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语录》16 :徐小虎与王季迁谈笔墨美感及中西审美差异
发布时间:2025-08-06 21:06 浏览量:2
1、徐小虎首先提出,美感的形式因素并非绝对必要,其与此前讨论的“内在平衡”不同,外在美感会随时代变化,而好的用笔特质则具有恒定性。她举例说明,一些有元代钱选名款的山水画,虽可能被不少人认为“呆板”,但在笔墨与结构上实则充满优美。不过她也疑问,这种对天真质朴的喜好,在中国美学史中或许并非恒定不变的因素。这一观点点出了美感的时代性与笔墨特质的稳定性之间的张力。
钱选《王羲之观鹤图》;纵23.2厘米,横92.7厘米;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2、王季迁回应徐小虎,认为“呆板”本身并非坏事。他强调,每个人对笔墨中不同美及其特质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有人可能仅了解十分之三,有人则能领会十之七八。这种理解程度的差异,正是欣赏中国书法与绘画的难点所在——很难完全通晓其中的美。这一说法揭示了审美认知的个体差异对书画欣赏的影响。
3、王季迁进一步区分了中国书画中的两种美:一是笔墨本身暗含的“天生的美”,二是描写、实用或表现性的美。他指出,判断美是否能“表现意义”,属于后者的功能,脱离了笔墨内在潜能;而西方判断线条(如评价毕加索的线)多基于其表现纹理、立体特质等写实功能,中国美学评估笔墨时,写实功能则较次要。中国绘画的优美笔墨有时不表现任何事物,书法亦是如此,凸显了笔墨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
4、王季迁谈到书法中笔墨与结构的关系:笔墨是为完成字体结构,但字的结构有时受单笔画美丑影响,有时则不受。他强调,笔墨好坏的潜在性并不取决于形式,这种独立的美学特质源于有笔尖、具弹性的毛笔,而西方并无类似工具支撑的这种美学。这一观点点明了毛笔特性对中国笔墨独立美学形成的关键作用。
5、王季迁以西方抽象雕塑类比,说明笔墨本身的美。他认为,一件抽象西方雕塑的好坏特质,与中国笔墨中一笔或一条线的质量本质相同。人们觉得抽象雕塑美,并非因其像人或动物,而是源于审美训练;看待笔墨之美亦是如此。单笔墨中蕴含完整之美,而这一笔与其他笔、与整体结构的关系,则是另一层面的问题,强调了单笔墨自身的审美完整性。
6、徐小虎针对王季迁关于笔墨独立美学的论述提出疑问:这种笔墨之美是否与自然有关?这一问题承接之前对笔墨内在美的讨论,将话题引向美感的来源,特别是自然与审美的关联,为后续王季迁的进一步阐释埋下伏笔。
7、王季迁回应称,笔墨美与自然密切相关。他认为,未经人工改变的自然之物(如山、树、石头)十之八九都是美的,人类对“美”的概念正是通过观察自然逐步累积而成。他以猫、虎为例,说明其自然之美源于本身;并对比指出,书法中“虎”字的形状既定,创作者只需使其充满美,而西方抽象雕塑则无既定形式,连形式都需创造,揭示了自然对审美认知的奠基作用。
8、徐小虎提到西方艺术多以写实为主题,需模仿、再创造“形似”。王季迁回应,中国艺术不同:面对苹果、松树等,不一定要再现其形状,却要抓住其特质及内在预设的美并加以反映。他认为,这种创造性挑战与西方抽象雕塑“无形式需创造形式”的挑战难度相当,凸显了中西艺术在表现目标上的差异——中国重“特质”,西方写实重“形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