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内,两个铁杆朋友突然变脸,特朗普挖墙角真成功了?
发布时间:2025-08-05 16:38 浏览量:2
24小时内,中国两大"铁杆朋友"柬埔寨和巴基斯坦接连"变脸",一个零关税迎接美货,一个签署石油大单。
这些曾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深度合作的伙伴,竟然在同一时间向美国示好,甚至要提名特朗普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特朗普的"挖墙角"策略真的奏效了?还是国际关系另有深层逻辑?
8月1日,一则消息在国际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柬埔寨副首相孙占托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向美国波音公司采购10架波音737客机,保留追加10架的选择权。
更让人意外的是,柬方还宣布对所有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放弃此前19%的平均关税水平,这简直是给美国送上了一份"超级大礼"。几乎同时,巴基斯坦也传来消息。
美巴石油合作协议正式签署。巴基斯坦财政部长兴奋地称这是"双赢"合作,还表示美国在地区和平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样的时间节点,让人不得不深思,这真的只是巧合吗?要知道,这两个国家长期以来都被视为中国的"铁杆朋友"。柬埔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合作密切,基础设施遍布全国。
巴基斯坦更是被称为"巴铁",中巴经济走廊投资超过620亿美元。然而,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的这几个月里,情况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2025年4月的"对等关税令"一出台,全球贸易圈就感受到了压力。日本被迫承诺5500亿美元投资,韩国也拿出了3500亿美元。现在轮到了东南亚和南亚的这些"老朋友"。
孙占托在发布会上的表态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他竟然要提名特朗普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理由是"特朗普在柬泰边境冲突中发挥了调解作用"。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真正推动柬泰和解的是中国的外交努力。这样的表态,简直是在睁眼说瞎话。
巴基斯坦的变化同样引人深思。就在今年年初,巴基斯坦总统访华时还在高调欢迎中国企业投资石油资源。
结果现在转头就和美国签了合同,态度转变之快令人咋舌。
面对这样的"背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愤怒。这些国家是不是忘恩负义了?其实,答案没那么简单在国际政治这个大棋盘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所谓"铁哥们",更多时候是利益重合时的战略协作。一旦现实情况发生变化,感情牌往往就不那么管用了。
对巴基斯坦来说,它的身份本身就很特殊。既是中国的全天候战略伙伴,又是美国官方承认的"非北约主要盟友"。
说白了,它从来就没只站过一边。这次倒向美国,归根结底是经济实在撑不住了。财政赤字、外汇告急,国内民生压力山大。
美国一边抛出降低关税的橄榄枝,一边拿出能源技术和投资。巴方当然不愿放弃这根"救命稻草"。而中国虽然在基建、电力、交通等方面投入巨大,但很多项目属于中长期规划。
美国给的是"饭碗",中国给的是"未来"。在经济困难面前,眼前的利益往往更有说服力。同样的逻辑适用于柬埔寨。
作为一个典型的小国经济体,柬埔寨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市场。特别是服装、鞋类等轻工业产品,对美出口占比超过35%。
美国一旦提高关税,柬埔寨经济直接就会"趴窝"。这次柬埔寨对美零关税的操作,说白了就是在向美国示好。给出"别为难我"的信号。
所谓的"提名诺奖",就是送人情、搏安全的"政治表演"。换个角度看,这些国家并不是背弃中国。不是不懂感情,而是没能力讲感情。
当生存成为第一要务时,理想主义往往要为现实主义让路。正如一位外交专家所说,"弱国无外交"这句话虽然残酷,但却道出了国际关系的本质。
特朗普的外交手段其实很简单粗暴,但偏偏很有效。他采用的是典型的"快消品外交"策略。时间短、投入少、效果明显、利于宣传。
虽然缺乏可持续性,但对许多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的小国来说,管用就行。以巴基斯坦为例,美国这次的合作协议核心很简单。
美国公司负责石油勘探和开采,巴基斯坦换来纺织品出口关税降低。从29%降到19%,对巴基斯坦纺织产业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
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能立即见效。不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等几年才能看到收益。巴基斯坦最大炼油厂已经火速与美国签下100万桶原油的进口合同。这是巴基斯坦历史上第一次从美国大规模进口原油。
反观中国的合作模式,更注重长远规划和系统建设。从喀喇昆仑公路到瓜达尔港,从清洁能源到特高压输电。
中国为巴基斯坦量身打造了一整套发展方案。但这种"套餐式"合作往往需要时间才能显现效果。在经济困难面前,很多国家更愿意选择"快餐"而不是"正餐"。
柬埔寨的情况也类似。美国威胁对柬埔寨商品加收19%到49%的高关税。一旦真收,柬埔寨最引以为傲的纺织产业就可能崩盘。为了保住饭碗、救经济,只能低头。
而美国开出的条件也不算苛刻。买几架飞机,降低关税,就能换来贸易上的安全感。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更何况,特朗普还提供了一个额外的"甜头"。
他主动介入了7月底的柬泰边境冲突,通过电话施压要求停火。虽然这种"调解"更像是威胁,但确实起到了效果。
7月31日,两国宣布停火。这让柬埔寨看到了美国"实用主义"的价值。不搞长篇大论,不谈理想情怀,就是简单直接地解决问题。
对急需外部支持的小国来说,这种"立即见效"的外交方式确实很有吸引力。当然,这种"快消品外交"也有其局限性。
缺乏深度绑定,容易因利益变化而改变。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很多国家宁愿选择短期确定的利益,也不愿等待长期不确定的收益。
柬埔寨和巴基斯坦的"变脸",对中国来说确实是一记警钟。这提醒我们,传统的"情感投资"外交模式可能需要调整了。
在中美对抗加剧的背景下,小国的生存策略正在发生变化。它们越来越倾向于"谁给利益就靠谁"的现实主义路线。
长期以来,中国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投资巨大。"一带一路"倡议为这些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但不少国家并不完全买账,原因在于项目周期长、成果可见度低。
而美国的"快消品外交"虽然缺乏可持续性,但对许多"等不起"的小国来说,立即见效更重要。这就要求中国必须调整对外合作的策略。
要更加重视短期利益在维护国际关系时的作用。拿出更灵活的谈判手段和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工具。
中国外交部8月2日的表态很有意思。发言人强调"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态度相当淡定。这种反应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成熟。
既不因一时的变化而慌乱,也不因朋友的选择而怨恨。但淡定的背后,也需要实际行动的支撑。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与巴方计划部长的会谈传递了积极信号。
双方就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等领域合作达成共识。这说明,即便巴基斯坦在能源领域与美国合作,中巴关系的基础依然稳固。
对柬埔寨,中方也在持续稳定投资。推动中柬产能合作区升级,强化当地就业与税收贡献。
增强中资企业在柬的"存在感"。这种"以实为本"的合作方式,不靠口号,不打情感牌。而是靠项目、靠成果、靠实实在在的利益。
正因为如此,即便两国短期内对美释放善意,中方在双方合作中的"压舱石"作用并没有削弱。
但这次事件也给中国外交上了宝贵一课。在全球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国不能再做"情感投资人"。
而应该成为"现实利益的提供者"。要想别人靠你,就得先让他们离不开你。只有建立了真正的利益绑定和不可替代性,才能在风雨中稳住朋友圈。
这场"外交地震"的学费虽然有点贵,但如果能推动中国外交更加务实和灵活,那也算是值得的。毕竟,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里,适者生存永远是最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