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出现这些“信号”,表示肝脏可能出问题了,应该进一步检查
发布时间:2025-08-06 02:22 浏览量:2
最近身边总有人说“最近总觉得累”“眼白有点发黄”“饭量变小了”?听起来像是小毛病,但医生听到这些话,脑袋里第一个闪过的字眼,不是胃,不是眼,是——肝。
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它不疼、不吭声,能扛事,能隐忍,哪怕已经“负重前行”,也很少主动报警。可一旦它真的“出声”了,往往已经不是小问题。识别肝脏发出的“信号”,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说到底,身体不是没提醒你,只是你没听懂。我们拆开来看,肝脏出问题,通常会先从这几类“信号”开始显现。
最典型的一个信号,是疲劳。不是那种熬夜后的乏力,而是一种“怎么睡都不解乏”的累。临床上叫“肝源性乏力”,和贫血、心衰那种疲劳不一样。这是因为肝脏参与能量代谢,当它功能受损时,糖原储备能力下降,身体就像断了电的手机,怎么充都充不满。
有患者这样形容:“人是醒着的,但像没开机。”如果这种持续性疲劳伴随着食欲下降、恶心、腹胀,就更值得警惕。研究显示,慢性乙肝患者中,近六成首发症状就是“莫名其妙地累”,早期容易被忽视。
另一个肉眼可见的信号,是皮肤和眼白发黄。这是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的结果。胆红素本该通过肝脏代谢排出,但当肝细胞坏死或胆道堵塞时,胆红素就会在血液中堆积,最终沉积在皮肤和眼球巩膜上,形成所谓“黄疸”。
很多人直到照镜子发现“眼白发黄”时才慌了神。其实这时候,肝功能可能已经出现了明显异常。就像下水道堵了,水漫出来,才意识到里面早就淤积不通。
还有一种常见却容易被误解的表现:皮肤瘙痒。很多患者以为是过敏、皮肤干,但肝病相关的瘙痒有自己的特点——多在夜间加重,搔抓后无明显皮疹,止痒药也不太管用。这种瘙痒可能是胆盐在皮肤末梢神经积聚所致,是肝胆代谢异常的一个“间接报警”。
从面部能看出肝脏问题吗?能。蜘蛛痣和肝掌是两个典型标志。前者是皮肤表面的小血管扩张,形似蜘蛛;后者是手掌大鱼际泛红。这些都是雌激素代谢异常的表现,而肝脏正是调节激素的重要器官。看到这两种表现,别只想着是皮肤病,先查肝功能才靠谱。
别小看肝脏对消化系统的影响。有些人吃一点油腻就腹胀、恶心,甚至出现大便颜色变浅或发灰,这也可能是肝胆代谢出问题的信号。原因在于胆汁分泌减少或排出受阻,影响了脂肪消化和色素代谢。
更隐蔽但危险性高的信号,是出血倾向。肝脏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功能下降时,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淤斑等就会变得频繁。尤其是肝硬化患者,体检时往往伴随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这类人群哪怕做个小手术都需要特别小心。
如果你开始莫名其妙地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别急着怀疑自己“焦虑抑郁”,肝脏问题也可能是幕后黑手。肝性脑病就是典型例子,肝功能障碍导致氨等代谢产物清除下降,毒素反过来影响大脑功能,早期表现就是认知和情绪的轻微变化。
有时候,肝区隐痛也会出现。不是剧烈疼痛,而是一种钝钝的、不确定的“胀闷感”。有的患者说“像肋下垫了块砖”,这可能是肝脏肿大、包膜牵拉或周围炎症引起的。虽然不一定是大问题,但这个信号不能忽略。
我们见过太多案例:一个普通的健康体检,查出转氨酶飙升;一个“没胃口”的小问题,背后是乙肝活动期;一个“夜间瘙痒”的困扰,最终确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肝脏病变早期并不惊天动地,但它的“沉默性”恰恰是最危险的地方。
那哪些人群更该警惕这些信号?临床上,长期饮酒者、慢性乙肝或丙肝携带者、肥胖或脂肪肝患者、滥用药物者,都是肝病高风险人群。尤其是脂肪肝这件事,别以为是“胖人的烦恼”。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正在成为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3年《中华肝脏病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中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29%,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年纪轻轻的“亚健康白领”和“应酬型青年”。一边熬夜加班,一边暴饮暴食,肝脏能撑多久,真不好说。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该查肝功能?一句话总结——当你感到身体“反常”,特别是持续存在多个上述表现时,就该查了。建议做的项目包括:肝功能全套(ALT、AST、GGT、ALP、TBIL)、乙肝五项、肝胆超声,必要时加做肝纤维化检测或肝弹性扫描。
有条件的,还可以测一下甲胎蛋白(AFP),这是肝癌的一个重要筛查指标。尤其是有家族史或乙肝背景的人,每年筛查一次,是对自己负责。
不是所有信号都意味着肝癌或肝硬化,但及时识别、早期干预,是防止小问题变成大病的关键。肝病可防可控,不怕发现,最怕无知。
你该做的,不是“等症状严重了再看”,而是学会听懂身体在说什么。
我们不是吓唬你,而是希望你别再忽略那些“看起来像小事”的变化。就像一个沉默寡言的朋友,突然说出“我有点累了”,你不会当耳边风吧?
那身体呢?他已经说了很多次“我有点不对劲了”,你听到了吗?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趋势与防控策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23,31(4):256-261.
[2]张慧.肝源性乏力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1):964-968.
[3]王敏.肝脏疾病皮肤表现的临床识别与诊断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1,37(1):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