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纪 | 一场关于西郊精神本源的“回归”
发布时间:2025-08-07 12:42 浏览量:2
在上海的城市记忆中,总有一些地方超越地理坐标,升华为精神的图腾。
历经百年时光淬炼的西郊,以优雅、静谧的独特气质,成为上海关于「隐贵生活」的集体想象与至高代言。那么,在这片凝聚城市集体记忆的珍贵土地上,当代建筑应以何种姿态,实现对西郊精神本源的传承与续写?
答案,就蕴藏在虹桥路2429号的建筑叙事里——西郊云庐,这个被赋予“虹桥路最后门牌”特殊使命的作品,以一场关于“回归”的深刻实践,完成了对西郊精神最诚挚的致敬。
01
回归土地的敬畏
——让建筑成为历史的聆听者
西郊云庐设计的起点,源于对土地的敬畏与接纳。
“虹桥路历史悠久,百年积淀使其成为上海极具价值的风貌保护板块。区域内遍布特色别墅与近百年古树。虽然地块本身并无强制风貌要求,但从地缘风貌现状出发,我们深感有必要、也有责任传承与接纳虹桥路的百年文脉。” 这种接纳,是拥抱土地与生俱来的静谧、优雅与私密,并将其作为建筑生长的根基。
西郊云庐的建筑设计执笔者PTA上海柏涛认为,“回归”是建筑气质向土地精神的自然归附——它不做喧宾夺主的闯入者,而似从土地中悄然生长,与环境和谐共生。于是,西郊云庐在约2.0的低容积率与仅11-13层的小高层建筑形态,从根本上规避了高密度社区的喧嚣与干扰,守护了西郊固有的静谧氛围;而251套的可售体量,确保了居住圈层的纯粹性,实现对西郊隐贵气质最本质的呼应,回归土地与生俱来的优雅与私密。
02
回归永恒的审美
——让形制成为时间的见证者
新古典主义,是对古典秩序与永恒之美的精神“回归”——它摒弃繁复,追求比例的和谐、线条的庄重与材质的纯粹,与虹桥西郊“低调、经典、有底蕴”的隐贵气质高度契合。
在西郊云庐,新古典主义美学被赋予精妙的现代转译:
经典三段式构图:建筑以清晰的三段式结构(基座、墙身、屋顶)奠定挺拔厚重之姿,秩序中蕴含简约之美,在延续质感的同时更显轻盈。
材质的优雅交响:立面是古铜金属的光泽、天然石材的厚重与铝板的轻盈共同谱写的乐章。古铜、深灰、米白的色彩搭配,营造出丰富的立体层次。材质在阳光下流转变幻的光影,让建筑在不同时辰拥有生动的表情,如同老建筑在岁月中沉淀的叙事。
海派精神的低语:细节处,巧妙融入海派经典符号:古铜拱券的优雅弧度,经典坡屋顶形制的现代演绎,以及灵感源自沙逊别墅玻璃花窗的精妙窗格。这些元素如同历史的回响,被低声吟唱于现代建筑肌理之中,避免了符号的直白堆砌,却让西郊云庐与虹桥路的百年文脉产生了内在而温润的精神连接。
这种“与时间对话”的营造智慧,旨在淬炼建筑的永恒性——期许其历经岁月流转,依然能从容讲述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故事。
03
回归生活的本真
——让空间成为心灵的栖息地
如果说立面是表情,空间组织则是建筑的灵魂。那么,如何在有限的高层用地中,营造媲美别墅的居住体验?PTA上海柏涛的答案是——打破常规的“错动式”布局。
“通过建筑间的错动排布,最大化每一栋楼的景观视野。这不仅形成了独特的规划格局,更确保每一户都能深度融入外部景观,实现别墅级的居住舒适度。”
这种“错动”策略,让空间有了呼吸,让生活有了节奏:
景观视野最大化:建筑通过阶梯礼台式布局,拓展观景界面。东向楼栋可无碍饱览上海动物园的浩瀚绿意,晴日甚至可捕捉陆家嘴天际线;社区内部楼栋则将中央景观轴尽收眼底。
私密性臻于化境:错动排布自然消弭楼栋对视,居家私密得以周密保障。视线的巧妙分隔,维系邻里间“亲密有间”的优雅尺度,涵养隐贵逸趣。
光风无阻穿引:打破行列式桎梏,引阳光清风自由穿行于建筑肌理之间,营造身心滋养之境。
居者安坐家中,窗外四季流转、树影婆娑,皆成室内最生动的画卷——这不仅是空间的延展,更是心境的豁然开朗。
“现代生活节奏飞快。我们期望创造的居住产品,不仅是外立面的回归,更是生活精神与慢生活的回归,一种更舒适、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回归。”
西郊云庐的建筑营造哲学,是一场向西郊精神本源的回归。
它以谦逊姿态融入土地肌理;它用现代语言转译经典;在错落的空间中安放别墅级的舒适与诗意。作为虹桥路2429号“最后门牌”,西郊云庐正以永恒之姿,续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静谧而优雅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