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退出!曾经的“国产车教父”,穷到卖身,百年巨头被自己作死

发布时间:2025-08-07 12:14  浏览量:2

就在最近,日本汽车巨头三菱汽车宣布了一个震撼业界的消息——彻底退出中国市场。这意味着什么?曾经在中国汽车产业扬名立万的日系大佬,正迎来没想到的落幕。**日系车真的不行了吗?**让我们一探究竟。

三菱汽车,这个名字在中国已经有超过52年的历史了。在日本,它的历史更是跨越了百年,是个彻头彻尾的老牌劲旅。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后首批进入中国的车企,三菱当年机床技术先进、发动机可靠,是国产车引擎的“半壁江山”。

可如今,这位昔日“国产车教父”,却在竞争最激烈的中国电动车时代宣告败北。

2023年7月底,三菱正式发布公告,退出中国市场。而这背后,是一个颇具时代意义的残酷现实——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已成全球趋势,市场份额已超过50%

但令人痛心的是,三菱未能及时调整战略,忽视了智能化和电池续航的飞速发展,最后只能选择“体面撤退”,实属行业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悲歌。

三菱这次退市虽让人心酸,但在处理撤退过程时,却展现了日本企业独有的细致和责任感。

面对员工,三菱推出了三级保障方案:

年轻员工可转签新公司,待遇平稳,还能拿到赔偿。资深员工可获较大金额的一次性赔偿。不愿转职的员工可留在售后部门,配备一定补偿。

两个生产车间也被顺利交接。两年前,三菱已将造车厂交给新能源企业使用,今年发动机厂也交给了北京一家本土企业。售后方面则承诺,三菱配件和服务将持续保障多年。

网友们纷纷感叹:“即使撤退,三菱依然保持着厚道和体面,这才是百年企业应有的风范”。

三菱的发展史像极了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主要划分为三个阶段:

三菱集团历史悠久,起源于19世纪末期,曾是日本最大的财团。二战时期,三菱重工制造过无数军工机械,技术过硬耐打耐用。

战后,三菱转型做民用汽车,依托军工基础以及先进制造工艺,迅速占据领先地位。

上世纪70-80年代,三菱汽车作为独立子公司独当一面。品牌代表车型Lancer(蓝瑟)和帕杰罗频繁拿奖,尤其是帕杰罗,在多次国际越野赛夺冠,获得“汽车之王”美誉。

那时,全球销量破百万,三菱品牌影响力巨大。中国市场也主要依靠三菱发动机起步,国产汽车近半用它的技术支撑。

但光环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

最著名的,就是帕杰罗刹车管漏油丑闻。三菱初期抵赖,风波引发信任危机。产品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某一款车型,无法多元应对市场变化。决策迟缓,产品更新迭代极慢,面对新能源汽车浪潮毫无准备。

这些问题造成销售大幅下滑,亏损不断扩大。三菱的迟钝和不变革,逼死了自己。

新能源汽车崛起,是时代的洪流。

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突破总汽车销量的50%。其中,中国市场更是跑在世界前列,智能化、电池续航成为买车的“新标尺”。

而三菱呢?

它“没有跟上电动车的节奏”,依旧保持燃油车的传统思路,忽略了智能驾驶和续航里程的布局。日本本土比较特殊,电力成本高昂,电动车推广受限,这也让三菱无论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市场,都未能破局。

更何况,三菱的品牌形象彻底被帕杰罗的安全事故打击,消费者信心骤降。

三菱的故事,折射出整个日系汽车厂商的困境

曾几何时,铃木汽车也因技术老化退出中国,日系车“省油耐用”的标签,正在被智能化和电动化时代吞噬。

事实上,三菱在北美的燃油车销量依然坚挺,因为那里地广人稀,续航焦虑远比电价敏感。

未来的中国和全球市场,却已然变天

三菱的发动机依然坚固耐用,二手车有价值。燃油车的“黄金时代”还没完全终结。但时代淘汰的钟声已响起。

三菱并非没有电动车技术积累,而是不愿意也无法快速大规模推出新能源车型,与市场需求差距日益拉大。

这种差距,就像曾经大喊要走创新道路却最后被“时代的洪流”淹没。

三菱的悲情教训告诉我们,时代从不会给旧王冠留下余地

快速变化的消费需求,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新能源浪潮,任何企业都不能停留在过去的光环里。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意味着买车不仅要看品牌,更要看产品是否紧跟时代,技术是否先进,服务是否周到。

对于企业来说,三菱的故事是“警钟长鸣”——沾沾自喜坐吃山空,就是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