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正在成为这届年轻人最大的“奢侈品”

发布时间:2025-08-05 17:57  浏览量:2

你的朋友圈里,上一次看到有人集中刷屏晒结婚证,是什么时候了?

是不是感觉,身边那个曾经嚷嚷着“25岁嫁不出去就完蛋了”的朋友,如今30岁了,却在朋友圈晒猫、晒狗、晒美食、晒旅游,就是不晒红本本?

别怀疑,这不是你的错觉。

民政部的数据早就告诉我们答案了: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只有610.6万对,直接跌回了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和十年前相比,几乎腰斩。

与此同时,一个更惊人的数字是,中国的单身人口已经突破了2.4亿,有人预测,到2024年底这个数字可能逼近3亿。这意味着,每4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是法律意义上的“单身贵族”。

于是,长辈们开始焦虑,专家们开始分析,网上各种声音都在问同一个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为什么都不结婚了?

有人说他们自私,有人说他们怕负责,有人说他们被网络毒害了。

但聊了一圈下来,我发现了一个更扎心的真相:

不是年轻人不想结婚,而是婚姻,正在从人生的“必需品”,悄然变成了一件昂贵的“奢侈品”。

而奢侈品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人人都向往,但不是人人都买得起。即使买得起,也要掂量一下,性价比到底高不高。

1. 奢侈品的“价格”:入门款就让人望而却步

任何一件奢侈品,首先把你劝退的,一定是它的价格标签。

当代婚姻的这张价签,到底有多“贵”?

我们先不算那些虚头巴脑的,就看最现实的经济账。

根据人民大学的调查,2023年,中国年轻人办一场婚礼的平均花费是33万。注意,这只是婚礼、酒席、婚纱照这些“软件”开销,还没算彩礼、房子、车子这些“硬件”。

你以为城里就好过?一样得脱层皮。超过70%的城市青年都坦言,房子是横在婚姻路上最大的一只拦路虎。

我给你算笔账,就拿新一线城市的代表成都来说。如今在成都买一套90平米、位置尚可的婚房,总价轻松就要170万左右。就算按现在最低20%的首付政策来算,你也得先掏出34万,然后每个月背上超过6100块的房贷,一还就是30年。

这是什么概念?成都的平均月薪大概在9000元左右。就算夫妻俩都挣这个数,房贷也要吃掉你们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只有一个人挣钱,那好家伙,将近70%的工资都直接拿去喂银行了。

这还没完。

结了婚,总得考虑生孩子吧?这件“奢侈品”还有个最昂贵的“配件”——育儿。

经济学家梁建章的团队算过,在中国把一个孩子养到18岁,平均成本是53.8万;养到大学毕业,得68万。这个成本占人均GDP的比重,我们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只比韩国低一点。

所以你看,一套房,一个娃,就像两座大山,直接压在了年轻人的身上。这已经不是“少奋斗二十年”的美梦了,而是“多奋斗一辈子”的现实。当一件“必需品”的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支付能力时,它自然就变成了“奢侈品”。

2. 奢侈品的“门槛”:定制标准越来越高

奢侈品除了贵,还有一个特点:门槛高,讲究多,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拥有。

父辈的婚姻,更像是一种“经济适用”的合作模式。大家条件差不多,人品过得去,搭伙过日子,共同抵御风险,这就是最大的价值。

但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了。经济独立,自我意识觉醒,他们对婚姻这件“奢侈品”,有了更高的“定制要求”,尤其是对情绪价值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网上有个段子,说一个非常普通的男青年标准:身高172以上,大专学历,月入5000,长相中等不油腻。

这条件,单看每一条,是不是都觉得“很普通”?但你要把它们同时满足,对不起,你已经干掉了全国87.5%的同龄男性。

为什么?因为身高180的可能很丑,长得帅的可能学历不高,月入过万的可能身高只有165。当所有“及格线”都变成“必须项”时,“普通”就成了“稀有”。

更别提学历“倒挂”这个大背景了。

根据教育部2022年的数据,本科招生里,女生占了63%,男生只有37%。这意味着,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想找一个学历相当或更高的伴侣,选择范围本身就在缩小。

当物质不再是唯一考量,三观、情绪、认知、审美这些“软件”的匹配权重被无限拔高。大家要的不再是“有个伴”,而是“灵魂伴侣”;不是“过日子”,而是“高质量的陪伴”。

这种对精神契合度的极致追求,无疑又把婚姻这件“奢侈品”的门槛,抬高了好几个台阶。

3. 奢侈品的“平替”:单身经济的崛起

面对一件买不起、也未必够得着的奢侈品,最理性的选择是什么?

是寻找“平替”,或者干脆不消费。

这,就是这届年轻人正在做的事。

婚姻最大的“平替”是什么?就是高质量的单身。

当一个人能自己赚钱,自己做饭,自己旅游,自己解决所有问题时,婚姻提供的“保障”和“依靠”价值,就被大大削弱了。

更何况,单身生活配套的“产业”越来越完善。“一人食”餐厅让你不再尴尬,迷你家电专为独居设计,宠物经济提供了温暖的情感慰藉,甚至还有“电子爱人”和赛博纸片人……整个社会都在为“单身贵族”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与此同时,互联网又像一个巨大的“婚姻劝退办”。算法精准地推送着婆媳矛盾、出轨家暴、育儿崩溃的案例。久而久之,婚姻的形象就被塑造成了一场高风险、低回报的投资。

正如史铁生的妻子希米,能在他瘫痪后不离不弃,这样的“良心”和“义气”,在今天看来,更像是可遇不可求的“限量版”。大多数人更害怕的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现实。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选择更确定的快乐呢?

与其在不确定的关系里消耗自己,不如投资自己,这是永远稳赚不赔的买卖。

结语:别再问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了

日本,这个在低欲望、不婚不育道路上比我们走得更远的“前辈”,它的现状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对年轻人来说,就业率高达98%,企业跪着求你入职,这听起来像是天堂。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整个社会活力的衰退,是随处可见的打工老人,是每年数万人的“孤独死”。

低生育率的苦果,最终要整个社会一起品尝。

中国正站在一个相似的十字路口。国家当然也看到了问题,从简化登记流程,到延长婚假,再到真金白银地发放育儿补贴,所有能想到的招,几乎都用上了。

但这些,似乎还不足以让年轻人心甘情愿地为这件“奢侈品”买单。

因为说到底,年轻人从来不是在反对婚姻本身。他们反对的,是那个需要牺牲自我、透支未来、充满不确定性的传统婚姻模式。

他们渴望的,依然是爱与连接。只是他们希望,这份爱,这份连接,不再是一件需要掏空六个钱包、赌上后半辈子幸福的“奢侈品”。

所以,别再轻易地指责年轻人“自私”或“不负责任”了。

当他们选择单身,选择推迟婚姻,其实是在用自己最真实的方式,向这个时代发问:

我们如何才能建立一个社会,让相爱和组建家庭,重新成为一件触手可及的、温暖的“必需品”,而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冰冷的“奢侈品”?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所有人一起,用行动来回答。

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点一个【赞】和【小红心】,你的支持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