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想飞到云南,只为这香到失魂的一口

发布时间:2025-08-06 10:00  浏览量:2

要说每年七八月份最香最火的食材,云南的野生菌绝对有一席之地。

即便吃菌见小人的新闻屡见不鲜,依然挡不住全国人民对它的热情——小到路边的云南菜小馆子,大到各路菜系的贵价餐厅,都在出菌子季菜谱;生鲜平台上,各种菌子也占据时令菜C位。

菌子大火这么多年,吃法似乎都不外乎菌子火锅和辣炒菌子这两样。前者一锅菌子怎么炖都是一个味,后者则是大椒蒜片猪油三件套,香归香,却很难体现每一种菌子的独特性。

但如果跑到云南的老饕朋友圈里看看 ,就会发现,菌子季展现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丰盛画风——

比如这一锅牛奶鸡枞煮鱼,用鱼骨和甜笋熬出奶白甜汤,将鸡枞的山野鲜甜直接拉满,喝到人肚皮滚圆也不舍得丢碗。

还有这香到头晕目眩的见手青烧肉,一改常见的薄切辣炒,改刀厚切大块和土猪肉一同炖煮,肥厚菌子吸收猪肉的香气和油脂,还保留脆韧口感,肥肉入口即化有饱满菌香……

吃得人哑口无言,只能低头干饭。

这一期我们请来一位常驻云南的菌子发烧友,请她讲讲几种最好吃的菌子都有什么挑选门道,云南人又开发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宝藏吃法?有什么菌子做得出神入化的小众餐厅,值得专门前往?

即便我们从前逛过菌子菜市场,上山也摘过菌子,读完这篇,也仿佛又重新认识了一遍菌子,又想飞云南了……

干巴菌,应该是如今价格最昂贵的野生菌,一公斤的售价高达四位数,即使如此,很多云南人依然趋之若鹜,称之为野生菌之王,因为香气实在霸道又独特。

汪曾祺在《菌小谱》中写:“干巴菌是菌子,但有陈年宣威火腿香味,宁波油浸糟白鱼鲞香味、苏州风鸡香味、南京鸭胗肝香味,且杂有松毛清香气息。”

但这股异香转瞬即逝,因为它的保质期很短。新鲜干巴菌的颜色灰白带点淡黄,夹杂松针和森林的味道,最佳食用方式就是掰下一块生吃,直观感受森林气息。

一旦摘下以后,干巴菌会迅速“黑化”,至36小时以后,颜色会完全变黑。流动到市场上的干巴菌,颜色几乎都已经偏黑了 。

此外干巴菌的产量低,生长周期也长,这是它身价昂贵的核心原因。

同一个菌窝,一个菌季能多次长出鸡枞菌或牛肝菌,但干巴菌只有一次,如果要长到足够大,生长周期可以长达一两个月

很多寻菌人看到幼年的干巴菌,会小心翼翼再藏起来,等它慢慢长大。

对于干巴菌,最常见的吃法还是加蒜片和青椒爆炒,但毕竟它价格昂贵,炒一点儿两三筷子吃完不过瘾,炒多了钱包又捂不住。

于是聪明的昆明人就发明了干巴菌炒饭。九成米饭一成菌,饭多米少,但丝毫不影响干巴菌的香气,反而让便宜的白米也有滋有味起来

即便下菌不多,一份干巴菌炒饭还是要卖到200左右一份,可见其有多金贵!

更老饕的吃法是凉拌干巴菌

把干巴菌稍微焯水后,和青红椒一起凉拌,风味比炒出来的干巴菌更加清新饱满,纯纯白米饭杀手,比炒饭更加纯粹(更贵),也更适合夏天。

云南人为了能够一整年都能吃到干巴菌,也会将干巴菌炒制后油封起来,日常拿出来拌饭拌面或者做烘焙。

此外还想推荐一枚干巴菌恰巴塔,是昆明面包店Funni小火车的7月限定。

用了viron面粉匹配干巴菌的香气,面包体本身自带甜香,小米辣干巴菌给的量恰到好处,吃起来香香甜甜辣辣,太过瘾了!

