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红利还是钢丝外交?柬巴“转身”,特朗普挖中国墙角成功?

发布时间:2025-08-05 15:20  浏览量:2

最新《2025全球地缘关系调查报告》显示,7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二,但区域友好国家的“亲美动作”却成为国际热议。仅7月到8月,柬埔寨和巴基斯坦这两位中国传统“铁杆盟友”相继做出出人意料的外交选择,让中美博弈的全球链条再度紧绷。

美国彼时挥舞关税大棒,全球供应链剧烈震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二季度东南亚出口总额同比下降4.3%,发展中国家对外依存度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柬巴两国的选择到底是权宜之计,还是深层次地缘重塑?这不仅关乎中国“朋友圈”的稳定,更是全球多极化走向的风向标。

8月1日,柬埔寨副首相孙占托罕见高调宣布:柬国家航空公司采购美国波音10架737 MAX 8,并将美国商品关税降为零。此举引发国际舆论哗然,尤其是他随后公开力挺特朗普“应得诺贝尔和平奖”,更让外界嗅到“外交变脸”的味道。

柬埔寨为何突然转向?2024年金边37.9%的出口流向美国,纺织业是经济命脉。美国曾威胁对柬征收高达49%关税,若成真,柬将面临30亿美元订单流失、百万工人失业的震荡。7月4日,双方仓促妥协,美国税率降至20%,柬承诺“零关税”引美货。短短一月,柬方又追加采购波音客机,并主动示好美方,被外界普遍解读为“亲美信号”。

但实际上,这种选择并非简单“倒向美国”,而是迫于经济和地缘现实的多边博弈。柬泰边境冲突刚刚降温,国内需要外部力量制衡泰国影响。

同时,美国市场对柬出口拉动巨大,上半年对美出口同比增25.6%至55.2亿美元。面对关税和就业压力,柬埔寨选择向美国释放善意,并非放弃中国,而是寻求平衡与利益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柬外交部反复强调对华合作“不受影响”。中资在柬“德崇富南运河”、西哈努克经济特区等项目持续推进。即便在“亲美”姿态下,柬方依然维持与中国的深度合作,努力在大国夹缝中为自身争取最大利益。

7月30日,特朗普宣布美巴达成协议,共同开发巴基斯坦巨大的石油储备。巴基斯坦政府将协议称为“历史性节点”,巴总理谢里夫与财长奥朗则布均称其为“双赢合作”。其实,巴基斯坦的选择背后,是一个被能源危机和财政赤字拖向深渊的国家的现实挣扎。

巴基斯坦拥有90亿桶石油储量,2024年日产量仅8.8万桶,远不及消费需求的55.6万桶。85%石油依赖进口,2023年能源进口账单高达113亿美元。

频繁停电、外汇短缺让经济雪上加霜。美国油企切入,为其带来急需的技术与资本,协议重点落在俾路支省新发现油气构造,作为交换,美方同意下调对巴出口商品最高29%的关税。

俾路支省,正是中巴经济走廊(CPEC)的核心区域。十年来,中国在巴投资超600亿美元,瓜达尔港及配套能源项目已成为印度洋战略枢纽。美国此举,被外界视为意图在中巴深度绑定的区域插入“楔子”,一方面攫取能源红利,另一方面制衡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甚至向印度施压。

巴基斯坦政府则巧妙回应称,“合作不针对第三方”,强调继续推进中巴合作。上半年,中企承建的10万桶/日炼油厂稳步推进,瓜达尔港运营权依旧归中方。CPEC已为巴基斯坦创造23万个岗位,贡献全国30%发电量。美国带来高风险、高回报的能源投资,中国则为巴提供了全产业链和战略安全的“压舱石”。

短短24小时内,柬巴两国连续“转身”,让外界质疑中国“朋友圈”的稳定性。这背后,是美国利用关税和能源杠杆,精准打击发展中国家软肋。IMF最新数据显示,新兴市场通胀率普遍上升,巴基斯坦通胀高达38.9%,美企面临政策、治安等多重风险。2005年埃克森美孚因安全与政策退出巴国气田项目的前车之鉴,至今仍让各方警惕。

俾路支省2024年发生47起针对能源设施的袭击,巴原油多为重质油,开采成本高达每桶45美元,美国油企利润空间有限。《2023石油勘探政策》还规定外资利润分成上限45%,并要求本地化雇佣,进一步压缩美方回报空间。

柬埔寨的“零关税”协议,也是在美国市场压力和国内经济困境下的无奈之选。柬美协议没有排他条款,柬政府同时高调推进中资产业园项目,确保双边关系“多头下注”。洪玛奈政府多次公开强调“对华合作不会中断”,努力在大国夹缝中保持自主性。

中国对两国的“亲美”动作并非毫无准备。7月25日,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姜再冬与巴方计划部长会谈,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农业、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6月,中企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经济特区敲定新园区选址,进一步巩固在柬经济存在感。

区域合作也同步升级,中巴孟三方会谈锁定产业协作,中国与17国签署“周边命运共同体”文件,将经济依存进一步转化为战略互信。

专家普遍认为,当前地缘竞争已从单一对抗走向全方位多维博弈。中国以“项目—成果—利益”三位一体模式,把握住发展中国家最核心的现实需求。即使短期内出现“背刺”或波动,长期合作、战略互信与经济纽带依然稳固。美国的“高风险投资”难以撼动中国在柬巴两国布局多年的合作根基。

中美围绕“朋友圈”的竞逐愈发白热化。柬埔寨与巴基斯坦的“钢丝外交”不是背叛,而是现实困境下的合理抉择。中国的应对策略,不靠口号和情感,而是以实体项目、产业升级和战略协同为抓手稳固合作。

美国的“红利”短期内能撬动局部利益,但安全、技术和政策风险高企,难以形成可持续的长期纽带。权威分析认为,只有提供可靠、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才能真正赢得发展中国家的“心”,并在全球多极化新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