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土笋冻,三代人坚守66年
发布时间:2025-08-06 16:15 浏览量:2
晨报记者 许悦
清晨,位于海沧区海沧街道新大街56号的三都土笋冻门店早早开门,第三代传人陈伟旭在操作台前不停忙活。食客们接过温热的瓷碗,尝到的不仅有大海馈赠的鲜甜,更有穿越时光的传承滋味。这碗土笋冻的故事要从1959年的大榕树下说起。
当时,海沧凭借天然港湾优势成为赶海胜地,村民们抱着铁耙、提着竹篓,赶在潮落时涌向滩涂采拾星虫。陈伟旭的爷爷陈清合敏锐地发现商机,开始收购星虫制作土笋冻。陈清合独创的制作手法让土笋冻胶质Q弹、星虫脆嫩多汁,很快为自己赢得“土笋王”的名号。孙子陈伟旭至今清晰记得爷爷的绝技——三指轻捻竹签,手腕翻飞间,三四颗滑溜的土笋冻已稳稳穿在竹签上,从不失手。
那时,陈清合挑着两只竹编货担,在老榕树下支起小摊,竹篮里的土笋冻摆放得整整齐齐。他的吆喝声刚落,放学的孩童、赶海归来的渔民便应声围拢。那道来自大海的清鲜,就此在陈家的时光里扎下了根。
最初,这门手艺只是养家糊口的营生。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海沧时,陈清合的儿子陈文龙接过了这门手艺。他继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有对品质的执着。为了拿到最新鲜的土笋,陈文龙练就了一身“水上功夫”。渔船还没靠岸,他就挽起裤腿跳进海水里,蹚着水优先登船验货。“他要在第一时间挑出最肥美的土笋,整船最好的货总是被他先订下。”在陈伟旭的回忆中,父亲的土笋永远带着海水的清鲜。
2014年,作为第三代传承人,陈伟旭成立了生产与销售一体的民营企业,将家庭式作坊升级为标准化车间,开启了土笋冻的企业化管理道路。
“做土笋冻,原料是根本。”这是陈伟旭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三代人一直坚守的信条。为了寻找优质原料,陈伟旭跑遍了福建、广东的沿海地区,对比后才确定了供应商。
从陈清合的扁担吆喝,到陈文龙的“水上功夫”,再到陈伟旭的标准化生产,这家“烟火小店”走过了66载。正如陈伟旭所说:“守着老手艺,不是守着过去,而是让更多人尝到属于这片海的味道。”
- 上一篇:千亿消费狂潮下,仿盘是在赚钱还是踩雷?
- 下一篇:河北省康保县多部门联动强化散煤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