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破碗的缘法
发布时间:2025-08-05 08:03 浏览量:3
在闹饥荒的年月里,有个叫阿苦的穷乞丐。他每日沿街乞讨,得了吃食总舍不得吃完,省下半块干饼、几粒粗米,小心地藏进一个破瓦罐里,心心念念攒够了就能换块薄田,结束这风餐露宿的日子。
可攒了三年五载,那瓦罐里的“积蓄”竟丝毫不见增长。阿苦百思不得其解,这夜他悄悄蜷在瓦罐旁,决心看个究竟。月光惨白,一只瘦骨嶙峋的老猫无声地溜进来,熟练地扒开罐口的破布,叼起他剩下的口粮就吃。阿苦又惊又怒,跳出来喊道:“富户仓廪堆成山,鼠雀都吃得肚儿圆!你为何偏来偷我这救命粮?”那老猫竟口吐人言,幽幽叹道:“命里该有八合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你命中福薄,攒也无用。若是不信,何不去南山寻那解惑的灵泉问问?”
为了弄明白自己勤恳善良为何偏无福分,阿苦决定踏上寻泉之路。不知走了多少崎岖山路,他饿得眼冒金星,终于望见半山腰有间茅屋。一位愁眉不展的老猎户收留了他,端出热腾腾的薯饭。听罢阿苦的遭遇,老猎户长叹一声:“小哥要去问灵泉?老汉也有一事相托。我独子天生跛足,十六岁了还走不稳山路,无法继承我这打猎的营生。求你帮我问问灵泉,这孩子……可还有救?”老猎户甚至许诺,谁能解他心头之忧,愿以祖传的猎弓相赠。阿苦点头应下。
继续前行,阿苦在古松下遇见一位闭目打坐的云游道士。道士风尘仆仆,得知阿苦去向,眼中忽现神采:“小友且慢!贫道在此山参悟‘枯荣道’已三百春秋,自认早该得道,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烦请小友代问灵泉,贫道差在何处?”阿苦心想顺路,便也答应下来。
最后,一条湍急的深涧拦住了去路。阿苦正犯愁,涧底浮起一只硕大的青背老蟾蜍。老蟾声如洪钟:“后生可是去问灵泉?老蟾我修行千载,早该褪去凡胎化形逍遥,为何至今仍是这副模样?若得方便,也替老蟾问问吧!”说完,它鼓起肚皮,稳稳将阿苦驮过了山涧。
终于抵达云雾缭绕的灵泉所在,泉水清澈见底,却空无一人。阿苦正茫然,泉心忽地升起一团柔和光晕,一个缥缈的声音响起:“远来是客,可问三事,过则不答。”
阿苦心头一震。老蟾千年修行不易,道士三百载苦修艰难,老猎户的跛足儿子更是可怜!自己这点“福薄”的疑惑,相比之下……他深吸一口气,先问了老蟾千年不能化形之因。灵泉答:“它舍不得那身赖以求生的厚皮,那皮内嵌着七片天生地养的金鳞,乃是固本培元的至宝。若肯蜕去,立时逍遥。” 阿苦又问道士为何不能得道。灵泉道:“他执念太重,放不下腰间那枚能点石成金的‘枯荣木鱼’。舍了此物,道心自明。” 最后,阿苦问了猎户之子跛足缘由。灵泉道:“待他命中注定助他‘站立’之人出现,自当健步如飞。” 话音刚落,光晕消散。
阿苦虽怅然自己未问,但想着替人解了惑,便也释然。他循路返回,老蟾早已等在涧边。听了缘由,老蟾哈哈大笑:“原来贪恋这一身‘盔甲’误我!”它奋力一挣,那坚韧的蟾皮应声脱落,露出底下流光溢彩的身躯,瞬间化作一道青虹直上云霄。蜕下的蟾皮里,果然嵌着七片金光灿灿的鳞片,自动飞入阿苦怀中。
阿苦找到那道士。道士听完解答,面露羞愧,叹道:“金鳞木鱼,皆是障目之叶啊!”他解下腰间古朴的木鱼塞给阿苦:“此物于我无用,赠你了!”言罢身轻如燕,踏云而去。
最后来到老猎户家。刚进柴门,只见一个跛脚少年正奋力想挑起一担柴,身形不稳就要摔倒。阿苦下意识一个箭步冲上前,稳稳扶住了少年的肩膀和扁担。那少年惊魂甫定,一抬头看见阿苦关切的眼神,脚下一用力——竟稳稳当当地站住了!他惊喜地大叫:“爹!爹!我能站稳了!”声音洪亮。老猎户闻声冲出来,看见儿子稳稳站立,喜极而泣,再看到阿苦,顿时明白了一切。他二话不说,取下墙上祖传的猎弓,连同那跛足如今已健步如飞的儿子,一起交到了阿苦手中。
阿苦怀揣金鳞,手握木鱼,身边有了家人,脚下有了土地。他这才彻悟:那灵泉不是没给他答案——当他放下执念,一心助人时,那束缚他命运的“薄福”,早已在不知不觉间,化作了丰厚的馈赠。破瓦罐被供在了堂前,提醒他真正的“仓廪”,是那颗舍得与良善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