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经典点滴分享(699) 天下第一奇书——《庄子》

发布时间:2025-08-05 08:55  浏览量:2

《内篇·应帝王》(4)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的最后一篇,它阐述了庄子的为政思想。《应帝王》探讨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帝王,什么样的政治才是完美的政治。

庄子对宇宙万物的认识基于“道”,他认为整个宇宙万物是浑一的,不分彼此的,也没有什么区别。世间的一切变化也都出于自然,是自然运行的必然结果。人类对于自然的变化和发展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是左右不了自然变化的。所以,庄子的政治主张就是不治为治、无为而治,这就是本篇的中心。什么样的人“应”成为“帝王”呢?庄子认为“王道”和“人道”是合一的,也就是那些能够听任自然、顺乎民情、行不言之教的人,才能称得上“帝王”。

今天学习《应帝王》的第四部分,看庄子继续讲故事。

原文:

阳子居⑴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⑵,物彻疏明⑶,学道⑷不倦。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⑸,劳形怵心者也。且曰虎豹之文来田,猨狙⑹之便、执斄之狗来藉⑺。如是者,可比明王乎?”阳子居蹴然⑻曰:“敢问明王之治。”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⑼;有莫举名⑽,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⑾者也。”

解释:

⑴阳子居:即杨朱,战国时魏国人。其学说与墨家“兼爱”相背异,主张“贵生”、“重己”,倡导为我主义的哲学家。

⑵向疾:像回声那样迅疾敏捷。向,通“响”。 强梁:强悍果决。

⑶物彻:洞彻万物。 疏明:疏通明达。

⑷道:此处指儒家之“道”。

⑸胥易:像官府中供役使的小吏那样轮番任事。胥,小吏。易,更换职事。 技系:像有技艺的工匠那样为工巧所系累。

⑹猨狙:猕猴。

⑺斄[lí]:牦牛。 藉:拘系。

⑻蹴[cù]然:面色骤变的样子。

⑼贷:施及。 恃:依赖。

⑽莫:无。 举:显。

⑾无有:谓至虚的境界。

译文:

阳子居去拜见老子,说到:“有这么个人,他做事迅捷敏捷、强悍果决,对待事物洞察准确,了解透彻,学习‘道’专心勤奋从不厌怠。像这样的人,可以跟圣明的君王相比而并列吗?”老聃说:“这种人在圣人看来,不过就是小聪明的小吏供职办事时为技能所拘系,整天处在担惊受怕的状态罢了。何况虎豹因为毛色美丽而招来众多猎人的围捕,猕猴因为跳跃敏捷、狗因为捕猎大型猎物迅猛而招致绳索的拘束。像这样的动物,也可以和圣明的君王相比吗?”阳子居立刻变了脸色,心神不安地问:“冒昧地问一下,圣明的君王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老聃说:“他们治理国家,能功成名就但看起来没怎么卖力气;教化百姓,培育万物,又好像不用依靠什么;他们的无量功德没有什么言辞能表达赞美,他们让世间万物各得其所,欣然有序。他们立足高深的境界,而生活在一片虚空的世界中。”

阳子居口中的那个人,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很常见。这种人,头脑清楚,观察细致,看问题透彻,最重要的是这种人,能力很强,精明干练,工作能力极强,而且一般在自己的行业中皆能出类拔萃。他们积极投身社会,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愿意为国家竭尽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这种人,一看就是深受儒家思想熏染的能臣良吏,是任何社会都离不开的中坚力量。从古到今皆然。

但崇尚“无为而治”老子不这样认为,他承认这些人都是有些办事能力,但他们整日战战兢兢、唯唯诺诺,他们的办事能力反而成为束缚他们精神自由的枷锁。即使是所谓的能臣良吏、栋梁之材,他们所具备的才干,也是一种违反自然法则的“有为之行”。而且,过度的“智巧”,容易滋生奸伪,工于算计,他认为:“人多智伎,而奇物滋起;法令滋章,而盗贼多有。”

老子接下来的比喻很形象,虎豹毛色美丽,花纹奇丽,而招来猎人的围捕,猕猴因为跳跃敏捷、狗因为捕猎大型猎物迅猛而招致绳索的拘束。虎豹、猕猴、狗身上都是有独特的“毛皮”和“技能”,结果下场堪忧,不能善终,这都是他们身上毛皮和技能惹的祸。“毛皮”我们可以比作人拥有的“名誉”,“技能”自然可以比作人的“才能”。可见,老子认为这样的“名誉”都是徒有其表,只能引起人们的盲目艳羡和争斗,“才能”这种“智巧”的东西,也只能引起人们的勾心斗角。它们都能带来社会的混乱和对民生的滋扰。

这样,老子才会对阳子居说出这样的话:“如是者,可比明王乎?”这句话让阳子居突然就变了脸色,显然是受到了深深的触动,马上就问圣明的君王如何治理天下。

老子的回答已经很清楚了,就是“无为而治”。无非就是几点:一是谦逊不居功;二是化育万物却不依赖外物;三是功高却不自我炫耀,万物各得其所;四是心境虚空澄明,不受任何束缚。就如他《道经》第三章所言:“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意思就是:圣人治理国家,努力使老百姓内心纯净,使老百姓填饱肚子,弱化老百姓的不良欲望,强健老百姓的筋骨。要常常让老百姓无智慧无欲望,让有智慧的人也不敢妄为。遵循“无为”的原则,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当然,这里的“弱其知”,并不是是真的削弱老百姓的智力,而是希望减少过度的智巧和欲望,已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家看,庄子通过阳子居和老子的故事,又阐述和强调了一下自己的观念,即什么样的治国理念,才是帝王应该具有的治国理念,紧紧扣住了《应帝王》的中心。

庄子的文章就是这样,不停地通过不同的故事,反复地阐述自己的理念,让其理念深入人心,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站在庄子的立场上,“智巧”和“名誉”都是害人的东西,破坏了道家的“无为”思想。但我们必须明白,庄子也不是完全反对和否定“智巧”和“名誉”,这里有个“度”的问题。“过犹不及”就是“度”出了问题,就是“度”失衡了。庄子否定的是过度的“智巧”和“名誉”,反对的是对“智巧”和“名誉”的执着和刻意。

我们现代社会,没有“智巧”是不行的,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不能没有智慧和技艺;“名誉”也是社会必须具有的一种精神财富。所以,我们面对智巧和名誉,可以拥有,但一是要谦逊不居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就可。二是拥有却不完全依赖这些东西,毕竟人还有你的主观能动性嘛!三是拥有却不自我炫耀,淡然待之,安然处之,让智巧和名誉安其所;四是心境虚空澄明,不受智巧和名誉的束缚。智巧只是我们行事的工具,名誉只是自己行为的总结,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一起顺其自然、各安其事就好。

好,明天我们学习感悟《应帝王》的第五部分,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