美中不足是老板坚决不快递面包,只有到昆明小程序下单,可以让老板复烤好后,坐在店门口慢慢咀嚼。

因为危险又美味,如今名气最大的野生菌,一定就是牛肝菌了。它的种类最丰富、做法最多样,颜色毒性更是让人眼花缭乱,全世界约有1300种牛肝菌,云南就有226种以上。

市面上最常见的几种野生牛肝菌,我们按毒性大小大致排序如下:

红葱牛肝菌(就是大名鼎鼎的见手青的一种)>白葱牛肝菌(粉牛肝菌)>野生黑牛肝菌>美味牛肝菌>黄牛肝菌(黄癞头,无毒可生吃)。

以上分别是红葱与白葱、白葱牛肝菌、黑牛肝(猫眼菌)、美味牛肝菌、黄牛肝菌

当然,一些品种还可以细分。比如黑牛肝菌就包含这种深色的黑牛肝,毒性可能会超过见手青。

如果从风味角度来排序,简单概括就是:毒性越强,菌香越浓郁;毒性越弱,吃起来越甜美

此外口感也有显著差异,所以针对每一种牛肝菌,云南人都会赋予他们相应的做法。

比如毒性最弱的黄牛肝菌,味道香甜可以生吃,不过与大葱一起翻炒才是老饕吃法。

两者都是甜美卦,一同翻炒后,黄牛肝菌出落得嫩滑如羊肝,再叠加上大葱的清脆,十分美妙。

牛肝菌焖饭这道经典菜式,用白葱牛肝菌才是最佳选择。

白葱香气浓郁,又没有见手青毒性强,放在烩饭中,香气会贯穿在米饭之中,能让你最大程度感受到牛肝菌的独特菌香

此外,白葱的口感也很独特,嚼起来肥美脆爽,与烩饭的弹糯形成有趣的呼应。

至于见手青,作为一种特殊的牛肝菌,值得单独讲讲。

大名鼎鼎的见手青,在云南从南到北都有生长,但懂行的老饕才知道,不同产区的见手青,风味和价格有很大差异

普遍来说,往南、且海拔低的地方,空气湿度大,菌子水份更足、个头更大。同时,菌子干物质含量也会相对低一些,一般认为毒性也低,炒个7、8分钟就可以吃了。

气候湿寒、海拔更高的地区长出的见手青,香气会更盛放,至少需要炒15-20分钟以上。

见手青的鲜美,很难用语言形容,那是一种让人上瘾的浓郁芳香

而这股香气一定要用大量的动物油脂才能完全托举,所以油脂爆炒,就是见手青就适宜的做法。

昆明的老牌菌子餐厅,都会以猪油和香油混合,加入老品种花椒叶和干辣椒一同爆炒。这样炒出来的见手青香气爆炸,连盘底的油都能拌上几碗白米饭。

还有一种在昆明已经失传的特别吃法,见手青烧肉,如今在临沧还能找到!

同样是以大量猪油油脂激发见手青的鲜美,而且这种做法的见手青,因为要炖煮,能切得更大更厚。

菌子不断吸收猪肉的香气和油脂,菌香也会更盛放

在临沧当地,见手青又被称作“玉麦青”。临沧的壹庭嘉筵和生态营养园都能吃到这道“玉麦青烧肉”。

经过长时间的焖煮,猪肉的肥肉部分已经完全烧至化口,吸收了饱满的菌香,入口汹涌。

而见手青还能保持着脆韧的口感,除了酱油和一点儿香料混合出的卤香外,菌香更是蓬勃而出,吃的人头晕目眩。

更夸张的是,你吞下的这份见手青的侵略性香气,甚至会在身体中继续蓬勃,接下来24小时的厕所中会频繁出现……

同样是清鲜风格的菌子,鸡枞在云南人心中的地位远超松茸。明代《玉堂芸记》:“菌之美者,滇之鸡枞为第一。”

