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越强,死得越快?《资治通鉴》中顶级人才的“避坑指南”!
发布时间:2025-08-05 06:43 浏览量:2
我将陆续花上千期视频,用毛选思想,解读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今天来看资治通鉴的第一个故事,以及这个故事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启发?
话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时候,也就是“西周”,那是非常牛的。
封神榜,就是在这个故事原型的基础上写的小说。
周天子,就是当之无愧的“武林盟主”。
他为什么能当盟主?原因有二:
1.实力最强:他自己直接管辖的地盘,是当时最富庶、最核心的地盘。他手里的军队,是全江湖最强的武装。谁不服,他真能带人平了你。
2.规矩他定:他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江湖规矩”,叫“礼乐制度”,也就是孔子最推崇的“周礼”。谁是掌门,谁是长老,谁是弟子,该行什么礼,该守什么规矩,都写得清清楚楚。这套规矩,就是“名分”,是秩序的根基。
那时候,实和名,完美地捏合在一起,所以天下太平。
转折点来了,大家可能都听过“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没事就点燃烽火台,把各路诸侯骗来救驾。几次三番,等真的敌人打过来的时候,再没人信他了。
后来西戎攻破都城,周幽王被杀。他的儿子,也就是周平王,被迫带着残余的王室,迁都到了东边的洛邑(也就是洛阳)。
周朝,从这里被劈成两半。之前叫“西周”,之后,就叫“东周”了。这次迁都,是致命的。
要地没地:原来最富庶的地盘,丢了。新的地盘,又小又穷。
要兵没兵:精锐在战争中损失殆尽。
信誉透支:烽火戏诸侯,把天子的信誉彻底搞崩了。
这一下,周天子从一个实力雄厚的“武林盟主”,瞬间变成了一个穷困潦倒、有名无实的“前盟主”。
但是,“盟主”这个名号,大家暂时还认。为啥?因为这面旗帜还有用。 江湖不能没有总舵主,于是,一个新的游戏规则出现了,叫“尊王攘夷”。
什么意思? 就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比如齐桓公、晋文公,他们自己当上了“新盟主”,也就是春秋五霸。他们拉起一支队伍,打出的旗号是:兄弟们,跟我混!我们一起,“尊敬周天子,抵御野蛮人!”
实际上呢?他们的诸侯会盟,都是自己说了算。周天子呢,就得屁颠地跑过去,给人家盖个章,当个背景板,证明这次大会是“合法”的。
从这时候起,周天子就彻底从天下共主,变成了“诸侯吉祥物”了。
他手里只剩下一样东西,那个象征着合法性的“名分”。他成了天下这个大棋盘上,一个无力但却必要的棋子。
这就是我们上一期,讲周天子那个尴尬处境的由来。他不是不想管,是他几百年前的老祖宗,就已经把管事的本钱,给败光了。
好,说完了周天子。我们再把镜头,拉到“三家分晋”的地盘——晋国。
在东周的几百年里,晋国长期是“霸主”级别的超级大国。国力强盛,兵强马壮,是中原的“定海神针”。
但问题来了,一个国家太强大,内部的治理就容易出问题。
晋国的国君,为了方便管理,就把国内的土地和军政大权,分封给了好几个立下大功的家族。这些家族,就是“卿大夫世家”。
这就好比,一个君主,养了好几头猛虎,帮他看家护院。 一开始,这些老虎很听话,指哪打哪,帮助晋国南征北战,开疆拓土。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卿大夫家族,自己的封地越来越大,私家军队越来越多,钱袋子越来越鼓。他们慢慢地,从“看家虎”,变成了“国中之国”。
于是,晋国内部,一场长达百年的“权力的游戏”就开始了。
主角,一开始不是魏、赵、韩。
当时晋国最牛的,有六家,号称“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魏氏、赵氏、韩氏。
这六大家族,先是联合起来,把国君的权力架空,变成了傀儡。
然后,他们六个,开始了一场血腥的“内部大逃杀”。
第一轮,他们联手,干掉了两个相对弱小的家族。范氏和中行氏被干掉了。
牌桌上,只剩下了四个玩家:智氏、魏氏、赵氏、韩氏。
他们进入了最后的决赛圈。
其中,智氏家族的实力最强。
智氏的老大智宣子上了年纪,准备选接班人。
一个叫智瑶(也就是后来的智伯),一个叫智宵。
这个智瑶长得高大帅气(美须长大),战斗力强(精于骑射),东西写得好(善于文辞),而且做事果断(强毅果敢),用现在的话说,妥妥的就是那种,从简历到长相都无可挑剔的“霸道总裁”。
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性格不好,太不仁义。傲慢、贪婪、不把别人当人看。
智宵呢?没那么强,性格也没那么差,都是中规中矩。
如果是你,你想选谁做继承人?
