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厕所刷成全球首富?黄仁勋如何靠刷盘子,让英伟达碾压谷歌!

发布时间:2025-08-06 10:29  浏览量:2

黄仁勋曾是丹尼餐厅“最棒的洗碗工”。

“我会规划好工作,做事有条理,分寸拿捏得当,”黄仁勋在2024年3月接受斯坦福商学院采访时说,“我把那些盘子洗得锃亮。”

如今,作为全球顶尖先进芯片制造商英伟达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他在竞争中光芒万丈。他目前身价1510亿美元,他联合创立的公司市值达4.3万亿美元。

周二,黄仁勋还在《财富》杂志“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商界领袖”榜单中位列第一。

但黄仁勋将自己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归功于在丹尼餐厅当洗碗工期间培养的职业道德,后来他还被“提拔”成了服务员。

“我离开工作岗位时从不会空手,回来时也一样。我效率很高,”黄仁勋说,“不管怎样,最终我成了首席执行官。但我仍在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首席执行官。”

他的“母校”丹尼餐厅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向他致敬:添加了一道菜,以纪念他的芯片制造巨头公司。

今年早些时候,丹尼餐厅推出了恰如其分的“英伟达早餐字节”,致敬黄仁勋“从丹尼的洗碗工和服务员到科技巨头的非凡历程”。

这道早餐包含四根香肠,顾客可以用丹尼餐厅的酪乳银元煎饼卷着吃,再蘸上枫糖浆——据丹尼餐厅说,这是黄仁勋最喜欢的吃法。

“黄仁勋从丹尼的厨房和餐厅走向科技界巅峰的旅程,证明了梦想与决心的力量,”丹尼餐厅首席执行官凯利・瓦拉德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深感荣幸,这家‘美国diner’能在英伟达成为全球人工智能巨头的起源故事中留下一笔。”

黄仁勋1963年出生于中国台湾,5岁移居泰国,9岁时搬到美国华盛顿州。

据英伟达的一篇博客文章称,他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郊外上高中,15岁时开始在丹尼餐厅工作。之后,黄仁勋在俄勒冈州立大学获得电气工程学位,1992年又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同一专业的硕士学位。

丹尼餐厅不仅是黄仁勋的第一份工作所在地,也是他和两位朋友酝酿出亿万富翁计划的地方。据英伟达的博客文章记载,1993年,黄仁勋与克里斯・马拉乔斯基、柯蒂斯・普里姆(两人当时都在太阳微系统公司工作)在北加州一家“最受欢迎”的丹尼餐厅会面,讨论“研发一款能在个人电脑上实现逼真3D图形的芯片”。

“克里斯和柯蒂斯说,他们总有一天想离开(太阳微系统公司),还希望我去想想他们离开后要做什么,”黄仁勋说,“他们坚持让我和他们一起琢磨如何创办一家公司。”

但对于如何创业,他们没什么头绪。黄仁勋说,他决定去书店找些关于创业的书,发现了一本戈登・贝尔写的《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但问题是,这本书有450页厚。

“唉,我根本没看完,差得远呢,”黄仁勋说,“我翻了几页就想,‘要是等我读完这本书,公司早就黄了。’于是,黄仁勋和两位朋友坐在丹尼餐厅里,开始构思创业计划。

当时,黄仁勋在加州圣克拉拉的LSI逻辑公司担任工程师,该公司主要销售半导体和软件。2014年,安华高科技以66亿美元收购了LSI逻辑公司。但黄仁勋在讲述自己的职业生涯时,几乎跳过了这一段。

“我当首席执行官之前的第一份工作是洗碗工,”黄仁勋在斯坦福的采访中说,“而且我干得非常好。”

据英伟达描述,在那个意义重大的夜晚,黄仁勋、马拉乔斯基和普里姆“干掉了一份伐木工大满贯、一份火腿月亮三明治和一份超级鸟三明治——还喝了一大堆咖啡”,

这些食物成了他们构思新技术的绝佳能量来源。如今,圣何塞东部的一家丹尼餐厅里有一个专门为黄仁勋设立的booth。

“个人电脑革命才刚刚起步,”黄仁勋在斯坦福的采访中说,“我们当时想,为什么不创办一家公司,来解决通用计算驱动的普通电脑无法解决的问题呢。这成了公司的使命。”

黄仁勋说,借助英伟达的技术,一些行业迎来了“新机遇”,包括计算药物设计、天气模拟、材料设计、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汽车——还有一个重要领域:人工智能。

黄仁勋说:“英伟达的技术‘催生了一种全新的软件开发方式,让计算机自己编写软件——也就是我们如今所知的人工智能。这就是我们走过的路。”

毫无疑问,英伟达一直在研发推动人工智能革命的技术,但直到大约一个月前,它的发展相对低调。2024年2月,英伟达股价飙升46%,市值超过亚马逊,增加了约5600亿美元。

随后,英伟达又超越谷歌母公司Alphabet,成为美国市值第三高的公司。但也有一些怀疑者认为,英伟达可能被高估了。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表示,英伟达虚高的收益正在催生一个甚至“比20世纪90年代科技泡沫更大的”人工智能泡沫。

但即便英伟达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黄仁勋仍不断回顾自己humble的出身。他努力在公司维持一种非常扁平化的结构,并在力所能及的地方伸出援手。

他说(与传统商业智慧相悖),首席执行官应该直接管理最多的下属;他有50个直接下属。

“没有什么任务是我不屑于做的,”他说,“我以前洗过碗,刷过厕所。我刷过好多厕所,比你们所有人加起来刷过的都多。有些厕所的样子,你看过就再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