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文化IP流量变“留量”
发布时间:2025-08-05 12:01 浏览量:2
日前,一年一度全民参与的巴山汉水“陕西村BA”在岚皋县拉开帷幕,再次点燃了秦巴小城盛夏的热情。“村BA”自带的巨大流量不仅彰显了乡村文化的活力,还折射出乡村发展的崭新面貌。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明确要求“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并对“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近年来,“村BA”“村超”“村晚”等一系列“村字号”IP频频“出圈”,在丰富群众文体活动的同时,解锁了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路径,绘就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图景。
然而,如何让“村字号”IP流量转化为“留量”、“网红”转化为“长红”,让乡村文化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动力?笔者认为,还得在创新乡村文化表达方式上下功夫。乡村文化底蕴丰厚,但是传统单一的乡村文化表达方式难以吸引人们的关注。在移动自媒体时代,通过“村字号”IP,乡村文化借助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传播手段就可以突破地理的限制,走进全国各个城市,甚至跨越山海走向世界。
体育搭台、文旅唱戏、全民参与的“村BA”IP为创新乡村文化的表达和传播开拓了全新视野。实现乡村文化的全新表达,可以结合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策划开展“村BA”、“村超”、乡村马拉松赛、乡村自行车赛、乡村音乐节、乡村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村字号”IP活动,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推动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密切互动,不断提升乡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城市居民关注参与,促进城乡文化交流融合和共同繁荣。
此外,乡村文化的全新表达不仅体现在网络上,还应在“有形”的物质载体上得到充分体现。比如策划开发与时俱进、与现代生活融合的乡村文化传播内容,鼓励社会各界创作与乡村文化相关的生活纪录片、历史影像、旅游宣传片、微视频、动漫等影视文艺作品,促进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助力乡村文化繁荣;打造展示乡村文化的公共空间,将乡村文化元素符号融入村庄建筑、庭院、道路、公共场所、农田景观、旅游景区等,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会客厅、商业街、民宿餐饮、生态康养基地、非遗展示馆等乡村文化体验地,带动更多村民参与乡村文化事业,激发乡村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