的转变,而是在中间值的 5 附近摇摆。

这个点几乎贯穿整个片子,电影最后是他无法长期待在一个团队里,但他热爱赛车,所以电影的结局是他的离开,同时他开始新的 “加入”。

结局的他在表面上好像和开头的他没有区别,都是四海为家地去参加一场又一场比赛,但是看完全片的观众都能对他内心的变化有所感知,他不再为了过去而比赛,纯粹为了热爱。

这不是标准的好莱坞英雄的范式写法,他不悲壮,不热血,只是抵达了人生的平衡点,一种极致的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