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男子奔丧,途中他为盲女让路,盲女却说你去必死

发布时间:2025-08-01 23:44  浏览量:2

洛阳城外的白马寺镇,有个书生叫周文斌。他在开封府求学,寒窗苦读,只盼着能考个功名,让在家乡的老娘过上好日子。

这日午后,同窗匆匆跑来,递给他一封家书。信封上的字迹歪歪扭扭,是邻居代写的,只说 “母病危,速归”。周文斌看罢,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在地。

他顾不上收拾行李,揣着仅有的几两碎银,就往洛阳赶。雇不起马车,只能靠双脚。天快黑时,走到一处荒坡,冷风卷着枯叶,在脚下打着旋。

前面的窄路上,有个穿青布裙的姑娘,正拄着根竹杖,慢慢往前走。她的眼睛上蒙着块白绫,是个盲女。周文斌想绕过去,又怕惊着她,便站在路边,轻声道:“姑娘,我从你身边过,不碍事吧?”

盲女停下脚步,侧耳听了听,声音清脆如银铃:“公子请过。” 周文斌放轻脚步,刚走到她身边,盲女却突然开口:“公子是往白马寺镇去?”

周文斌愣了愣:“正是。姑娘怎知?” 盲女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听公子的脚步声,急且沉,定是有急事。这荒坡,除了去白马寺镇,再无别处可去。”

周文斌心里佩服,这盲女虽看不见,却心如明镜。他加快脚步想走,盲女却又说:“公子留步。我观你印堂发黑,此行怕是有凶险。” 周文斌只当是江湖术士的套话,没放在心上:“姑娘多虑了,我只是回家探母。”

“探母?” 盲女的声音陡然变沉,“我劝公子莫要去。你这一去,必死无疑。” 周文斌的火气上来了:“姑娘怎能咒我?我娘还在等我!” 他不再理会,大步往前走。

盲女在他身后喊:“公子若信我,且在坡下的破庙里住一晚。明日午时再走,或可避过此劫!” 周文斌充耳不闻,只当是遇上了个疯癫的盲女。

赶到白马寺镇时,已是深夜。村口的老槐树下,挂着两盏白灯笼,惨白的光映着 “周” 字,刺得他眼睛生疼。邻居家的灯还亮着,他跌跌撞撞地跑过去。

邻居见了他,叹了口气:“文斌,你娘…… 昨儿就去了。” 周文斌的腿一软,跪在地上,眼泪汹涌而出。他捶着胸口,恨自己没能见娘最后一面。

邻居扶他起来,往他家走:“你娘走得安详,就是一直念叨你。我已帮你备了些丧礼,明日就入殓。” 周文斌浑浑噩噩地跟着,脑子里一片空白。

推开家门,院里搭着灵棚,一口薄棺停在正中。周文斌扑过去,趴在棺木上,哭得撕心裂肺。哭了不知多久,邻居端来碗米汤:“吃点东西吧,你娘在天有灵,也不想看你这样。”

他接过米汤,却没胃口。眼角的余光瞥见灵棚角落,有个穿黑衣的汉子,正鬼鬼祟祟地往棺木下塞啥东西。周文斌心里一动,想起了盲女的话。

“那人是谁?” 周文斌问邻居。邻居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愣了愣:“是镇上的王二狗,说是你娘的远房亲戚,来帮忙的。” 周文斌皱起眉,他从未听说过有这么个亲戚。

夜深后,宾客散去。周文斌躺在灵棚旁的草席上,辗转难眠。那王二狗塞东西的模样,总在眼前晃。他悄悄起身,借着月光往棺木下看。

棺木下,压着张黄纸,上面画着些奇怪的符号,还沾着几根头发 —— 是他娘的头发!周文斌浑身一寒,这是巫蛊之术,要害人性命!

他想起盲女的话,后背的冷汗涔涔而下。是谁要害他?王二狗?还是…… 他不敢想下去,只觉得这灵堂里,处处透着诡异。

突然,院墙外传来几声猫叫,凄厉得像婴儿啼哭。周文斌握紧拳头,躲在灵棚的柱子后。只见王二狗从柴房里钻出来,手里拿着把匕首,眼神凶狠地往灵棚走来。

“周文斌,别怪我心狠。” 王二狗嘴里念念有词,“谁让你挡了李掌柜的路?明年今日,就是你的忌日!” 李掌柜?周文斌想起来了,是镇上的富户,曾想强占他家的祖宅,被他娘骂了回去。

王二狗走到草席旁,见没人,愣了愣,又往棺木后摸去。周文斌屏住呼吸,趁他转身的瞬间,猛地冲出灵棚,往院外跑。

“抓贼啊!” 周文斌故意大喊,想引来邻居。王二狗反应过来,骂了句 “小兔崽子”,提刀追了上来。周文斌只顾着往前跑,慌不择路,竟又跑到了白日遇见盲女的荒坡。

脚下一绊,他摔在地上,膝盖磕出了血。王二狗追上来,匕首在空中划出一道寒光。周文斌闭上眼睛,只听 “当” 的一声,匕首似乎被啥东西挡了一下。

他睁开眼,见那盲女不知何时站在他身前,手里的竹杖,正稳稳地抵着王二狗的手腕。王二狗愣了:“哪来的臭丫头,敢管爷爷的事!”