它味道鲜甜,不需要任何重口调味,若是生吃或蒸制,可以直观感受其细嫩,清炒又能吃到一份独特的清脆口感。

但很多人不知道:鸡枞不似干巴菌是单一品种,而是一类菌的统称。目前已知的鸡枞有20多种,形态上就有很大差异。

你们看,左边是最大的黄皮鸡枞,右边最小的鸡枞花。

风味和价格也完全不同。

单朵生长的黑帽和白帽鸡枞更细嫩清甜,价格最高;火把鸡枞肉质有一定韧性,价格就低点,常被用来炸鸡枞油;在临沧还看到过单朵生长的黄皮鸡枞,价格还不及便宜的火把鸡枞。

图源网络。鸡枞生长的柄尾部分和白蚁窝相连,有些是一个白蚁窝长出一丛鸡枞,有些是一个白蚁窝只长一朵独鸡枞的,独鸡枞更为少见。

因为味美、无毒、量大,所以一到菌子季,各个餐厅都会做鸡枞。

新鲜的鸡枞清炒最常见,只要放猪油青椒,带出鸡枞的鲜甜和脆爽,是家常之上的鲜美。

花点儿功夫的餐厅,会细细撕好鸡枞,和火腿一起混合蒸制,蒸出鲜美的汁水,汤汁自带脂香与咸鲜。

也吃到过和荷叶蔬菜一起清蒸的做法,搭配一份版纳喃咪蘸酱,能感受到更清爽的菌甜。

不过最惊艳的做法,还是这一锅在临沧吃到的牛奶鸡枞煮鱼

将现杀的泉水罗非鱼熬制成奶汤,再加当季的思茅甜笋和鸡枞同煮。汤里有鱼的浓鲜、鸡枞的清甜,还有甜笋的山野清新,口感厚重滑爽,让人喝到难以停口。

突然理解了阿城关于鸡枞煮汤的描述:“我怀疑这种菌里含有什么物质,能完全麻痹我们脑里面下视丘中的拒食中枢,所以才会喝到胀死还想喝。”

罗非鱼肉搭配了另外一道糊辣腐乳的蘸水,又是这锅料理的另一番美好。

听名字很juicy对吧,实际奶浆菌的口感异常干柴。它的“奶浆”不是因为口感,而是因为切开后会流出白色汁水才得名。这种汁水含有丰富的七元醇,又白又黏,甚至可以用来合成橡胶。

同时它也是奶浆菌的香气来源,那种浓郁的醇香如异军突起,放在一众野生菌中也算强势。

如果被煮进汤锅中,属于深藏功与名的选手,可以赋予鸡汤强烈的香气,但吃起来却如同嚼“湿木头”一般,难以下咽。

外地人不清楚奶浆菌的正确打开方式,所以这一菌香顶流鲜少被人知晓,其实云南人自有一套烹调妙招。

奶浆菌最好吃的做法,就是把它们切成大小如同肉沫一般的细碎颗粒翻炒,如此,就像是肉臊子被炒干一般,化干柴为干香,极为下饭。

更升级一步的做法是制成炒饭,吃过很多餐厅的螺丝椒奶浆菌炒饭,但依然觉得昆明的白姐烧烤最厉害。

如果说价格昂贵的干巴菌炒饭,还是饭和菌分离的状态,那么白姐的奶浆菌炒饭就是饭中有菌,菌中有饭,大家难分彼此。

奶浆菌切得比米粒还小,翻炒的过程中,干柴细小的颗粒如粉末般爬上粒粒分明的米饭。入口菌香混合炒出的镬气,脑内直接爆出二次元的蘑菇云香气炸弹。

此外,肉眼可见奶浆菌至少占到炒饭总量的30%以上。螺丝椒混合小米辣也一起被切的细细的,辛辣和清新并进,是炒饭中的点睛之笔。

青头菌,绿色的外表多少让外地人有点害怕。实际上,它的学名叫变绿红菇,不仅无毒,自带汁水,也是非常好吃的菌子

新鲜的青头菌柔和甜美,属于蒸、炒、烧、煮皆宜的万能品种。但本地人尤其喜欢用它烧+烩,青头菌自带的汁水滑滑润润,如同一层刚刚好的勾芡般爽滑。

听着百搭,实际上对烹饪技术要求很高。一旦辣椒大小和火候不对劲,那菌子、辣椒和汤汁三者无法同时入口,口感分离,就很难真切体会青头菌的魅力。

沅·在湖边这家餐厅的“会泽开花洋芋烩青头菌”,是教科书级别的好吃。

利用了青头菌本身的鲜甜汤汁,让菌子汤汁渗透土豆泥,再用土豆泥重新将青头菌包裹起来。一来二去,青头菌的魅力被封得严严实实

螺丝椒、小米辣和大蒜切得细致,辛香鲜辣,冲破菌香和油脂的围攻。这道菜也是值得怒配三碗白米饭。

真正的红伞伞,白杆杆!

