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孩子的天马行空:美术专业就能做好幼儿美育启蒙吗?
发布时间:2025-08-07 12:31 浏览量:1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作为一名曾经受过专业美术训练、并在大学学过美术相关专业的人,我曾无数次畅想应该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提高美术能力,也曾自信满满地认为,由我来为孩子进行美术启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当年幼的女儿用她胖乎乎的小手握紧了笔,画出自己生命中的第一段线条后,这条歪歪扭扭的线条,却毫不留情地打破了我的幻想,击碎了我的自负。
因为在实践中,我发现我若是直接「教」女儿画画,女儿往往无法顺利完成一幅作品;而如果我只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她的作品反而完成得非常流畅。这种反差让我一度非常困惑:女儿的这种表现说明了什么?难道是我对美术知识的讲解不够有趣吗?怀着这样的疑问,我在不断学习与反思的过程中渐渐发现,原来是因为专业美术与美术启蒙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 专业美术强调训练作者的技法、构图、结构、透视等能力,而美术启蒙则更注重孩子的想象力、表达欲望与情感体验。两者虽然同为「美术创作」,但是前者更强调结果(作品),而后者更注重过程。
我画的素描,水平有限还请见谅
在认识到这点后,为了兑现自己曾吹过的牛,我开始通过一些专业教材与书籍自学何为「美术启蒙」。幸运地是,得益于自己曾经的专业背景,在新旧知识的互相印证下我很快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也在后续的实践中成功激发出了女儿对美术创作的热情。这段经历不仅让女儿的创作能力得到了成长,也使我懂得了如何透过她稚嫩的语言,敏锐地察觉到她内心的想法。
然而,在学习「美术启蒙」的过程中我发现,网上搜索到的一些公开资料大多比较简略,通常只有一些大方向,缺乏实操性的经验;而购买的相关书籍,其中的专业论述又常常让人望而生畏,更不要说将其灵活应用到生活中了。于是,我萌生了将自己的学习经历与实践方法总结成文章、然后将之分享出来的想法。
美术启蒙的意义何在?
对于孩子来说,「美术」这一行为关乎着自身情感的发展,也关乎着他未来的幸福。
作为被应试教育洗礼过的成年人,我们深知,仅靠学习知识很难使人感到快乐。如果说知识的积累是智力成长的体现,那么情感的发展则与成长环境息息相关 —— 包括如何运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如何理解身边的事物,以及是否有与他人交流的愿望等等。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实现智力与情感的平衡发展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美术创作。
因为美术创作,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美术的基本表现手法是「象征」,而这一表现方法恰恰也是两三岁孩子思维的典型特点。在这一年龄,孩子开始使用特定的动作、声音、物体来向他人表达自己对于某些事物的印象与情感。比如有些孩子会通过上下舞动双手来表达开心的喜悦,有些孩子会通过哭泣来表达对父母行为的不满等等。而一旦孩子握住了笔,发现可以通过笔自由地画出各种图案时,这种方式自然而然成为了他新的表达行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孩子在没有成人干预的情况下,也能对美术产生兴趣的原因。
哭声是她最早的表达方式之一
美术创作也是孩子锻炼运动协调性与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创作过程中,孩子画出的图案会随着对自身动作的掌控能力的提高而变得复杂 —— 从毫无控制地涂鸦,到有意识地控制笔在纸上的运动方向,再到画出封闭的图形。这种看似简单的运动,不仅锻炼了孩子脑、眼、手之间的协调能力,也对手部力量、准确性和灵活性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因为所有的美术创作都源于生活中的体验,所以它也会促使孩子积极地运用眼睛、耳朵、手指乃至整个身体去感受这个世界。这种感知能力的提升,将会使孩子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产生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从而在获得发现与探索周围世界的乐趣,同时,也将灵活地应对各种意外情况。
美术创作更可以成为父母了解孩子认知与喜好的窗口。当孩子进行美术创作时,他的心里一定在想着「某样东西」。而且这样东西一定是他知道、并认为重要的事物(对他意义不大的事物甚至不会出现在他的画里)。以我女儿画的这幅《在森林里追蝴蝶的小兔子》为例,于她而言,小兔子是她喜欢的动物,因此在画面中有着更多的细节;而远方的树对她来说并不重要,因此画得较为潦草甚至难以辨认。所以通过这幅画可以发现,女儿的画并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再现,而是反映了她的个人喜好与认知。
在森林里追蝴蝶的小兔子 | 彩笔、A4 纸
综上所述,美术创作做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体验,对他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且积极的意义。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旺盛的创作欲望时,给予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2 岁多时正在涂鸦的女儿
让孩子自由创作很重要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家长(特别是长辈)常常以成人的美术观念来干预孩子的美术创作,在孩子创作时往往会问:「你要画什么?」「不如画一个 XXX 吧?」。提出这些这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一位生活经验尚浅的孩子,是无法像成人一样,可以迅速地将手中的画笔与现实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骤然间听到这些问题的孩子,往往只会困惑的看着父母,不知如何答复。
正如文章开篇所言,美术启蒙更注重孩子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即他的手眼协调能力如何?他的创作(表达)过程是否流畅?他的作品传达出怎样的心情等等。孩子在创作时即使不小心将画面画坏,父母也不必让他重画,更不应该为此大动干戈地要求孩子多做训练。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对于孩子艺术领域的学习有这样一段描述:
