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战术太残忍:粮食卡着不给,让加沙人活着但生不如死
发布时间:2025-08-07 13:05 浏览量:1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记录加沙地带饥荒的文字和图片令人触目惊心。然而,围绕“饥荒是否存在”以及“谁应为此负责”的争论,却常常充满偏见与误导。最近,一张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照片引发了轩然大波,照片中一名营养不良的儿童被指出患有其他既往疾病,企图以此来模糊饥荒的严重性。
尽管文字与图像可能存在误导,但数据通常不会说谎。诺贝尔奖得得主、印度裔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多年前就曾指出,饥荒本质上是政治与经济事件。 他提出,分析饥荒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考察粮食的数量与价格。基于这一理论,学者们对历史上的饥荒进行了数十年的深入研究,得出一个重要观察结论:粮食价格的急剧飙升,通常是饥荒存在的铁证。
加沙正在上演的粮食价格上涨,其幅度之大,前所未有。经济史学家亚奈·斯皮策在以色列《国土报》(Haaretz)中撰文指出,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大饥荒期间,主食价格上涨了3至5倍;1943年孟加拉大饥荒期间,价格上涨了10倍;20世纪90年代朝鲜饥荒中,大米价格上涨了12倍。这些事件中,均有至少100万人死于饥饿。如今,《纽约时报》报道的数据更令人震惊:加沙的面粉价格上涨了30倍,土豆价格更是飙升了50倍。
与19世纪40年代英国政府对爱尔兰和孟加拉的做法如出一辙,以色列被视为这场饥荒的责任方,因为它实际控制着加沙地带及其边境的几乎所有区域。以色列不仅为饥荒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更是通过具体的政策直接导致了它的恶化。
今年3月,以色列实施了“有预谋的政策”以阻止食品入境。直到5月,在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它才通过一个由美国支持的新组织“加沙人道主义基金会”设立了极少数的“站点”,恢复食品供应。然而,这个系统似乎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
在以色列3月决定阻止粮食入境之前,加沙的面粉价格曾一度回落至战前水平(此前在2024年初另一轮边境封锁期间曾达到峰值)。但自3月起,食品价格便以超过5000%的年化通胀率疯涨。
以色列政府为其“饥饿政策”辩解称,哈马斯通过限制食品供应来控制人口,并将任何食品短缺归咎于哈马斯。然而,这一逻辑在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如果以色列真的想剥夺敌方将食品作为武器的能力,最有效、最显而易见的方法恰恰相反:大幅增加食品供应,降低其价格,使其失去作为“武器”的价值。 限制供应并抬高其价值,首先是一种道德上令人发指的罪行,其次,这对于以色列宣称的既定目标而言,完全适得其反。
事实上,向加沙大量倾泻食品,其削弱哈马斯影响力的效果,会远胜于以色列政府所选择的“饥饿政策”。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OCHA)负责人已将以色列暂停人道主义援助以向哈马斯施压的决定,斥为“残酷的集体惩罚”,这一行为公然违反了国际人道主义法。
爱尔兰饥荒经济史学家科马克·奥格拉达曾引用一句克什米尔谚语:“饥荒会过去,但污点永存。” 眼下发生在加沙的饥荒,不仅将给加沙人民带来长期的痛苦,更会在以色列的历史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道德污点,其影响将波及未来几代人。奥格拉达指出了饥荒后果持久存在的两种主要方式。
最直观的,是对饥荒永不磨灭的记忆。爱尔兰人和印度人至今仍未忘记那场影响了他们的饥荒,至今仍对当年英国政府的行为怀有深深的怨恨。这些饥荒的记忆,持续影响着爱尔兰、印度与英国之间的关系,正如20世纪30年代初乌克兰大饥荒的阴影,至今仍是乌克兰-俄罗斯战争的深层背景。
同样显著的是饥荒对受灾人群及其后代的代际影响。研究人员在爱尔兰和荷兰的饥荒中也发现了类似证据,这强有力地支持了所谓的“胎儿起源”假说:胎儿在妊娠期的营养状况,对其成年后的健康有着显著而深远的影响。 更令人担忧的是,近期研究表明,这些有害影响甚至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渠道,传递给他们的后代。
如今,加沙民众和仍被哈马斯扣押的以色列人质,正面临着日复一日的食品短缺,这意味着他们及其后代将承受更为严重、持续的影响。未能阻止这场饥荒,将作为国际社会的集体道德污点铭刻于历史,但主要责任毫无疑问在于以色列。目前唯一有效的措施,是立即向加沙地带大量且无条件地运送食品援助。
作者:亚当·图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