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和叶卡捷琳娜为何互相鄙夷?叶卡捷琳娜又为何十分痛恨乾隆
发布时间:2025-08-04 13:54 浏览量:2
大清面对沙皇俄国的那几年,风云变幻,像极了棋局里的对弈。棋子落下,谁都不肯示弱!细看那一幕幕,大国之间的较量,远不是史书里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乾隆、叶卡捷琳娜这两个人物站在台前,一个重视体面,一个讲究势力,谁也不觉得自己理亏。翻翻当时中国和俄国的官方文书、欧洲各路记者的笔记,这段历史不像有人讲的那么干巴巴,它是有味道的。
谁规定一统江山的皇帝,一定都无懈可击?乾隆帝,表面上春风得意,其实也会暗中盘算。大清与沙俄在边疆的地盘,每一寸都像在针尖跳舞。乾隆喜欢大场面,欧式礼仪、陈设摆满殿堂,不见得就比俄国那些贵族差分毫。可一旦轮到利益,他半步都不肯让。阿睦尔撒纳事件爆发,就是这么个局面。准噶尔噩梦刚刚过完,人心未稳,偏偏阿睦尔撒纳跳出来闹腾一阵。他倒霉归倒霉,却也是给大清和俄国出了道难题。
乾隆的心思微妙。他不是一味追杀,真的只想让阿睦尔撒纳回到北京公开谢罪,然后做个大文章,让欧洲都看看天朝的威仪。他其实没想牵扯俄国进来。谁想到沙皇那头偏偏插了一脚?阿睦尔撒纳逃进俄国,彼得堡的人说得冠冕堂皇,什么“人道主义收容”,听着就让人头疼。大清的使节团三次递交公文,俄国总是推脱。有人说沙俄其实暗中都替阿睦尔撒纳带话给清使,看似帮个小忙,实则并不愿意因这点人情彻底破坏两国关系。
乾隆这边的说法,早被清廷文人润色得有鼻子有眼。非要看实录,档案写得很直白,乾隆其实很焦虑。他要的是“无论活着,还是死了,得见实底”。这就像赌桌上摊牌,不容含糊!而俄国那边拖拖拉拉,始终没打算把人交出来——据后来的俄国官方史料记载,叶卡捷琳娜认为,直接交人会被西欧笑话,“俄国皇室连难民也要出卖”。俄国甚至愿意秘密埋葬阿睦尔撒纳尸体,也不给大清看,就是别扭。
那时的欧洲媒体,关注中国,关注俄国,各种小道消息飞满天。有的英国学者在信中写,大清这波发力让俄国有些被动,也有欧洲人觉得,不就是个逃亡部族首领,双方至于吗?可对乾隆来说,事情没这么简单。欧洲使馆纷纷给自己国家写信报告,清国这回“以天朝之威”,俄国也不得不避让。其实结果呢?阿睦尔撒纳最终死在俄国境内,尸首没见着,大清这口气算不算憋在心里?没准直到乾隆晚年,他自己都过不去这个坎。
而沙皇那边,也没讨到好处。拿下一个难民,背上了个“干预边疆事务”的恶名,在巴黎、柏林的报纸上都成了负面新闻。虽然表面上彼得堡装得若无其事,背地里谁不怕惹怒东方老大?
后来,到了土尔扈特东归,那气氛又是一变。1771年,大队蒙古骑兵,牛羊马匹哗啦啦从伏尔加河一路向东轰隆隆奔腾。土尔扈特的汗说“不做俄国的奴才”,其实是被逼得没招儿了——俄国帝国政策压榨、不让信仰佛法、役使男人去作战,逼得这群耐不住性子的蒙古汉子背井离乡。
接下来是清朝的行动。其实消息一开始没传到紫禁城。蒙古边军、再到察哈尔王府蜂拥而来,说土尔扈特已经快到大清国境口。清廷一边紧张,一边兴奋。乾隆皇帝这时变得大方了。他下令所有军台、城池打开大门,迎接土尔扈特,把粮草、牲畜、器皿都备好。
但如果说乾隆真就无私,那就太天真了。他看中的绝不仅仅是“民族团结”那么简单。对他来说,土尔扈特部的回归是件面子大事。用现在话说,明星回国投靠母队,足够写进史册。中俄边疆的游牧人都在看大清这番动作。清朝开柜送钱,分土地,这种做派,带有无比自信下的心思:欧洲、俄国,你们瞧清了,东方老大谁说了算。
反过来看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盛气凌人的性子,这会儿就吃瘪了。不仅损失一个蒙古大部族,还被对手痛痛快快地抢了风头。叶卡捷琳娜派人书面抗议,干脆闹到了欧洲外交场。她觉得自己体面全无。她甚至把土尔扈特的归属说成“被大清诱骗”,有点无理取闹了。可事实是,俄国历史学家在档案里写的很明白:伏尔加河南岸的蒙古人离开,是因为生存受限,忍无可忍。而此时的彼得堡,只能在地图上画几个符号,无力追击。
此后,土尔扈特部横越整个西伯利亚,途中死者累累,女人老人孩子苦不堪言。到了大清境内,场面凄惨而踊跃。乾隆下令减免徭役,大赦罪罚,设宴款待。蒙古功臣、旧部落首领一齐出动。诗书文人记载这事,比写家谱还投入,有史家直言:“土尔扈特东归,非唯一之骄傲,乃中俄角力的一次侧写。”欧洲外交员对着笔记本发呆,不知道该站哪一边。
而皮肤之下的事情,不是所有人都承认。部分清国内的文人觉得,接纳土尔扈特“无异给经济加重负担”,户部尚书就有怨言。地方豪绅看着这一群异族,不少人暗地希望赶紧安置边远地区,别给自己添乱。反而是流民、少数民族却夹道欢迎,说再苦,也强过在伏尔加河下游当差役。
有人问土尔扈特东归,算是对大清的一次“外交秀”吗?其实表面风光底下,各方都有不便说的难处。俄国学者今日也承认,那场人口流动,表面上是失败,实际上减少了俄国在西伯利亚东部“治理难度”,这是不是倒贴的买卖?有的清代官员后来说,当时迎接场面是做给欧洲人看的,真正落到惠民的,远没想象的多。
这一段争端,结果谁也难以说自己赢了。大清帝国赢得风头,却添了新负担;殖民势力扩张的俄国表面挫败,底气却一点没伤。这才是帝国角力的本色——明争暗斗,博弈中打打停停。两国的外交官员,暗地里互通消息,台面上各说各的理,等着下一局棋如何落子。
时至今日,历史学者一遍遍考据那几年的公函往来、官方档案,不乏互相矛盾的结论:乾隆到底是铁腕外交,还是虚张声势,难说!叶卡捷琳娜究竟受了多大侮辱?俄国真的全盘失败吗?这些问题怎么也理不清。
国家之间的恩怨,就是这样被一次次选择、一次次掩盖,不会有什么完美的胜利,连胜利的颜色都是复杂模糊的。要么你说,输赢全在一念之间;要么你说,历史这东西,怎么盘都盘不完。
站在今天往回看,就算你能看懂那些草原的风声、沙皇的遗诏、满洲官员的奏折,你还是只能信一半。剩下的那一半,大概谁也讲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