智宣子想选智瑶为继承人,但有一个族人投了反对票,这人叫智果。
智果说:不行啊,智瑶不如智宵。为什么?
因为智瑶本事超过别人,再用不仁义的手段去待人,那谁受得了。如果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智氏宗族必遭灭门之祸。
最后,智宣子没听智果的意见。他觉得儿子这么优秀,小毛病不算啥,手一挥,就这么定了。
智果一看,得,良言难劝该死的鬼,立马跑去把自己的户口从智氏迁了出去,改姓“辅”,算是提前主动离职,跟这个家族做了切割。
你看,聪明人,看出问题,就提前止损了!
智伯一上台,果然没让智果失望,开始了他的“作死”表演。
首先,是在酒桌上秀优越。
他请韩康子、魏桓子吃饭,这本来是联络感情的好机会。结果他倒好,喝高了就戏弄韩康子,还顺带侮辱了人家的谋士段规。他手下有个叫智国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劝他:“你这么拉仇恨,小心人家报复啊!”智伯眼一瞪:“报复我?谁敢!”
然后,是强行要地。
没过多久,智伯觉得自己的地盘还不够大,直接找上韩康子,说“老韩,给我一座城。”韩康子心里一万头羊驼跑过去,但谋士段规劝他:智伯这人又贪又横,不给他,他就要打我们,不如先给他,让他去得罪别人,我们坐等看戏。
这叫什么?这叫捧杀。欲先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韩康子一听,有理,乖乖送了一座万户大城。
智伯尝到了甜头,又去找魏桓子:“老魏,你也表示一下?”魏桓子也想硬刚,谋士任章也劝:给他!让他骄傲,他越骄傲,得罪的人越多,我们就越安全,这就是“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于是,智伯兵不血刃,连得两座大城,感觉人生已经到达了巅峰。
再然后,就踢到了铁板。
连续的成功,让智伯彻底飘了。他把目光瞄向了赵襄子。
一开口就要蔡和皋狼两块地。赵襄子也是块硬骨头,直接回了两个字:“不给!”
智伯当场就炸了。
我去?我这么牛x,居然有人敢对我说不?反了你了!
他拉上着刚刚“割地”的韩、魏两家,组成了“三家联军”,浩浩荡荡地杀了过去。
赵襄子一看,好汉不吃眼前亏,立马带着人马,退守到了他老爹给他准备好的“晋阳城”。
智伯联军把晋阳围得水泄不通,还掘开汾河大水灌城,城里都快可以养鱼了。
眼看就要城破,智伯更飘了。有一天,他坐着车视察水情,魏桓子给他当司机,韩康子站旁边当保镖。
智伯指着被大水围困的晋阳城,得意洋洋地对韩、魏二人,说了一句让他自己万劫不复的话:
“哈哈,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水,也是可以灭亡一个国家啊!”
话音刚落,他身边的魏桓子和韩康子,脸“刷”地一下就白了。
两人表面上唯唯诺诺,暗地里,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用脚尖重重地踩了一下魏桓子。
这两个小动作,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著名的“非语言交流”。
他们在想什么?
