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第一将:他体弱不能骑马,却能破百万大军,令北魏闻风丧胆!

发布时间:2025-08-04 02:20  浏览量:3

南朝六朝之中,将星如云。兵戈不灭的时代,涌现出不少骁勇善战、智勇双全的将领。可偏偏有一位将军,他的身体弱到不能骑马上阵杀敌,却在四轮车上指挥若定,屡建奇功,成为北魏畏惧如虎的南朝名将。他,便是南朝第一将韦睿

韦睿

韦氏自汉代以来就是三辅地区的显赫士族。西汉元帝时期的丞相韦贤、其子韦玄成皆为当世名臣,后代绵延不绝。韦睿家族世居京兆杜陵,祖父韦玄虽身负才学,却无意官场,于终南山隐居不仕,留下了清誉。伯父韦祖征在南朝刘宋末年至任光禄勋,父亲韦祖归也曾官至宁远将军长史。

韦睿少年聪慧,年少时便以侍奉继母至孝而闻名。伯父韦祖征外放地方,每每出行都携韦睿同行,视为己出。

韦睿

当时,韦睿的妻兄王憕、姨弟杜恽在乡里都享有声望,常常被乡人称道。韦祖征曾问韦睿:“你自认为和他们相比如何?”韦睿不敢妄答。韦祖征却说:“你的文章也许不如他们,但你的见识与心思远胜。将来你必将以政务成事,为国建功。”

此后,韦睿曾随杜幼文赴任梁州,而梁州土地富饶、官吏多有贪利者。然而,年轻的韦睿却不为所动,廉洁自律,声望颇高,初显为政清明之风。

韦睿

刘宋往后,南朝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起。永光元年(公元465年),袁抃出任雍州刺史。他见到韦睿,觉得这个年轻人颇有才调,即召他担任州主簿。然而时局艰危,袁抃旋即与邓琬起兵反宋明帝,韦睿当时在义成郡任职,侥幸避开这场政治风波。

之后,韦睿辗转在雍州各地为政,历任齐兴郡太守、别驾、长水校尉、右军将军。南齐末年,朝纲紊乱、局势不稳。韦睿决心退居乡里,于是请调任上庸郡太守,再度避开朝廷的纷争。

韦睿

建康之役,于南朝局势转折至关重要的一页,正是韦睿展现其非比常人见识之时。公元499年,南齐将领陈显达举兵反萧宝卷;次年,崔慧景也兴兵响应。萧宝卷执掌的江山日益动摇。而面对重兵压境,雍州人士惶恐不安,纷纷问询出路。

韦睿早就看穿当下时局,他对众人直言:“陈显达虽属旧将,却终不能成大事;崔慧景虽有谋划,却惧战无决。”然后说出一句石破天惊之语:“真正的英雄人物,恐怕便会起于雍州之间。”随即派遣两位儿子赴萧衍(即日后的梁武帝)府邸联络。后来群贤举义,韦睿带兵伐竹为筏,星夜兼程南下,所率两千军,成为西台军的一支核心力量。

韦睿

萧衍见到韦睿大喜,称之为“得君如得心”。此后,韦睿随军出谋划策,诸多军务皆有他参与,被时人视作智谋之主。攻克郢州、鲁山,以及成功平定加湖之战,韦睿皆功勋卓著。等到大军主力从郢州出发之际,萧衍想起了留守重地的难处,沉吟再三,终决定起用韦睿,命其为江夏太守,负责郢州防务

郢州城历经围困,百姓十损七八,积尸盈屋,举郡垂危。韦睿到任之后,有条不紊启动赈济计划,安顿民众,清点粮草,为民求生。不出数月,便使城中重现生机

韦睿

公元504年,北魏豫州入寇,兵锋已至边境。韦睿亲自统军出战,随后,将有一场旷世大战,成就其赫赫威名。

公元505年,南梁数万大军由临川王萧宏统领,兵发北伐,韦睿为行军都督。大战之初,王超宗、冯道根奉命进攻北魏小岘城,初战不利,受挫无功。韦睿亲至前线,见魏军数百人突然从城中列阵出战,便力主乘势突击敌军精锐

韦睿

诸将皆认为北魏精兵出击难以匹敌。然而韦睿断言道:“城中守军两万余人,若只守不战,尚可支撑。如今主动求战,必为强兵西出,此击胜,则城不攻自破。”遂执节杖为誓,当机立断率军迎战。魏军果然精锐尽出,遭遇埋伏,军心大乱,小岘城当天便破。

