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丐的一篇文章,安慰世人数百年,北宋宰相吕蒙正的人生逆袭
发布时间:2025-06-21 15:33 浏览量:6
一份旧事,几百年前,一个破窑,一篇赋,藏着中国人几百年间绵延不断的慰藉。有人最苦的时候,翻一翻《寒窑赋》,那些逢低处低到尘埃的字眼,像是在你耳边唠叨,也像是在你后背给了重槌。明明是宋朝那会儿的故事,却让二十一世纪的人,看懂了自己。
吕蒙正的名字,不会和黄金富贵并列,却偏偏把寒门苦楚写到了骨子里。他那副对联,没什么华美辞藻。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分明是缺了“一”,缺了“十”,即少衣少食,全身都是破罅。说悼念吧,太冷漠。说幽默,还真带着点自嘲,骨灰味的幽默。人与人,境遇拉远时,总有些看不清的故意与无奈。他扒烂树皮,啃断柴火,当过乞儿,站着却是未来宰相。
新闻最喜欢剪这类故事,偏见,羡慕,浪漫化,三者杂糅,终究拼不出吕蒙正内心的烈性。其实宋代不是谁都能做状元的朝代,更不是谁都能混到头一遭进士,下来雪中送炭的就更少。北宋立国那会儿,局势多灾多难,朝堂百姓都憋着劲过活。吕蒙正那样的人,从破庙讨饭一路爬到宰相,听起来疯狂,细想之下,只怕很多看客真正佩服的,是他的气不服输。
往下,生活碎成细细的小段。父亲吕龟图宠妾灭妻,母亲刘氏带着孩子卷铺盖卷出了家门。当天,谁能想到被赶出门的孩子竟然会变成三朝重臣?被辱骂,被乞讨,被踹倒在墙下,还要听人嗤笑“你能考中进士本公子就能当皇帝了”,多像如今网上那些恶毒的弹幕。一茬又一茬,冷冷地砸在脸上。当时的小吕蒙正,却咬着牙往回走。他“烂灰养就浩然之气”,心里有模糊又倔强的骨气。别人嘲笑他,“你看你穿的都不能遮羞,还考什么科举”。他自己明白,这苦不会白吃,骨里那点傲气,别想打垮。
他不去证明给谁,只是每一天还活着,不是为看旁人的冷笑;食不饱,力不足,但还得读书。别人的冷眼,成了护身的甲。他忍过来的羞辱,都是未来通向大堂的墩石。仿佛只有身处低谷,才能炼好包容的气质。事到如今,词尽人穷,但气不尽。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才三十四岁,他就中了状元。彼时高官多,出头的路反而稀。可正因为活明白了,他才明白,“蛟龙未遇,自该潜水于鱼鳖之间”。所谓君子失时,只能暂住小人之下。这老话穿越千年,戳穿世道人心。谁懂得耐忍至极,又谁不曾妄自菲薄,只赵光义的黄金宝座下,也躲着成千上万的辛酸故事。吕蒙正升官,皇帝对他说有事可随时骑马当面告,送他重金。那一番宠爱,后人觉得理所可他骨子里清楚,曾经的贫困是一切的底色。
老母亲和被赶的父亲都接回府上抚养,成了同室异养。旧恩旧怨,恩断意绝之中的和解,多少是给后人看的光鲜。其实人情薄得很,那些袖手旁观的远亲近戚,现如今他登高位,门前谁不是忙着点头哈腰?