他们在想:“你智伯能用水淹赵国的晋阳,那汾水也在我魏国的都城安邑旁边;我韩国的都城平阳旁边,有绛水。今天你用这招对付老赵,明天是不是就要用这招来对付我们?”
恐惧,是最好的粘合剂。 智伯一句无心的炫耀,瞬间让两个本来已经屈服的盟友,变成了最恐惧、也最危险的敌人。
这个细节,被智伯的一个家臣,叫絺疵的,看在了眼里。
他赶紧回去报告:“大事不好!韩、魏两家要反了!”
智伯还不信:“你怎么知道?”
絺疵说:“这不明摆着吗?用人之常情去推断就知道了。我们约定三家灭了赵国,平分其地。现在晋阳城马上就要破了,他俩不但没有一点高兴的样子,反而面带忧愁。这不是心里有鬼,是什么?”
然而,智伯这个“耿直boy”,或者说“蠢直boy”,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骚操作。
第二天,他把絺疵的原话,一字不漏地告诉了韩、魏二人。
两人吓出一身冷汗,赶紧演戏:“哪能啊!我们巴不得早点分了赵国的地,怎么会干那种危险的事呢?”
两人演得太逼真,智伯居然信了。
絺疵见智伯不相信,感觉到了危险,于是自请出使去到了齐国。
这边戏刚演完,那边,赵襄子派来的密使张孟谈,也趁着夜色摸进了韩、魏两家的军营。
张孟谈没说废话,一句就直击灵魂:
“唇亡,则齿寒。”
“今天,智伯灭了赵国,明天,就轮到你们韩、魏了。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这句话,彻底点醒了韩、魏二人。三家一拍即合,当场结成秘密同盟。
一个夜晚。赵国,派敢死队出城,掘开了引向自己城池的堤坝,让滔天大水,反向灌入了智伯的军营。
同时,晋阳城门大开,精兵锐气,如猛虎下山,直扑智伯中军。
韩、魏两军,同时从两翼夹击。
智伯还在大帐里,做着独霸天下的美梦,就被滔天洪水和震天杀声惊醒。
仓促之间,大军溃败,智伯被俘,当场被杀。
不可一世的智氏家族,就因为出了这么一位“完美而致命”的继承人,一夜之间,烟消云散,被灭了满门。
魏、赵、韩、瓜分了智氏的势力。也相当于瓜分了晋国的势力,这就是三家分晋。
故事讲完了。血腥,残酷,但蕴含了很多智慧。
第一,违背了政治的核心原则。
教员说:政治就是要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核心原则,就是统一战线,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可智伯呢?因为过于自负,迷信实力,把韩、魏、赵这三家,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甚至连自己家族里看得明白的人都得不到重视。他以为自己实力强就能为所欲为,看不到与所有人交恶的巨大风险。
智伯完美示范了什么叫“失道寡助”。
一个人,越是顺利,越要警惕“飘”和“满”。成功会让人自大,让人听不进不同意见,让人误判形势。
相反,赵襄子就懂得“统一战线”这条原则,抓住各方的利益关系,团结了可能的朋友,实现了绝地翻盘。
第二,缺乏“实事求是”。
智伯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实际、主观臆断。他沉浸在自己的强大中,听不进任何建议,也看不清韩、魏、赵三家的真实心态。絺疵明明已经把韩、魏的异常表现说得清清楚楚,智伯却一句话就给否决了,甚至还傻乎乎地告诉了韩、魏。
这种自以为是、不了解事实情况,不了解各方利益诉求的作风,栽跟头只是时间问题。
真理,永远来源于实践和事实,而不是你的主观想象。
这个故事里,出现了很多人物。每个人物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或者可以吸取的教训。
智宣子、智伯、智果、絺疵、韩康子和谋士段规、魏桓子和谋士任章、赵襄子和密使张孟谈。
可以说说这些角色中,你最喜欢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