次夜,韦睿移师至合肥。魏军已构筑坚固防线于东、西两城夹击合肥,防御严密。同时,右军司马胡景略久攻不下,士气已衰。众兵将慌乱之际,韦睿带着他的谋略来到前线统军。

韦睿

他观察地形后说道:“有因地形用水之势,无异于当年晋军水灌平阳。”遂命于肥水筑堰,建造高台舰船,四面夹击合肥。他料敌先机,预判北魏援军将至——果然在筑堰完毕后数日,杨灵胤率五万魏军兵临城下。

诸将欲奏请增援,韦睿却断言道:“今敌已在眼前,求兵岂及?”于是当机立断部署迎敌,以弓弩射退魏骑,血战取胜。

韦睿

时值战事胶着,肥水大堤被魏军多次袭击,将领潘灵佑主张退守巢湖,韦睿大怒道:“军败将死,唯有前进!”他坚持以一身病躯立于阵前小车之上,指挥作战。最终合力击退魏军,合肥城破。

这场水攻之计,使得魏军束手无策,守将杜元伦更是在城头被乱箭射杀。梁军竟然以三千兵力拿下合肥,缴获上万战马、牛甲绢帛,却无一物入私囊,尽赏军士。自此,“韦睿仁将之风”流传一方百姓口中。

韦睿

一年后,公元506年,南梁又一次面临亡国的危机——北魏中山王元英、镇东将军萧宝夤及平东将军杨大眼,号称百万大军,围困钟离。

守将昌义之,以三千兵力独抗魏军四十多寨连营。萧衍随后调派征北将军曹景宗二十万大军前来支援。然而,这位曹将军却擅自出击,反而损兵折将

军情紧急,南梁朝廷六神无主之际,萧衍再次启用韦睿为将:命其十日内率援军会援钟离,同时赐御刀,下诏道:“诸将有抗令者,定斩无赦。”

韦睿

韦睿昼夜兼程,途中山涧水沟无数。他亲自率兵架桥,无一处耽搁。士兵皆劝缓行避敌,韦睿直言道:“钟离万分危急,留给我们的唯有快行。”他只用十日,便从合肥赶赴前线阵地。

魏军在此间建立了跨淮浮桥、围栅数百步。韦睿回来后,命冯道根率大舰为前锋,又派出裴邃、李文钊等提前准备水战。时机到来,淮水因暴雨涨势高达六七尺,他当即下令水军齐发,乘势纵火焚桥——随后,命令死士突击魏军营地。

韦睿

大水冲击之下,魏军阵地大乱,韦睿以车辆拼成拒马,弩阵相迎杨大眼骑兵冲击,箭发如雨,魏将杨大眼右臂一箭贯穿,仓促撤退,最终梁军取得大胜

史载,此战梁军斩杀魏军共计二十余万,淮水中浮尸盈岸,北魏中山王元英与杨大眼皆狼狈逃窜。钟离守将昌义之惊闻战果,喜极而泣,大叫道:“又活了!又活了!”韦睿因此战,名声远朝廷封其为永昌侯,名冠六朝。

韦睿

合肥一战,他选择引水灌破城同时多方应对魏援,并以进为防,多用地形之利。钟离之战,他安抚军心,火速救援,又能洞查敌势、巧用水攻,把劣势转为契机。

韦睿虽病体弱不能策马,他常常乘坐木车指挥作战。他上抚将士下安百姓,在合肥修复城垣、在安陆加强防务,常在最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北魏政权愈发意识到——韦睿是他们战场上最大障碍,钟离战败之后,“韦睿之名,士卒皆惧”。

韦睿

天监七年(公元508年),韦睿自合肥调军救援安陆,大军行至半路,魏军闻之,慌忙撤军北归。次年入朝加通直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左卫将军。

回乡为政时期,韦睿以恩待旧人,为古稀之人授郡县假衔,并施耕牛于乡贤阴双光等人,以示恩泽亲乡。

晚年上表辞官,萧衍不准,应召入京,赐驿鼓一支,值宿于殿省——梁武帝当时敬他三分,韦睿在朝堂上也从来未曾恃宠而骄

地图

公元520年夏,他奉命为侍中、车骑将军,然而未及拜官,于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九岁。家属按其所嘱,薄葬以衣冠入殓。

皇帝萧衍亲自吊唁,辍朝三日,赐以钱十万、布二百匹供办丧礼。又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严”,以示其守法持重、治军有方。

萧衍

《梁书》评价道:“睿立车鼓舞,望而审人微趣;经略之运,号为六朝为第一。”《南史》称钟离一役使“鲜卑胆落,南人皆壮之”。

在六朝烽火纷乱中,韦睿体弱不能骑战马,却能在百万魏军中谈笑破敌,其用兵之道、其胸中之谋,忍不住令后人振臂高呼:南朝“韦虎”,不愧当时第一儒将!

韦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