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男是女分不清?厕所标识,该管管了

发布时间:2025-08-05 15:24  浏览量:4

“谁能管管现在的公共厕所”,这热搜炸出无数被歹毒厕所无情伤害过的网友。 这回大家可找到“受害者联盟”了,一股脑诉着“抽象标识”的苦: 画风过于意识流,没法辨别男女;还有些走低俗路线,看了令人不适。 (图/社交平台截图) 原本很简单的一件事被自作聪明地复杂化,急着上厕所的人碰到难以辨别男女的标识天塌了。 “ 得跟辨认验证码一样找自己的对应性别,有时还要冒着走错厕所的风险 ”。 (图/社交平台截图) 除了公厕标识,地铁站、高铁站等公共交通站点和景区、博物馆等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引导性标识,也都存在类似的痛点。 耳听四路眼观八方的年轻人都觉得为难,更不用说老人和小孩了。 由于标识系统的缺陷,闹出过武汉商场停车场标识错误导致拥堵、老人在高铁站迷路、游客在景区绕圈子等事件。 (图/微博@人民日报) 受够了“叽里咕噜到底在说啥”的炫技型标识, 大家期待着公共标识能回归最基础最关键的定位——功能性指引。 “在人挤人的景区人差点被晒成人干,好不容易找到个厕所,被分不出男女的标识气笑了,忍不住怀疑是自己太笨还是设计者有大病”。 比抽象画还难懂 公厕标识看愣所有人 对公厕标识吐槽这件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网友们话匣子大开。 它算是生活中的小痛点,不会直接影响生活质量、扰乱生活心态, 但能轻易地在人相当脆弱的时候予以致命一击。 比如在尿急时遇上辨不清男女的标识符;周末开开心心看展逛街,碰上不想让人看懂的卫生间男女抽象画。 这些被“审判”的标识,极度考验人的思维延展力和想象力,高考完几年到几十年不等的男女老少们全都要做阅读理解。 最简单的一种,需要结合性别刻板印象来解题。 蝴蝶结和领带、平底皮鞋和高跟鞋、西服套装和蓬蓬裙、嘴唇和胡子,是较为常见的几组性别对比意象。 网友们自嘲,这么多年来努力打破刻板性别角色,碰上这种标识还是得乖乖对号入座。 (图/unsplash) 中等难度的,往往涉及对人体结构的熟知和多学科融会贯通的复合型能力。 比如男性的肩膀更宽、女性的身体曲线感更明显、女性衣服更上紧下松一些。 调用个人生活经验能猜出个大概,但标识已经完全偏离了易于理解、快速指认的出发点,让人纠结之余也倍感无奈。 分别为左女右男、 左男右女、 左男右女。(图/社交平台截图) 生物、戏曲、博彩等各领域的学问都得涉猎。 XX是女性,XY是男性;Q和K分别代表女和男; 生是男厕,旦是女厕,自嘲“丑角”的网友说自己真的没招了,出门在外即将丧失自理能力。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了最新版——走遍天下厕所都不怕。 (图/unsplash) 至于Hard模式,就得动用漫无边际的抽象意识来协助作答了。 一种是图案寓意太深,网友遇到厕所用长颈鹿和大象来指代性别,难度堪比学习一门新外语。 评 论区纷纷建言献策,有人说大象是女厕,因为大象种群是母系社会; 也有人反驳,设计者是在玩蜡笔小新梗,男主角跳过经典的大象舞所以大象是男厕。 而最令人信服的一种解法是,这种用法来源于法语地区,长颈鹿固定为阴性词汇,常指代女厕。 大家分析得热火朝天,一做起题来就血脉觉醒忘情了发狠了。 一番讨论过去咒骂一声倒反天罡,明明只是为了顺畅地上个厕所,到头来需要去推测出厕所题人的意图。 (图/社交平台截 图 ) 另一种是设计师和场所管理团队过于追求创意和设计感,把功能性标识当成先锋画作整。 有像搞饰品设计的: 左男右女。(图/社交平台截图) 也有些像线条色块绘画实验室的产物,设计脱离需求的具象化。 