大红菌虽然看似艳丽,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它是“益寿菇”,“味清、性温、开胃、止泻、解毒、温补。”不仅无毒,还解毒。

相比上面提到的几种野生菌,大红菌不仅生长周期慢,其生长地也在更偏僻的深山密林中,更难采摘,所以集市上也更难看到它的踪迹。

上个月特意跑到临沧的深山里捡大红菌,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仅10分钟还被蚊子咬了近50个大包。

但它的风味值得我付出这般艰辛。精品大红菌菌肉肥厚,菌香温和,带有更高扬的甜味,适合与鸡鸭排骨一起炖汤,汤色呈现清红色,喝起来如同放了冰糖一般清甜

普洱人对大红菌尤其执着,在当地甚至被称为“鸡肉菌”。

如果不想这么费事,也可以去昆明的银生食府。他们在昆明做了26年普洱菜,这个季节一定要去试试这锅“大红菌炖隔界鸡”。

选鸡讲究,汤头清红,喝起来略微有一点儿黏唇感,甘甜无比。记得配上红米干一起,嗦粉喝汤,米香温柔,太舒服了。

谷熟菌,是市场上十分常见一种野生菌。因为有一点儿铜锈绿色附着在菌子上,所以又叫“铜绿菌”。

虽然是云南本地的主力品种之一,但我对它以前印象就是:口感略干柴,香气也平庸,和前面的菌子比实在没什么特色,胜在不贵。

直到后来在沅·在湖边这家餐厅吃到“木姜子炒谷熟菌”,才算是第一次正确打开了谷熟菌的大门!

这道菜里,木姜子占了十足的上风,裹挟着谷熟菌不甚突出的菌香,两者协同并进,不争不抢,反倒是平衡又有特色。

如果换做其他菌子,要么木姜子会抢了柔和菌子的甜,要么强烈霸道的菌香又无法和木姜子达成配合。

所以谷熟菌并非不好吃,而是需要一味强势香气的食材,一同入菜。

它和其他菌子不同,低调包容,能做到不抢其他特色调味,又给调味本身加分。后来读到其他书中写炒谷熟菌,也可以加韭菜或者云南调味的韭菜花辣酱时,似乎就明白了谷熟菌的食用方式。

市场上其他小小的、没什么香气特点的菌子,被云南人统称为杂菌

常见的杂菌诸如鸡油菌、皮条菌、扫把菌,买回家一般就是随便炒炒,或者被餐厅扔进汤锅中一锅煮。

杂菌有很多,其中唯独鸡油菌能够在口感上更甚一筹,也是卖到云南市场以外最多的杂菌,这里值得单独拎出来多说两句。

新鲜的鸡油菌是橙黄色的,闻起来有股杏子般的水果香气。若是直接炒制,菌朵虽然柔滑芬芳,但菌杆偏硬,整体口感就不会太好。

最合适的做法是用带油脂的汤,稍微多烩制一会儿,等到菌杆整体吸饱油脂及汤汁,口感就会饱满起来,咬下去也会有鸡油一般的汤汁渗出。

所以你会发现,多种野生菌煮成的菌汤中,一定会有鸡油菌的影子,且法餐中也常见奶油和香草烩制的鸡油菌,烩至菌体饱满。

我曾在翠府吃到一道火腿鸡油菌高汤煮豆腐,用火腿吊制的高汤咸鲜醇厚,既有鸡油菌的清新甜美,又有老豆腐的扎实豆香,耐人寻味。

松茸放在最后来讲,是因为不能免俗其名气盛大,但是讲真,云南人不太爱吃松茸。

这真不是凡尔赛,因为早年的云南人并不欣赏松茸特殊的松林香气,反而更宠爱形态上有三分相似的鸡枞,甚至把松茸称作“臭鸡枞”。

反倒是日本人发挥出了松茸的美味又输送回国内,于是新云南人又重新接受了这一国际化的菌子。

松茸的最佳产地是迪庆香格里拉,其中海拔3500米往上产出的价格最为昂贵,因为环境纯净无污染,那股独特的松林泥土清香就更突出。

要说松茸的吃法,日本人是真的很懂。茶碗蒸、土瓶蒸,或是烤松茸,都能很好保留香气。

喜欢松茸的朋友到了云南,就应该趁着松茸香气最澎湃的时候,去好的餐厅吃松茸刺身

有趣的是,云南人还会把松茸做成gelato,价格也更为平易近人。

在昆明本地冰淇淋店HeyOh,吃到一杯松茸gelato,冰冰凉凉和吃松茸刺身一样清爽,但奶香能激发出了多一分菌香。

* * *

野生菌虽好吃,大家食用还是得谨慎:

菌子虽分有毒的和无毒的,每个人吃菌子也会有个体差异,即使大家同在一桌吃野生菌,也常有单人中毒的事件发生。

我们探索野生菌和食用野生菌,最后还是回归敬畏之心,切忌随意采摘食用,一定要去正规餐厅品尝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