盲女的白绫被风吹起一角,露出底下空洞的眼眶,却透着股慑人的气势:“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也敢行凶杀人?” 她的竹杖猛地一挑,王二狗的匕首掉在地上,手腕上多了道红痕。

“你…… 你是何人?” 王二狗吓得后退几步。盲女冷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麻衣神相的传人,柳如烟。” 周文斌这才明白,这盲女不是疯癫,是真有本事。

王二狗还想反扑,坡下传来了脚步声。是被周文斌的喊声引来的邻居,还有几个巡夜的衙役。王二狗见状,撒腿就跑,却被衙役一箭射穿了腿,惨叫着倒在地上。

“多谢姑娘救命之恩!” 周文斌挣扎着起身,对柳如烟深深一揖。柳如烟收起竹杖:“举手之劳。只是你娘的死因,怕是也不简单。” 周文斌心里一动:“姑娘的意思是……”

“明日午时,你去开棺验尸便知。” 柳如烟说,“我在坡下的破庙等你。记住,莫要声张。” 说完,她拄着竹杖,慢慢往坡下走去,青布裙在月光里,像一片飘动的柳叶。

第二日午时,周文斌按照柳如烟的话,找了个借口,说要再见娘一面,让邻居帮忙开棺。棺材盖打开的瞬间,所有人都惊呆了 —— 周母的脖子上,有道细细的勒痕,分明是被人勒死的!

“这…… 这咋回事?” 邻居们议论纷纷。周文斌红着眼,把王二狗的话和巫蛊之事说了。衙役们在王二狗的家里,搜出了李掌柜给他的银子,还有一封书信,上面写着事成之后,再给五十两。

李掌柜很快被抓了。他起初不认,直到周文斌拿出那道勒痕的证据,又说了巫蛊之事,他才瘫在地上,招认了罪行。原来他恨周母不肯让出祖宅,又怕周文斌考中功名后报复,便买通王二狗,先杀了周母,再想趁周文斌奔丧时灭口。

真相大白,周母得以沉冤昭雪。李掌柜和王二狗被判了死刑,秋后问斩。邻居们都说周文斌命大,若不是遇见柳姑娘,怕是早就成了刀下亡魂。

周文斌去破庙谢柳如烟,见她正在庙里的神像前焚香。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她蒙着白绫的眼睛上,竟有种说不出的圣洁。

“姑娘的大恩,周某没齿难忘。” 周文斌递上些银两,“这点心意,还请姑娘收下。” 柳如烟摆摆手:“我救你,不是为了银子。你娘生前曾帮过我,送我半块干粮,让我没饿死在街头。”

周文斌愣住了。他想起小时候,娘常把乞讨的人请到家里,给他们些吃的。没想到,这份善举,竟在多年后,救了自己一命。

“姑娘今后有何打算?” 周文斌问。柳如烟笑了笑:“四海为家,替人看相卜卦,混口饭吃。” 周文斌心里一动:“我要去开封府赶考,姑娘若不嫌弃,可与我同行。路上也好有个照应。”

柳如烟沉吟片刻,点了点头:“也好。听说开封府有位神医,或许能治好我的眼睛。” 周文斌的眼睛亮了:“定会有办法的!”

两人结伴而行。周文斌背着行囊,柳如烟拄着竹杖,走在官道上。有人好奇地打量他们,一个书生,一个盲女,看着有些不搭,却又透着股默契。

柳如烟虽看不见,却懂天文地理,常常给周文斌讲些民间故事,帮他排解赶考的压力。周文斌则给她读诗念书,描述沿途的风景。走到黄河边时,周文斌指着河面:“姑娘你看,黄河水多壮阔,像条黄色的巨龙。”

柳如烟侧耳听着涛声,脸上露出向往的神情:“我虽看不见,却能听见它的气势。就像公子的文章,将来定能名动天下。” 周文斌的脸红了,心里却暖暖的。

到了开封府,周文斌安顿好柳如烟,便去参加科举。考试时,他想起娘的嘱托,想起柳如烟的鼓励,笔下如有神助,三篇文章写得洋洋洒洒。

放榜那日,周文斌的名字,赫然在列,中了举人。他拿着榜单,飞奔回住处,想第一个告诉柳如烟。却见柳如烟正坐在窗前,手里拿着封信,脸色苍白。

“姑娘,我中了!” 周文斌的喜悦,在看到她的脸色时,淡了几分,“咋了?” 柳如烟把信递给她,是洛阳府衙役写来的,说李掌柜的家人,买通了狱卒,要在行刑前,对王二狗杀人灭口,让他死无对证。