被现场考一考过的广大网友反馈,仿佛在玩“大家来找茬”,站在厕所门口左右为难。 有时实在无法辨认,只能等有人从厕所出来才敢进。 左男右女。(图/社交平台截图) 并且令人不适的是,部分不便辨识的标识还夹带“下三路”元素。 凹与凸的符号、螺丝与螺母图案,让网友有种隔空被性骚扰的观感。 这种不适还不只是在男厕女厕的辨认上, 对厕所的标识也能察觉到低俗化倾向。 之前长沙一家网红湘菜馆被爆出,卫生间标识疑似透露出“男士偷看女士”的意味。 引起广泛的负面声讨后火速撤下,换成了简洁易懂的“基础款”。 (图/社交平台截图) 最基本的功能性需求失焦,大家要承受无法快速识别的尴尬和不便,一些场景下还会受到冒犯。 公共标识的界限和尺度,本不应该成为“难题”,更不该让每一个进入公共空间的人平白无故付出本不该存在的代价。 让人一头雾水的公共标识 帮不上忙还添乱 公共厕所是日常生活中被高频使用的公共空间,因此对其标识存在问题的讨论热度最高。 地铁站、高铁站等相对高频的交通站点,同样是标识痛点重灾区。 (图/社交平台截图) 很多时候只有对站点极为熟悉,才能相对丝滑地找到想去的点位,比如某个出口、网约车上车点。 打工人最熟悉的地铁,在标识指引上所能激发的怨言,快要比领导还多。 一宗罪是主次信息不分,没办法在显眼位置高效获取有用信息。 就比如深圳、上海牛马常吐槽的车厢显示屏,占据屏幕的是终点站和线路名称,而不是更想知道的所在站点。 (图/社交平台截图) 北京牛马的火力较为集中在站台标识,偌大的屏幕只给“下趟列车多久到达”留了指头粗的地方,得像寻宝一样搜罗信息。 一千个城市有一千个隐痛,有时是“不太重要的所在车厢信息霸占视觉中心”,有时是明明有空余位置却不标示有用信息。 (图/社交平台截图) 二宗罪是公共性质的便民信息,一定程度让位于商业营销讯息。 这在空间更为复杂、常衔接地铁和火车的高铁或火车站,带给大家的负面体验更深刻。 前段时间有个“视觉溺亡”的概念在网上逐渐扩散开来,它描述的是在公共空间中,视觉和注意力过度地被商业性告示牌掠夺、公共标识指引导向功能被侵蚀的现象。 悬挂/立柱指示牌、 滚动品牌屏、商业广告墙混杂在一起,年轻人都不敢保证能相对顺畅地跟着标识找到路,更何况老年人和小朋友。 (图/社交平台截图) 以上这些归属于日常型公共空间,不至于带来多大伤害却像钝刀子割肉,时不时让人不痛快。 而把目光转向景区、博物馆等其他低频性光顾的公共空间,就会发现大家痛陈标识痛点的意愿强烈到快要压过地点本身。 毕竟好不容易趁假期、周末去放松一下身心,拖后腿的公共标识会带来不小的负面情绪——而这种情绪高点,会成为游览记忆的重要一部分。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一些景区的名字,跳转得到的检索内容前排中,不乏吐槽指示牌混乱、标牌语义含糊不清的。 (图/社交平台截图) 旅游景区标识系统应是引导旅游者完成旅游活动的,包括景点解说、路径指示、导游线路等。 但显然,部分景区标识并没有完成这些分内任务。 有网友被方向指引不清晰的山上路牌“遛”得团团转,本来只想登高望远一下,没成想被迫爆改成了特种兵拉练。 还有不少人对景区的距离指示牌产生怀疑,标示的距离究竟是实际路径、两点间直线距离还是垂直投影距离。 “前方300m,是不是为了迷惑我们坚持爬下去而设置的”“我在XXX的3.5万步就是这么来的”。 指示牌最主要的功能是清晰直接,前提是考虑实际情况。 “距离幻觉”跟AI幻觉把人推到了类似的境地,它当然不“致命”但过于信赖它就会吃亏。 (图/社交平台截图) 乔布斯曾说, 好的产品不需要解释。 对于公共标识来说,这样的形容恰如其分。 厕所标识本无需被用力解读男女之分,站点和景区的标识系统也不该为乘客、旅客的决策反向增加难度。 公共标识看起来简单,标个关键信息的事儿,实则要考量很多东西。 哪些是关键信息、怎么标、如何与周围环境相融既不过分突兀又不泯然其中、怎样长期维护与实时迭代...... 