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的书法大赛,颇具唐宋遗韵,高手如云,空前绝后
发布时间:2025-08-06 14:26 浏览量:2
特等奖:仇寅
1985年,在钢笔书法方兴未艾的时代浪潮里,全国钢笔书法大赛如一颗璀璨星辰,照亮了硬笔书法艺术探索的征途。四十年后的今天,再回眸那些特等奖作品,仍觉墨香四溢、韵致悠长,尽显唐宋遗风,藏着一代人对书法艺术纯粹的热忱。
特等奖:张秀
彼时,钢笔作为日常书写工具,正逐渐从实用载体向艺术表达媒介蜕变。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文艺的种子,人们在追求物质复苏的同时,也渴望精神世界的丰腴,钢笔书法大赛应时而生,成为硬笔书法爱好者竞技、交流的舞台,开启了硬笔书法艺术化的新纪元。
特等奖:顾仲安
这些特等奖作品,是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结晶。看那楷体,笔画规整却不失灵动,似颜筋柳骨遗风,如书写曹操《短歌行》的作品,结字严谨,横平竖直间,将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以静态字体传递,让“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胸襟透过笔锋尽显,颇有唐人写经的端雅气韵;行书作品则如行云流水,似米芾笔意,在《岳阳楼记》的书写里,笔画牵连自然,节奏疏密得当,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随笔墨流淌,有宋人行书的洒脱意趣;还有那趋近于小楷的作品,写古文、录经典,笔画精细入微,结构端丽秀雅,像极了唐宋小楷的精致,将古典文学与书法美学融合,让“之乎者也”在钢笔笔尖重生。
特等奖:刘惠浦
它们的笔法传承唐宋精髓。起笔收笔的提按顿挫,藏锋露锋的巧妙运用,如写《石鼓歌》的硬笔字,虽以钢笔为器,却有毛笔书写的使转灵动,中锋行笔得篆隶古朴,侧锋取势含行草飘逸,把唐人书法的雄浑、宋人尚意的灵动,通过硬笔笔尖演绎,让千年书法笔法传统,在现代书写工具中延续。
特等奖:马明
在章法布局上,亦见唐宋遗韵。或如楷书作品的行列整齐、气韵连贯,类唐人写经册页的规整和谐;或如行书、草书作品的错落有致、疏密相生,似宋人尺牍的随性自然。书写《匆匆》的篇章,文字排列随情感起伏,空白处与墨色交融,有苏轼书法“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章法智慧,把散文的诗意与书法的形式美完美统一。
特等奖:赵彦良
四十年前,这些作品是时代书法热情的缩影。那时,没有电子输入法的冲击,人们珍视手写的温度,钢笔书法大赛唤起大众对汉字美的追求,街头巷尾、校园案头,练字热潮涌动,字帖畅销,人们以笔为媒,对话传统。如今再看,这些作品是“旧时光”的艺术标本,勾起的不仅是对书法技艺的赞叹,更是对那个纯粹文艺年代的怀念——人们愿花时间打磨一笔一划,用钢笔在纸上筑造古典美学的楼阁,让唐宋遗韵在现代书写里生根。
特等奖:任平
这一场大赛,这些特等奖作品,是硬笔书法史上的高光印记。它们见证了传统书法基因在现代的觉醒,凝聚着一代人对汉字艺术的虔诚。四十年岁月流转,它们依旧“鲜活”,提醒我们:汉字书写的温度、古典美学的传承,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那些墨香里的唐宋遗韵,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脐带,让我们在快节奏的今天,仍能回望,仍可共鸣,重拾手写的诗意与深情 。
特等奖:葛全胜
特等奖:张杰
特等奖:曹宝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