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冬青:我的自身就是一座花园

发布时间:2025-08-06 14:50  浏览量:2

我相信,所有的缘分都是有时间性的,当明白了这一点,我对待失去的态度就变了。我就是我,我还是我!

——徐冬青

我的自身就是一座花园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因为绘画是我与这个世界交谈的最畅通的方式。

高考时,因为我学习成绩不错,家人包括老师都不想让我考美术专业,认为太可惜了。小时候姐姐给我报了个素描班,初衷只是想让我培养一门爱好,修身养性。可谁曾想,画画后来竟成为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专业。

我和姐姐(1979年)

在我的高中时期,父母给了我第一个画室

(1988年)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安徽来到北京画院学习。当时,王明明老师说已经不招生了,我把我的作品《晚香》(1998年)和《春眠》(2000年)给他看,他没再说什么,就收我做他的学生了。《晚香》是我通过写生进行的第一张工笔画创作,就是这张画让我走到了工笔画创作的道路上。来到北京后,我在精神层面上接纳了很多新的东西,也有了很多思想的碰撞。北京的文化氛围非常浓,我本想着学完就回去,再恢复到可以控制的一种生活节奏。结果,一年的学习结束后,我就决定留在了中国画研究院(现为中国国家画院)画画。

和王明明老师及其夫人在中国美术馆

(2000年)

中国画研究院时期,在西安开会

(2001年)

原中国画研究院部分员工在京郊开会时合影

(2005年秋)

刚来的时候,除了画画我还做院里的一些行政工作,包括编辑内刊《水墨研究》(刚创刊时叫《水墨》),那时候把这种工作状态叫“双肩挑”。人就像一朵花,在花苞阶段,是闭合的一种极度舒适的状态,但是被打开的时候,虽然是在绽放,但却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阶段,处于某种破绽百出的状态。我清晰地记得,田黎明老师有一次来中国画研究院见到我,对我说:“冬青你不能老是这种状态,不能把你的画忘了。”这句话我听进去了,对我而言特别重要,所以我就一直画了下来。

左:田黎明老师在草叶菩提展上(2025年)

右:与田黎明老师合影(2002年)

中国画研究院时期,我在工作之余进行创作

期间,因为机缘我再一次走进校门,考上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完成了自己的艺术硕士学业。我的导师姜宝林先生以其“无雕”的教学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他的实践教学和指导,再一次拓宽了我的艺术视域。

与导师姜宝林先生合影(2008年)

2008年之前,我总感觉自己在被外界推着走,那会儿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完全谈不上享受,反倒像在被动接受着什么,有种被不断注入东西的感觉。从2006年开始,我画了“屏风”系列,很多人看了这些作品后,就觉得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就可以以这种形式画下去了。我当时感觉自己还处在发展的状态里,所以在2008年,我的本命年,变化就来了。在经过几个月没画画的空白之后,我开始创作《远方的消息》,一口气画了四个半月,那是我“屏风”系列的最后一张。从那一年起,我仿佛从时光列车上走了下来,进入了自己的内在世界。那种感觉,真的无比幸福。由此,我理解了杜甫的“当春乃发生”和黄庭坚“春来草自青”的这种自然生发的喜悦。我感觉自己完全融入了自然,进入了自然万物的空间里。我喜欢泡在自然中,不去追问它的来龙去脉,不去比较它的美与丑,完全放空自己,完全进入忘我的状态。我喜欢看小说和童话,阅读时特别容易沉浸其中。除此之外,还喜欢旅行,喜欢读诗、写诗。

在自然中,爱尔兰阿伦群岛(2012年)

在自然中,新西兰南岛(2014年)

在自然中,菲律宾长滩岛(2014年)

在自然中,澳大利亚(2016年)

2009年我画了《仲夏夜之梦》,2010年画了《献歌——满月》,2011年画了《冬天的礼物》,我在这些画里加入了星球元素,空间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段时间别人说我画得太天真了,开始我是不太能接受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画里的天真。但在2006年,诗人梁晓斌给我写了一篇文章《童贞花卉见端倪》,他洞见了这一点。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想酷一点,我觉得这个名字太普通了。现在快过去20年了,我再看,觉得诗人是非常通透的,能直取本质。

