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之美感体验
发布时间:2025-08-05 06:38 浏览量:3
感受美好,体验美感是人之常情,写大字是常见享受艺术美的活动。
少时习字之初,专攻大字,常用九厘米见方或七厘米乘十厘米的方格纸。当大字书写渐成习惯,转而练习小楷时,却遭遇了难题──即便换上最细的小楷笔,笔下的字依旧难以缩小。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体小字,单字尺寸通常在一至一点五厘米之间,仅为大字的六分之一。为攻克难关,我摸索出“循序渐小”之法。先换用四厘米见方的日课纸,待能将字工整写进格子,再逐步换成一点八厘米见方的纸张,而后继续递减。
唐人写《灵飞经》▲
初临《灵飞经》时,我选用一点八厘米见方的练习纸,字写得饱满,几乎撑满整个格子。相较于最初写不了小字的窘迫,已大有长进。
《灵飞经》素有“天下第一小楷”的美誉。唐代佛教盛行,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市井百姓,皆爱前往寺庙祈福。祈福时,抄写经文便成风尚,“写经体”由此盛行,《灵飞经》便是这一时期诞生的道经精品。关于其作者,董其昌认为是有“小钟”之称的唐代书法家钟绍京,但后世对此存疑,不少人认为更可能是唐代无名经生所作。启功先生在《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中便指出,此乃唐代开元年间写经生的杰作。(注:写经生是官府或佛寺雇佣抄写书卷的人。)
启功《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
细品《灵飞经》的字体,虽是楷书,却蕴含行书笔意。字迹娟秀灵动,细腻含蓄,方寸之间尽显万千变化。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有着微妙的呼应与连贯。每临摹一字,都仿佛跨越时空,与古人展开一场心灵对话,感受他们挥毫时的心境与情怀。
在临摹的过程中,我愈发领悟到,书法不仅是笔墨的艺术,更是一场心性的修炼。当全身心沉浸于每一笔画、每一个字时,外界的喧嚣纷扰皆被隔绝,心中只剩对美的追求与对技艺的执著。一笔一画,写的是字,练的却是内心的宁静与专注。这恰似《灵飞经》所传达的道家空灵之境,而我也在这墨香四溢的世界里,寻觅着属于自己的精神栖居之所。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有着微妙的呼应与连贯▲
几日前再读张恨水的《金粉世家》,意外发现一段关于《灵飞经》的对话。
一日,金燕西造访冷清秋家,见壁上纸条字迹秀媚,不禁夸赞。冷太太却觉得字缺笔力,燕西解释道:“这是《灵飞经》,最是好看。看起来,没有笔力,但是一点也不能讨便宜,不是功夫深,是写不好的。”确实如此,想要临摹好《灵飞经》,不付出一番心血定然不行。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
一幅美感十足的书画,能让人心灵激荡,“美的心灵,是人类最珍贵的资产…”
联想起欧洲满大街的雕像,尤其维纳斯之美,在于其独特的黄金比例,将人体区分为两部分,肚脐是分割点,肚脐以上与以下的比例为1:1.618,就是完美的分割比例。而维纳斯雕像的魅力在于从每个角度观察,都符合人体的黄金分割率。在2000多年前,已经有无名的创作者为维纳斯雕塑,她不仅代表着古希腊神话的传述,雕像的成品也成为千百年来诸多艺术巨擘的灵感缪思。
维纳斯是古希腊罗马神话里爱与美之神阿芙萝黛蒂(Aphrodite),同时也是执掌生育与航海的女神。相传她被认为是从海中泡沫中诞生的,象征着爱与美。鼎鼎大名的爱神邱比特则是她与战神玛尔斯(Mars)的孩子。
维纳斯之美▲
有关维纳斯的作品,最知名的当属《米洛的维纳斯》雕像,目前陈列在巴黎罗浮宫的古物馆展厅,与《胜利女神像》及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并列罗浮宫三大镇馆之宝。
为何称为《米洛的维纳斯》?与雕像被发现的地点有关。1820年左右,希腊的米洛岛上有位农民发现了雕像,当时的法国驻希腊大使得知其珍贵价值,特地买下运到法国,转赠当时在位的国王路易十八,隔两年,国王把雕像送入罗浮宫,这尊创作于公元前150到125年之间、被蒙尘超过二千年的雕像,便永久矗立在艺术殿堂里。
《胜利女神像》▲
维纳斯被称为完美比例的雕像,因为种种原因遗失了双臂,所以也被形容为“断臂的维纳斯”。
罗浮宫的艺品修复师曾纠结于是否要复原雕像的原貌,后来选择保持原状,希望观者能发现有了缺陷之后的雕像,依旧能形成一种另类结构的完整性,如同中国绘画中的留白,容许更多想像空间,也为艺术创造无限可能。
中国画的留白▲
美感的体验养成必定是来自生活的经历,并且发自内心。
有的人身着绫罗绸缎,却自惭形秽,因为他没有内在的美感。也有的人粗衣布服,自觉心安理得,因为人格高尚,具有内心的美感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因为陶渊明能“不为五斗米折腰”,因此不会“心为形役”,这就是生活的美感。这样的美感,成为千古不朽的佳话,让多少只能以追逐铜臭味为乐的人汗颜。当然,古往今来,也有不少的巨贾富商、高官厚爵,他们归隐田园,是为了追寻生活之美;但也有人从军报国,从政为民,也是想要追寻人生的奉献之美。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净土宗的“七宝行树、八功德水、亭台楼阁”,固然是弥陀生活之美感;地狱的“刀山剑树、油锅深坑”,也是地藏王的追求生活之美学。
高峰禅师(临济宗雪岩祖钦禅师的弟子)窝居树上,人怜其衣食无着、身形垢秽。禅师说:”我虽然没有剃发,但我身心已清净;我虽然没有华衣美服,但以人格来庄严;我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以松实雨露如琼浆玉液;甚至山河大地、野兽鸟雀,都是我的朋友。”这就是懂得生活的美学。
赵州禅师虽已年届八十,还要寻师访道,究竟为什么呢?他是为了寻找美的境界、美的道理;达摩面壁九年,也是为了找寻心内之美。有的禅师悟道了,有鸟雀献果、狮虎朝拜,此皆因为获得生活之美,故而万物皆来相聚共享。
赵州禅师虽已年届八十,还要寻师访道▲
上面话题扯远了,还是言归正传。几年前闲暇时我反复临摹《灵飞经》十多遍,从中选出最满意的一版,打算赠予喜爱抄经的友人。
我们相约在一素餐馆见面,等餐过程中,我便拿出习作,在餐桌上拍照留念。没想到,这一举动引来服务员连连称赞。那一刻,欣喜与欣慰交织于心。对我而言,陌生人的赞美是珍贵的鼓励,它如同一束光,照亮习字之路,激发我对书法更深的热爱与追求。书法美,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感受。当你的心中有了美的感动,生活中,自然无处不真,无处不善,无处不美!
《书法之韵》——作者
在墨香的世界徜徉,
书法似灵动乐章。
笔锋游走如龙舞,
线条婉转韵悠长。
起笔藏锋蕴深意,
落笔如星耀宇苍。
点如坠石惊宿鸟,
横似卧蚕眠野塘。
竖若枯藤立绝壁,
撇如兰叶舞秋霜。
捺似刀锋破迷雾,
钩如新月映轩窗。
楷书端庄似君子,
行书飘逸若仙翔。
草书狂放惊天地,
篆隶古朴韵流芳。
宣纸铺展乾坤大,
墨汁挥洒岁月长。
书法之美传千古,
文化瑰宝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