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困鲁班场,四渡赤水唯一失策?三元帅联名劝阻,毛主席为何拒绝

发布时间:2025-08-05 08:00  浏览量:3

在1956年的八大预备会议上,毛主席曾谈起往事,直言自己军旅生涯有4场没有打好的仗,其中最耿耿于怀的是“茅台那次打仗”,即三渡赤水前的鲁班场战斗。

这场战斗发生的时间点很微妙,彼时的毛主席在经历遵义会议后,再度恢复总指挥的权限,紧接着便是两次巧渡赤水河,以令人叹为观止的战略微操,迂回穿插于敌人数十万重兵之间,以少胜多的奇仗可谓信手拈来。

然形势大好之下,主席却又突然力排众议,拒听三位元帅先打弱敌的建议,执意强攻驻守鲁班场的老对手周浑元。这一仗,红军倾尽全力的进攻却接连受挫,甚至一度陷入被前后夹击的险境,最终只能主动撤出战场,在黔北建立根据地的计划也随之泡汤。

兵困鲁班场,到底算不算毛主席在四渡赤水期间唯一的“失策”?主席为何要放弃看似唾手可得的“软柿子”,执意去啃周浑元这块“硬骨头”?这场战术僵局背后,又隐藏着怎样深远的战略考量?

1935年3月4日,为了统一作战指挥,红军在遵义重设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主席为政委。在二渡赤水击败中央军吴奇伟后,毛主席的声望达到了一个顶峰。红军官兵都亲切称呼他为毛大帅,说他是诸葛亮,会神机妙算。

恢复军内职务,重新掌握了军队指挥权,毛主席也是踌躇满志,想要尽快在军事上扭转红军当下的困境。于是在上任后的第二天,主席便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要再拿老蒋的中央军嫡系开刀,集中红军主力围攻周浑元的第二纵队。

打周浑元,理由很简单。

从朱毛红军时期起,周浑元就在江西跟红军打仗,对毛主席那套的“诱敌深入”、“围点打援”、“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非常熟悉。长征以来,周浑元更是甘当蒋介石的先锋官,从湘江一直尾随追击到了遵义,给红军制造了很大的麻烦。

此人不除,红军的头顶就等于一直悬着一把利剑。

但周浑元毕竟是老牌名将,油的很。毛主席原本是想引蛇出洞,把人调出来打,于运动战中歼敌,但周浑元吸取了吴奇伟的教训,在没有搞清楚红军真正的意图以前,一兵一卒都不敢动,就缩在乌龟壳里。

两次诱敌失败后,前线的红一军团逐渐有些急躁。林、聂联名发来电报,建议干脆舍弃周浑元的中央军,去进攻驻守打鼓新场的贵州军阀何知重,那里只有两个团的兵力。红军一旦取胜,既能扫清西进之路,也可补充军需,可谓一举两得。

打弱不打强,这自然是上策。朱德认为“林、聂建议可取”,周恩来也觉得可以打,但毛主席却坚决不同意,并断言打鼓新场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打鼓新场的地形如同一个口袋,进去容易出来难,红军受制地形,很难全部展开。驻守这里的黔军虽基本都是“双枪兵”,一手步枪,一手烟枪,面黄肌瘦,战斗力不强。但俗话说强龙不压地头蛇,黔军本土作战,又善于山地防御,一旦被缠上便很难摆脱。

更为关键的是,在打鼓新场周边,还有中央军周浑元、吴奇伟的8个师,滇军孙渡的4个旅,以及正从遵义赶来的川军郭勋祺部两个旅。如果红军不能迅速解决战斗,就会被困死在这个口袋阵里。

毛主席坚持要运动战中歼敌,但在苟坝召开的高层干部会议上,他的建议却被否定。对于当时的情景,主席后来曾有过一段回忆:

“一个人有时胜过多数人,因为真理在他手里,不在多数人手里。比如苟坝会议,我先还有三票,后头只有一票。我反对打打鼓新场,全场都不同意我的意见。”

事实上,当时的场面更加严峻。毛主席名义上是总指挥,但实际仍不能做主,连提意见都没有分量。万般无奈之下,主席只能表态说:

“既然如此,我这前敌司令部政委不干了。”

遵义会议时就和他打擂台的凯丰,当场就抛出一句话:

“少数服从多数,你这是什么态度?”

主持会议的张闻天也没办法,他得照顾大家的情绪,总不能偏心一个人,只能拍板道:

“不干就不干吧。”

就这样,苟坝会议不仅通过了进攻打鼓新场的决议,还撤销毛主席前敌司令部政委的职务,由彭德怀暂时代理前敌总指挥。

事情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当然没有。

毛主席向来就不是轻易妥协的人。当天夜里,他就提着马灯走了五里多的路,来到了周恩来的住地,劝说这仗不能打,太危险了,命令晚一点发,还是再想一想吧。

红军长征,是周恩来坚持要带上不肯离开苏区的毛主席。遵义会议,又是他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主席。既然信任,就信任到底。红军之中,周恩来是在军事上做最后决心的负责人,所以他的意见至关重要。

第二天开会,周恩来几乎是凭着一己之力,就说服了所有人。前一天会议的决定取消,已经出发的部队也全部召回。

为了实现毛主席“应成立一个精干的军事指挥小组,以便集中指挥”的建议,红军还成立了以周恩来、毛主席、王稼祥三人组成军事领导小组,全权指挥战役指挥。

打鼓新场之争,既是战略之争,也是指挥之争。这一阶段,毛主席在周恩来的帮助下,暂时成为了胜利者。

放弃打鼓新场,那么下一步红军要往哪里去?要打谁呢?毛主席旧事重提,还是要打周浑元。前敌司令部下达的第一道命令:

