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亲历记(554)闯进飞机场的驴车
发布时间:2025-08-06 15:18 浏览量:1
(接上文)
驾驶员吴振山说:“这次送伤员算是开了眼,我还没坐过飞机,上去看看也算饱了眼福,里面很宽敞,能装下一个连。”
上文说到,解放卡车先是拉着伤员去了玉田,结果那里医院爆满,不得已又开回唐山。
卡车一路颠簸着来到唐山机场,此时,已是中午时分。
在所有活着的人眼里,这哪里机场,其秩序堪比农村大集,不同的是,还有遍地伤员和一具具尸体。
卡车开进机场西侧的一片杨树林,有民兵伸手拦车。
吴振山停了车,随即听到后车厢里有骂声响起:
“妈的,人都该死了,还拦车,开,直接往飞机上开——”
骂街的是伤员家属,他们有足够的理由。
从大地震到现在,快四天了,好不容易搭上一辆救命车,却白白折腾了一百多公里。
看着眼前被伤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亲人,只剩最后一口气,时间就是生命,居然还有人拦车!
伤员家属很快跳下车,把两个民兵围了起来。
民兵说不过,边后退,边看向不远处同样扛枪的战士。
有人转身对吴振山说:“往前开,谁敢拦车,老子跟他拼了!”
就这样,几位家属冲锋在前,卡车在后,慢慢向前移动。
往前开了一百多米,来到一处草坪,里面躺满了人,再也开不动了。
吴振山刚打开后挡板,准备往下背伤员,就见帐篷里钻出两位军医:
“不能进,所有伤员先检查!”
伤员太多,飞机太少,只能重伤员先走。
谁来确认重伤员?只能是这些军医。
没人听他们的话,有家属从车上背起伤员就往里面闯。
医生刚想伸手阻拦,帐篷里却追出个人,看样子也是伤员家属:
“大夫,快看看,我孩子要够呛!”
军医摇摇头,转身钻进帐篷。
上飞机前,还有第三道防线,也是两位解放军战士,他们立正、敬礼:
“请出示编号!”
所谓编号,就是帐篷里的军医给重伤员开出的序号,写在一张布条上,上面还写有伤员的个人信息,比如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等。
“人都该死了,哪有信息,想要,找阎王爷去!”
战士愠怒地盯着说话那位,随后看了看家属背上浑身是血的中年女人,终于没再出手阻拦。
吴振山和小护士往飞机上抬床板时,出了意外。
那也是个受伤的中年女人,可能是腰椎被砸,一个劲地呻吟着。
当吴振山和小护士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她抬上舷梯,再抬进机舱时,里面有位医生发话了:
“把床板撤掉,这里太挤!”
“不行,不能撤床板,我腰椎砸坏了,”话音刚落,刚才还在呻吟的女人突然发话。
“你身底下有床板,就会少装一位伤员,你怎么这么自私?”医生有些愤怒。
“是我自私还是你无知?我也是医生,腰椎受伤的病人,手术前一刻也离不开床板,你不知道?抽走床板,我就会截瘫,到时谁负责?”女人竟不顾疼痛,怒目圆睁。
那位医生不再说话。
唐山大地震十周年时,吴振山看到过一篇地震亲历者写的回忆文章。
上面说,很多腰部被砸伤的人,不懂这方面知识,扒出来后,腰部没有支撑,被人背着、抱着上了车,又一路颠簸地转到外地。
结果,腰椎雪上加霜,失去最佳治愈条件,成为截瘫患者,只能一辈子躺在床上。
运送伤员的这架飞机叫安——26,当时,算是非常先进的飞机,是从苏联引起的。
后来,吴振山听说要用40节火车皮的苹果,才能换一架安——26。
吴振山算了笔账:一节车皮能装80吨苹果,40节就是3200吨,640万斤。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苹果大概4毛钱一斤,这样,一架安—26的造价就是260万元。
安置好腰椎受伤的医生,吴振山又去卡车上背伤员。
等再进机舱时,里面已基本被填满,包括飞行员在内,都在跟着喊话、抬人,乱轰轰一片。
吴振山将伤员小心地放好,转身走向机舱口时,无意间瞥见一个赤裸上身的女人。
那时,很多北方人睡觉有个特点,习惯光着身子。
震后,很多被扒出来伤者都没穿衣服,用床单简单地一包,就送过来了。
吴振山看到的那个女人,就是这样。唯一不同的是,她的上半身趴着个女婴。
婴儿应该是她女儿。
女人受了重伤,脸色苍白,行动吃力,而她身上的女婴,还是一幅懵懂模样,紧紧地抱着母亲。
吴振山不明白,为什么女人身受重伤还要带着女儿,难道,她家人都遇难了不成?
可能是孩子压疼了女人的什么地方,不一会,女人发出一阵紧似一阵地呻吟,想说话还说不出的样子。
女婴饿了,脑袋伏在女人上半身,一会爬到左边,吃几口,一会爬到右边,吃几口。
大概是没吃到奶水,女婴哇的一声哭了,声音很快被机舱里的其他动静淹没……
安—26刚飞走没多久,机场里又闯进一辆毛驴车,直接去了一架安——12飞机下面。
赶车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
驴车上躺着个男孩,六七岁的样子,全身烧伤,胸口大面积化脓,已经昏迷,情况非常严重。
老人说,地震后,他家房子倒了,灶膛里的余火,烧着了倒塌的房子。
小孙子压在废墟下,几小时后才被救出。
当时,孩子看着没什么问题,谁知,情况却越来越严重。
和吴振山他们一样,老人手里没医疗队转诊证明,也没在固定地点等待导诊,径直闯了进来。
当时,安——12飞机已满载七十余人,正准备起飞,谁也不敢作主,让男孩登机。
正焦急之时,走过来一位调度员,听说是航调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