“他们怕王二狗说出更多秘密。” 柳如烟的声音发颤,“李掌柜背后,怕是还有人。” 周文斌握紧拳头:“我去刑部告他们!” 柳如烟摇摇头:“没用。他们权势大,你一个新科举人,斗不过他们。”

周文斌急得团团转。柳如烟突然说:“我有个办法。你去求见开封府尹包拯,他是个清官,定会为民做主。” 周文斌眼睛一亮,包拯铁面无私,是出了名的,或许真能行。

他拿着证据,在府衙外跪了三天三夜,终于见到了包拯。包拯听了他的陈述,又看了证据,勃然大怒,当即下令重审此案。果然,从王二狗口中,审出了李掌柜背后的靠山 —— 是洛阳知府的小舅子。

知府小舅子也被抓了,连同那些收受贿赂的狱卒,一起受到了惩处。周文斌这才松了口气,对柳如烟更是敬佩不已。

这年冬天,周文斌带着柳如烟,去了京城。他要参加会试,柳如烟则想去找那位神医。会试放榜,周文斌又中了进士,被封为翰林院编修。

他请神医给柳如烟看眼,神医说,柳如烟的眼睛是小时候被人所害,伤及视神经,虽不能完全复明,却能模糊看见些光影。柳如烟摸着自己的眼睛,眼泪掉了下来,是喜极而泣。

周文斌看着她,突然说:“如烟,你…… 你愿意嫁给我吗?我知道你看不见,可我会做你的眼睛,一辈子陪着你。” 柳如烟愣住了,半晌,才点了点头,脸上飞起红霞。

婚礼办得简单却隆重。同僚们都笑话周文斌,放着好好的官宦小姐不娶,偏娶个盲女。周文斌却不在意:“如烟是我的救命恩人,更是我的知己。有她在,我才觉得心里踏实。”

婚后,周文斌在京城租了个小院,院里种满了花草。柳如烟虽看不清,却能闻出花香,能摸着花瓣的形状,说出花的名字。周文斌每日下朝回来,都会陪着她在院里散步,给她讲朝堂上的事。

柳如烟虽然眼睛不好,却心思缜密,常常给周文斌出些主意。有次周文斌被同僚陷害,是柳如烟提醒他,从对方的家仆入手,才找到了证据,洗清了冤屈。同僚们这才知道,周文斌娶的不是个普通女子,是个有智慧的贤内助。

几年后,柳如烟生下了个儿子,取名叫周明眼,盼着他有双明亮的眼睛。明眼满月那天,周文斌请了包拯来喝喜酒。包拯看着柳如烟,笑着说:“周大人好福气,娶了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夫人。”

柳如烟的眼睛,在神医的调理下,渐渐能看清些模糊的影子。她能看见儿子的笑脸,能看见周文斌的轮廓,虽然不清晰,却让她满足不已。

周文斌后来官至礼部侍郎,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他常对人说:“我能有今日,全靠两个人。一个是我娘,教我做人要正直;一个是我夫人,在我危难时,给我指明方向。”

有人问柳如烟,当初为何要提醒周文斌。柳如烟总是笑着说:“我虽看不见,却能闻出他身上的书卷气,能听出他心里的孝。这样的人,不该死于非命。”

周明眼长大些,问周文斌:“爹,当初盲女婆婆说你去必死,你怕吗?” 周文斌摸着儿子的头:“怕。但我更怕见不到娘最后一面。只是没想到,那份孝心,差点让我送了命。”

柳如烟在一旁听着,握住周文斌的手。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们相握的手上,温暖而坚定。她知道,有些相遇,是命中注定;有些善意,会结出善果。

洛阳城外的荒坡,依旧是那条窄路。偶尔有赶路的书生,会遇见个拄着竹杖的盲女,给他们指点迷津。有人说,那是柳如烟的魂魄,在继续行善;也有人说,那是后人编的故事,劝人向善。

但白马寺镇的老人们都记得,很多年前,有个叫周文斌的书生,奔丧途中为盲女让路,得了一句 “你去必死” 的警示,才躲过一劫,后来还娶了那位盲女,成了一段佳话。

他们说,做人啊,得有善心,得懂礼貌。给人让路,看似小事,说不定就能换来救命的机缘。就像周文斌,若不是他对盲女心怀敬意,又怎能听见那句改变命运的话?

岁月流转,周文斌和柳如烟的故事,渐渐成了洛阳一带的传说。人们说起时,总会感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小小的善举,往往能在不经意间,开出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