世俗从来都是这样。穷困时门可罗雀,富贵时深山也有亲。柴米无依时,“赊不得,借不得”,十字街头换来的只是旁观。成了进士,“吃穿有指望”,谁不想来锦上添花?这番对联,句句都是现实,不用解释,也没人愿意否认。那幅字就悬着,给后来的富贵人、穷苦人看个透心凉。
吕蒙正做官也不是一味忍让。他喜欢讲益政,碰到理不清的官司,愿意说真话。被皇帝赞为“无所隐瞒”,皇帝对他加倍器重。学识根基、度量、官声、胆魄,和那时的另一位宰相李昉形成了反差——一个是书香寒门,一个世袭贵胄。改革、冗官冗兵的困局里,帝王宠信的还是敢说实话之人。可惜,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北宋想以寒门制衡权贵,吕蒙正算是个代表。但主战主和的分歧,还是让他和宋太宗有了公开争论。
宋太宗苦苦劝说自己不是穷兵黩武,要做太平盛世的皇帝。但是吕蒙正不为所动。他举隋唐旧事,隋炀帝因征伐过度而亡,唐太宗只做象征攻打,未动真格。战争成了江山更替的催化剂,根子上还得“内政为本”。他外患并不可怕,最怕国不治而化。就这一番话,哪里还有什么讨好,都是句句真金白银。这里,其实不仅讲道理,也有骨气。现场的气氛,估计和现代国会里的唇枪舌剑无二。谁输赢?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底气。
吕蒙正又在自己的“权谋”中保持底色。他儿子刚出世被授重职,他主动上奏,“昔时我中进士也不过九品,如今世道还埋着许多真才实学的人,我儿子年纪轻轻受重任,恐怕遭天谴。”正因如此,北宋之后,丞相之子一般只任九品。这是哪朝哪代都少见的公心。那种不为家族私利所动的魄力,放今天也许会被网友喊一声“大公无私”,可在当时,同样是不合时宜。
仕途浮沉,权谋搅碎了岁月。因亲族之事,他被罢官,但并未彻底跌落。宋太宗去世,吕蒙正感念旧主,伏地痛哭,满朝震动。宋真宗登基,吕蒙正以一篇《寒窑赋》相赠。那赋写得掷地有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把人世无常敲得密不透风。生死由命,富贵荣衰本是梦一场。食不果腹的过去,是做宰相的通行证,荣华富贵终归尘土。行文不张扬,却句句在意。
真宗感悟,奋发图强。吕蒙正第三次被任宰相。此人性情中有包容,也有刚烈。多少人在背后坏话暗戳戳嘲讽“你也能作宰相?”他权当没听见。同僚为他鸣不平,他淡淡一句,“知道了这名字,只怕反而不忘了”。度量之大,不着痕迹,是与韩信的胯下之辱异曲同工。千年后,依然是做人大格局的教科书。
有历史学家赞他“皇帝有天地之量,宰相有山川之量”,吕蒙正,则有“度量”。凡书生寒门气度,最难可贵。滚滚红尘,多少折腰阿谀,只有拔地而起的独立意志,能站上顶峰,看破虚荣。独自倚破窑,咀嚼寒苦。再高位,仍知人情冷暖。
史料明确,《宋史》《寒窑赋》等都绘出了吕蒙正的真实。那些年来,底层到顶层,他走脊背的每一寸台阶。乞丐变宰相的故事,诗意里全是血汗。活在烟火之下,也不忘清贵。一个人命里能有几次放下过往,拥抱新生?吕蒙正给出的答案并不是“天上会掉馅饼”,而是“有骨性,才能扛得住人间不堪”。
有人哭过东风,有人喝过烂酒。人生低处,是破庙,是乞讨,是吃不上饭。但吕蒙正教人的是,命苦时硬骨头,得势时大气量。跳脱历史缝隙,也能看到今天街头巷尾的身影。那种穿透时间的坚韧和温厚,才是中国历代文人的独到坚守。破破旧旧也能活成一颗星,黑暗里发光。
结局并不光鲜,现实总要打破一点美梦。但没关系,残缺的地方,恰好是人间留白。世上多少寒窑老屋,终有一缕炊烟。几百年后的人读起,还会被“破窑赋”慰藉。人,终究还是得靠自己走出泥泞。和命运赤膊相见,不必等别人雪中送炭,也不用为了虚名低头弯腰。有骨气的人,永远都是下雪天手里那把火。破寒窑的故事还在发生,但每个人都能是自己的吕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