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华路因北京光华染织厂而得名

发布时间:2025-08-05 17:21  浏览量:3

启功题词的“北京制药厂”北京光华染织厂开发的“汉威大厦”在原北京第二印染厂厂址改建的光华大厦在原北京人民针织厂厂址南门建设的铜牛国际大厦在原北京第三针织厂厂址改建的“阳光100”在原北京汽车制造厂厂址改建的中央电视台台址在原北京工具厂厂址和造纸研究所所址改建的“中国尊”

北京朝阳区光华路东起西大望路,西止建国门北大街,上世纪50年代末成路,因路中段北侧的光华染织厂而得名。路西段两侧为南使馆区、日坛公园和国际邮局。路中段和东段多为企事业单位,有光华染织厂、市制药厂、市雪花电器集团公司、市第二印染厂、市工具厂、市第三针织厂、市汽车摩托车联合制造厂等。

光华路虽然长度只有3.6公里,但这里沉淀了相当丰富的工业史迹文化。中国第一辆“井冈山”牌小轿车就诞生在光华路,如今这里成了中央电视台新址。这里还有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北京制药厂、试制出中国第一台“雪花”牌电冰箱的北京雪花电器集团公司。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光华路中段和东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威大厦、光华大厦、铜牛大厦、阳光100、中央电视台新址、中国尊,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尤其是被人们“吐槽”的倒“v”字形中央电视台新址。

光华染织厂的前身是我国东北辽东省省营光华染织厂,原址在今辽宁省丹东市。1945年东北解放区的辽东省安东市从日本人手中接管了九个小型染织厂,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光复我中华民族,将其命名为“光华染织厂”。1950年,朝鲜战争的战火蔓延到我国东北边境,东北边境工业向内地疏散,10月份该厂奉命迁移,在厂长陈宗五带领下,将光华染织一厂的大部,二、四、六分厂全部设备,包括织布机301台,染缸50对和其他附属设施及部分技术干部迁移到天津辽东省办事处。不久,与当时中共北京市委领导的福中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协议,设备转运北京,以公共合营的方式经营。

1950年12月19日,中共北京市委决定成立“北京光华纺织厂筹建处”,厂址选在东郊苗家地,由福中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拿出党在地下工作时积余经费130余两黄金,会同永茂实业公司、辽东省工业厅、空军司令部,共同解决了占地及资金等问题。厂房设计和施工由永茂实业公司负责。1951年4月破土动工,9月完成了9700平方米的建筑任务。10月,迁京的241台织机安装完毕,10月下旬投产。1951年10月正式成立了北京光华纺织厂。

1959年被评为了全国劳模的赵淑娥回忆说,她进厂工作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三环路,到处都是土路、水塘和苇坑,厂里最高的建筑就是办公用的小二楼。赵淑娥是北京光华染织厂的老工人,50年代在穿扣中创立的“轻快稳准”工作法在全国纺织业中被推广。

从1951年开工至1986年的35年间,北京光华染织厂为满足人民生活、扩大出口、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5.24亿元,等于1952年该厂固定资产的216倍。1998末该厂有织布机137台,漂染印设备17台,年生产能力色织布300万米,印染布4500万米。职工总数2601人。

2005年12月,北京光华纺织集团和北京五洲染织集团公司等15家企业,重组成北京光华五洲纺织集团公司,是一家集科、工、贸、商、房地产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总部位于北京中央商务区的光华大厦,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8亿元,年出口创汇超过3000万美元,年利润超过3000万元。

北京光华染织厂这块地新中国成立前叫苗家地。苗家地位于朝阳门外关东店的南面,距东大桥约一里。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苗家地成为驻东交民巷各国使馆外国军队的打靶场,四周有土墙,打靶时不准行人通过。

苗家地最值得一提的是;该地有乾隆十六年竖立的燕京八景之一——“金台夕照”碑。2002年12月,在京广大厦西南约500米处施工建设北京商务区财富中心大厦开挖地基时,在地下2米处,建筑工人发现一块巨石。用铲车铲去巨石周边的土,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石碑。工地领导立即向文物部门报告,引起了专家的极大兴趣。他们小心翼翼地用毛刷扫净碑面上的泥土后,露出了乾隆题写的“金台夕照”四个大字,揭开了几十年来的一项重大考古之谜。现在“金台夕照”碑已经扶正并竖立在财富中心大厦的庭院之中,碑座高0.95米,宽1.8米,厚0.7米。碑身长方形高3.3米,宽1.5米。厚0.5米。正面为乾隆行书“金台夕照”4个大字,落款是“乾隆辛未初秋御笔”,下有两方御印(辛未,即乾隆十六年)。碑顶、碑座刻有吉祥图案,纹路清晰,只是边沿四角和底座有凿痕破损。碑阴为乾隆草书七言律诗一首。“九龙妙笔写空蒙,疑似荒台西或东。要在好贤传以久,何妨存古托其中。豪词赋鹜谁过客,博辩方盂任小童。遗迹明昌重校检,辜然高望想流风。”苗家地往东,现在中央电视台所处的地方新中国成立前叫七圣庙。

苗家地往西,现在叫芳草地的地方过去叫黑松林。明代万历年间蒋一葵著《长安客话》中记载:“朝日坛外古松万株,森沉蔽日,都人所谓黑松林也。”《日下旧闻考》引《燕都游览志》记载有[明]孙茂芝三月游东郊松林《蝶恋花》词一首:“落尽堂梨春已暮。芳草多情,才过蒙松雨。柳絮颠狂飞不住,秋千正在浓阴处。庙口神弦初罢舞。画扇轻杉,随意城东步。笑逐钿车归去路,酒香一行青松树。”

后人根据孙茂芝这首词有一句“芳草多情”,将这里定名为芳草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没有芳草,到处是荒坟义地。在芳草地东边和苗家地北边,曾经是刑场。清末刑场设在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民国成立后,刑场迁移到朝阳门外芳草地。后来北京的刑场又由此移到永定门内先农坛二道坛门附近。

作者系北京工业志鉴专家

原北京工业志编审

北京收藏家协会会员

2025年8月5日重录于陋室

作者:李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