诗人梁小斌《童贞花卉见端倪》手稿

我还有一位特别好的诗人朋友欣欣,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在艺术上就是她一个人在支撑我。因为2008年之后,我的绘画有了很大转变,大家问我为什么不再画“屏风”系列了?有很多同行并不认同我的新作,只有她一个人永远最喜欢我最新的作品。其实什么样的艺术算好,什么样的艺术算不够好?只要你充满感觉地活着,在表达,有知音,我想这就足够了。我觉得遇到一份真正的友谊特别可贵,因为这样也可以相互启发。她有一天提议,让我做一本画册,那个时候,还没有多少人做自己的画册。因为这本画册,有了我的第一次个展,又有了后来的3本画册和5次个展。我的名字叫冬青,我的艺术世界也像一棵树一样长起来了。现在想想,我当时没有停滞不前,以至到现在已经有很多个系列的代表作了。

欣欣在给我的信里写了一句话:“有一个阶梯,让你重作高超的初学者。”在最近的十多年间,我完成了从工笔到写意的转变。我相信,所有的缘分都是有时间性的,当明白了这一点时,我对待失去的这种态度就变了。我就是我,我还是我!

诗人欣欣送我的照片以及她写给我的信

如今,我也可以用我的作品安慰自己了——所有过往的时间都成了如诗般的存在。人性在我身上全部都会呈现,所有的优点、弱点,所有的情绪和不堪都会有。我年轻的时候,曾试图屏蔽自己的缺点,还有我自己认为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后来我发现那样是不行的。就像窗户一样,如果你把它打开了,会有尘土进来,但阳光与清风也会进来。学会接纳一切,生命才是流动的。现在的我,信任生活的进程超过信任我自己。我是花,我也是叶,在举办完“草叶菩提”这个展览之后,最终,我成为一座花园。

雨天,黑夜的低语

孤独来了,我和我的孤独待一会儿

恐惧来了,我和我的恐惧待一会儿

凄凉的感觉来了,我们也要一起待会儿

我并不想改变什么,接纳是唯一的法则

只是看着,和它们在一起

话语自动流淌

我们安睡于灵魂的海洋

思想的形状跑来又去

生命本质不会被形式所遮蔽

2024.7.13

文/徐冬青,来源:中国美术报)

徐冬青作品欣赏

徐冬青《晚香》

100cm×100cm

1998年

徐冬青《物影》之一

91cm×86cm

2006年

徐冬青《远方的消息》

178cm×135.5cm

2008年—2009年

徐冬青《时光花园》

160cm×120cm

2011年

徐冬青《友谊》

68cm×68cm

2013年

徐冬青《赞美诗·月亮与群星》

2015年

徐冬青《玫瑰》

68cm×68cm

2016年

徐冬青《奇异的宁静》

68cm×68cm

2022年

徐冬青《轻无所不在》

2022年

徐冬青《草叶菩提之生命的完全》

68cm×68cm

2023年

画家简介

徐冬青,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艺术家,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一级美术师。

举办个展“自身已成为一座花园——徐冬青艺术展”“回声·启示——徐冬青系列作品展”“韵兰与冬青艺术展(双个展)”“花园——徐冬青画展”“青鸟之歌——徐冬青画展”,参加“法国巴黎大皇宫国际艺术沙龙——中法建交60周年·中国艺术家邀请展”“艺术中国——中国国家画院优秀作品展”“布宜诺斯艾利斯:中国艺术、景观和城市艺术展”“美美与共——中国国家画院与澳门艺术家交流展”等。

出版有《花园·徐冬青画集》《青鸟之歌·徐冬青画集》《中国画名家——花鸟卷·徐冬青》《当代中国画市场调查报告——徐冬青卷》《当代中国画品丛书——虚和清远卷·徐冬青》《中国画名家年鉴——徐冬青卷》《水墨风格·中国当代名家研究——徐冬青卷》以及绘本《树叶和毛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