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想要理解这句话,不妨先听我讲一段自己的经历。
那是在某个周末的傍晚,女儿看到书架上摆放的颜料后突然兴致勃勃地对我说:「爸爸,我想画画。」 我当然是同意的,于是和她一起将画画用的材料搬到了她的活动桌上。我问她:「你想用什么颜色的颜料画画呢?」 女儿回答:「红色,我最喜欢红色了!」
于是我将红色颜料拿出,一边挤一边问她:「你想画什么?」 女儿被我问愣了,转过头看向我,并未做出回答。而我此时并未注意到女儿困惑的表情,而是自顾自地说到:「我们画一个灭火器吧?」
「我不会画啊?」
「没关系,爸爸会帮助你的。」
她犹豫了一下回答:「好吧。」于是我开始一步步的指导女儿沾颜料、下笔、造型等,并最终完成了这幅「灭火器」的画(下图)。
灭火器 | 水性颜料、水粉纸
看起来画得还不错对吧?就在我也抱着同样的想法并在为自己的指导洋洋得意时,女儿却突然将画笔放下:「爸爸,我不想画了。」我愣了一下:「我们再画一会儿吧?你看你画的灭火器多漂亮啊!」女儿依旧回答:「我不想画了,我想玩点别的!」
我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与不解,不明白女儿为何突然对自己的作品失去了兴趣。直到后来,在复盘这一经过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我用自己的想法去干预了孩子自身的需求。对于女儿而言,她想要画画,可能只是想要体验并享受她的新玩具「颜料」,所以才会在我问她想要画什么时感到不解与困惑。
而当我提出画一个灭火器时,为了回应我的要求,她被迫放弃了最初的想法,在我的「帮助与指导」下开始了机械式沾颜料、落笔、画线。这一过程中,她只是在听从我的摆布,并没有从中体会到任何乐趣。所以即使最后完成了一幅在我看来还不错的作品,但是对她而言,她完全无法理解自己的作品「优秀」在哪里,只感受到了创作过程中的无聊与无趣,自然也就失去了继续创作的意愿。
如何参与孩子的美术创作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参与和引导孩子的美术创作呢?在《指南》中同样也就该问题做出了指导:
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这段话,同样可以结合我的经历来理解。
有一天,女儿在吃水果的时候突然时问我:「爸爸,苹果是从哪里来的呢?」我回答:「苹果是从苹果树上长出来的。」
「那苹果树是哪里来的?」
「苹果树啊,苹果树最开始是一颗种子,将这颗种子埋在土里,浇上水,苹果树慢慢就会长出来了。」
「苹果树为什么会长出来呢?」
「这样吧,爸爸去拿笔和纸,我们在纸上画一下苹果树是怎么长出来的好吗?」
她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将拿来的纸铺好,将笔摆在桌子上,开始引导她:「你现在虽然还没有看过苹果树,但是我们见过许多和它类似的植物,例如我们在公园里就见过许多其它种类的树,你还记不记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
女儿拿起笔认真地回忆了一下,回答:「是高高的、直直的!」
我继续引导:「没错,它是又高又直的。那你还记不记得,它是长在哪里的呢?」
「它是长在地上的!」
「是的,你说得很棒!现在,我们将它的样子画出来好吗?」
于是女儿开始动笔,她先是用灰色的笔画了一条竖线(树干),然后在竖线的下方用绿色的笔涂抹出了草地(土地)。我接着引导:「你画了一棵树和草地,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苹果是长在这颗树上的,你认为它会在树的什么位置上呢?」
「在树枝上!」女儿一边说一边拿起红色的画笔,一边在树干的周围画圆圈(苹果)一边念叨:「这是一个苹果、这是一个苹果 ...... 」 接着用横线将它们「串」起,并说:「然后它们长在树枝上!」
最后,她还自主地在纸上画了蓝色的天空,然后放下画笔,结束了绘画(下图)。
苹果树 | 蜡笔、水粉纸
这一经历,正是对《指南》中所描述的内容的生动体现:女儿对苹果的好奇心源自生活中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回忆相似植物的特征来构思苹果树的过程,则运用了她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后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发现 —— 思考 —— 创造 —— 表达」的思维过程。
毫无疑问,类似的过程越多,女儿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就会越深刻 —— 对苹果如此,对花草树木、对她身边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如此。而这些对自身和环境的想法与感受,将帮助她更好地平衡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感,最终演变成一个完善的性格。
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意识到,孩子进行美术创作并不是为了画得「像」或「好」,更不是为了画出家长眼中的「优秀作品」。对孩子进行美术启蒙教育,也不是为了使他成为艺术家,而是在通过「美术」这一媒介锻炼他的大脑控制力、观察与表达等能力的同时,使他可以享受自由创作带来的快乐,并最终成长为一个能够发现和探索周围世界的、快乐且无所畏惧的个体。
One more thing
受篇幅所限,还有许多我想聊的话题尚未展开。于是,我想策划一个关于「幼儿美术启蒙」的系列内容。之所以要设计这个栏目,除了前文提到的契机,我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育儿经验,辅以相关专业书籍的内容,为同样有着这一困惑的父母们提供一些参考,少走一些弯路。
虽然文章中提到的孩子,主要是指 2 - 6 岁的幼儿。但我在策划时也会在文章中加入一些与「美术教育」相关的普适性内容,希望也能为有着「艺术源于生活 」「我想画画但不知道画什么」「如何培养创造力」等问题感兴趣的艺术爱好者带来一些启发。
在这系列文章中,我还将会涉及:
孩子的绘画能力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
如何准备合适的绘画材料和创作环境?
画什么?怎么画?
AI 技术与现代电子设备在幼儿美术启蒙中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以及如何欣赏和评价孩子的美术作品?
我对这些内容的规划请参考文末的思维导图。如果大家也对这个栏目感兴趣的话,希望能在评论区让我看到你们的身影,说说你的想法或关心的问题,我会在未来的文章中逐一回应,也希望这个栏目有机会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