“我野战军决于明十五号以全力进攻鲁班场、三元洞地带之周敌,期于当天坚决干脆消灭该敌。”

此命令一出,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就在3月11日,也就是毛主席进入新三人团的前一天。周浑元带着三个师又一个旅进驻了鲁班场,并日夜赶工,修筑了70余座碉堡。这些碉堡都是用圆木围成的,露出地面有两米多高,地下面还埋着一部分,看上去很坚固。碉堡前还埋了许多大木桩,木桩与木桩之间缠满了葛藤、荆条,好像一道道铁丝网拦在那里。

在接到命令后,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当即向前敌司令部致电,言明敌人阵地工事坚固,地形对我不利,无攻破周浑元可能。

于此同时,红一军团的林、聂二帅同样难以理解。当初毛主席反对进攻打鼓新场,理由是“啃硬的”会有损失,应该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那既然黔军两个团是“啃硬的”,和实力远超黔军的周浑元硬拼又怎么解释?打鼓新场不行,鲁班场就可以了?软柿子不捏,要啃硬骨头?

要知道周浑元在鲁班场布防了15个团,而红军能够投入战斗的总兵力也只有15个团,除去警戒、掩护和阻敌增援的部队以外,红军实际投入兵力甚至还有少于敌人,武器装备更是有档次差距。以少攻多,在战术上必然吃亏,更别提是拿着步枪去进攻坚固堡垒。

彭、林、聂三帅不知道毛主席是怎么考虑的,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说服的周恩来和王稼祥,包括老搭档朱德。主席一贯倾向于运动战和游击战,而这次却一反常态,主动要求去打阵地战,着实令多数人感到费解。但事已至此,不可能再召开一次会议进行讨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红军以红一、三、五军团及干部团主力,分左右两翼,向鲁班场发起猛攻。战斗异常激烈,敌我双方,往复进退,白刃格斗,血流漂杵,一些地方齐人深的荆棘茅草践踏为平地。红军虽多次突入敌方阵地,但周浑元不断动用预备队反击的情况下,又只能暂时后撤。

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持续了12个小时的进攻,却依然无法打破战场僵局。

而此时,毛主席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吴奇伟纵队的两个师,以及川军郭勋祺部,正火速向鲁班场逼近。前有坚固堡垒,后又强敌援兵,这仗已经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为了避免被围,红军只能主动撤出,

从场面上来看,红军和中央军此役伤亡都是400多人,算是平手。但对于当时的红军来说,几百人的损失,已经是难以承受的代价了。

并且此战之后,红军战略回旋的纵深被进一步压缩,情况不容乐观。

也正因如此,红军内部有很多人都想不通,到底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对于鲁班场战斗的结果,毛主席应该是介意的,但他肯定不会后悔。因为正是这一场没有打好的战斗,成就了后来四渡赤水的奇迹。

毛主席在总结四渡赤水时,曾坦言:

“鲁班场打得急了些,但非打不可。鲁班场战斗是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不是可打可不打,而是势在必打,非打不可。”

在当时的情景下,中央军对红军构成的威胁,是地方军阀无法相比的。地方军阀只想守地盘,对红军都是驱赶式追击,川军如此,粤军如此,哪怕连老顽固白崇禧的桂军也是如此。但中央军不同,薛岳、吴奇伟、周浑元,要么是老蒋心腹,要么急于向老蒋表忠心,都是拼了命追击红军。

不挫败中央军,红军就没有容错率,就得不到喘息之机。至于打击地方军阀,即使胜利也属消耗战,无法改变战局。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毛主席不屑为之。并且如果打击周浑元部成功,不但能立刻解除红军的心腹之患,还能震慑四方军阀,这是一劳永逸的办法。

另一方面,从战略上考虑,此时的红军需要寻找战机突出重围。但中央军前堵后截,难以摆脱,不打吴奇伟,不打周浑元,战机就无法出现。

鲁班场一战,红军在战术上确实存在失策,这一点毋庸讳言。

自第五次反围剿到长征抵达遵义,红军在战术层面退步很大,自身消耗也达到了一个极限。在强攻鲁班场时,很多基层指挥员旧习难改,不顾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面对强敌和坚固的工事,下令强攻硬拚,急于求成,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毛主席这一时期被迫远离部队,对军中情况虽有大概了解,但三个主力军团都拿不下周浑元,红军战斗力下降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毛主席的判断。

不过话说回来,红军虽失利于战术,但在战略层面,却赢得了一场完胜。

吴奇伟在遵义被打得近乎全军覆没,周浑元又在鲁班场被打的伤筋动骨,中央军两大先锋官都被打怕了,此后作战都是畏手畏脚,更加不敢轻易出击。

至于蒋介石,在听闻鲁班场的堡垒胜利后,当即开始转变思路,开始大搞“碉堡战术”。他判断此时红军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能在川、黔、滇一带分散打游击,于是急令各部“先求稳定,次求变化”,企图用碉堡构筑封锁线,将红军困在贵州。

蒋介石大兴土木,中央军如惊弓之鸟不敢乱动,地方军阀更是明哲保身,这就是红军长征以来最急需的时间和空间。毛主席当即利用这一珍惜契机,就在距离鲁班场16公里的茅台,几乎就是当着周浑元的面,指挥红军大摇大摆的三渡赤水。几天之后,红军又四渡赤水,靠着一套近乎完美的闪转腾挪,扬长而去。

从打鼓新场之争,到强攻鲁班场,再到整个四渡赤水,险象环生,却又妙手连连。这个过程堪称毛主席军事思想的精髓体现:不计一城一地之得失,着眼于整个战局的演变;在被动中寻找主动,在劣势中创造优势;用最大的决心和勇气,去执行最富想象力的战略。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无论是毛主席个人,还是红军的命运,都在这场浩瀚波折的历史大戏中发生了巨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