任何一环做不好就会传导到普罗大众这一端,让大家感到吃力、疑惑甚至生气。 (图/广东省住建厅关于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规范公示文件) 标新立异不是真正的创新 始终走在大众需求的前头才是 最近这几年, 重构“视觉友好型”公共空间的呼吁 声渐起。 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到位的公共标识系统。 这两个标准听起来有些务虚,指向的其实是同一件事情—— 真正考虑到大众的多层次需求。 最关键的基础层就在于,抓住关键信息并进行关键呈现。 被骂的很多,被夸的也不少。 像是重庆地铁,就因为线路+方向箭头的信息组合清晰醒目而成为网友推举的正面例子。 重庆地铁标识系统改造后。(图/社交平台截图) 考虑到站点信息的高效沟通、非本国母语者的便利,广州地铁和日韩地铁的站点都有对应的编号。 甚至日本地铁独特的简约美学,让它收获了一众拥趸。 日本地铁标识。(图/社交平台截图) 经过改造的北京地铁,也在北京打工人的分享中得到了上桌吃饭的机会。 原先的地铁logo被取消,“乘车”这种无效信息也被摒弃,方向、线路数字、出口信息这些更为核心的信息得以凸显,升级之后的信息获取更直接快捷。 第二层的需求考量为辅助功能的实现,配合着公共空间在基础定位外的附带属性。 就比如说地铁约见是地铁在乘车功能外延展出的功能,然而地铁内部面积大层数多、方位难辨,很难讲清楚在哪个位置。 于是一些城市的地铁内设置了会面标识,方便大家在聚头点见面。 比较“皮”的佛山地铁还创立了不同类型的点位,功能性拉满的同时提供了情绪价值。 (图/社交平台截图) 还有很多城市开始在多层停车场、大型交通站等公共设施内,用袋鼠层、兔子层来替换容易看错的字母+数字型标识 ,降低跟网约车司机、朋友接头时的沟通成本。 LG、F、B、M的含义不清晰且没有统一标准,不妨跳出这套体系重建一个对大家更友好的。 进入第三层的需求满足,就不仅聚焦功能层面的实现,还会将环境契合度、美观感受、人动植物和谐共处等多重因素纳入其中。 一些自然景区、动物园等在这方面做出了不俗示范。 将标识做在水泥制成的仿石上,既不破坏自然环境,也能将人类动线的指引更好地融入在景区风貌中、优化游玩沉浸感。 南京红山动物园 科学呵护动物+提升游客观光体验的经营理念,这几年被大家广而告之,去游玩涨知识的人常能发觉园方在公共标识上的用心和巧思。 无论是路线指引、展区介绍还是禁忌事项说明,都以让人们乐于接收吸取的方式呈现在眼前。 (图/社交平台截图) 当然,理念的进步是螺旋上升、波折前进的。 最近被热议的公卫标识牵出公共信息标志规范, 根据国家标准,公共卫生间图形符号为穿西装的男士与穿裙子的女士,必须设立男、女汉字标记。 只不过国家推荐性标准并不强制执行,也就给心思各异的管理方留下了操作空间。 有时或许是想彰显设计先进性和审美高级感,却折在设计基本功的不扎实和功能性定位的不清晰上。 (图/社交平台截图) 一个城市的旅游吸引力和美誉度, 不单纯由坐拥几个网红打卡点、有多少5A级景区决定。 真正的人文关怀和城市风度,在于能不能让来到此地、生活此间的人们感受到被包容、被关照、合理需求被看见并被稳稳“承包”。 它是方便视障人群辨清路线的地面无障碍指引;也是儿童医院用动物脚印引导小患者至诊室,降低他们的焦虑。 先进科技加持的太阳能供电标识、AR立体多维导视、根据光线变色的指引,也都在逐步扩大应用场景。 (图/社交平台截图) 从硬件上看,公共标识系统在发生着升级,从基础标准化向智能生态化方向发展,对人和环境都更友好。 理念上的变迁也在同步进行着。 有深圳打工人发帖说,发 现“请给老弱病残孕让座”变成“有需要人士专座”, 评论区涌进大量共情评论。 公共标识的意义,在此刻得到升华。 (图/社交平台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