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书信与人生》②|她与徐志摩,究竟是哪种感情?
发布时间:2025-08-07 22:20 浏览量:1
昨天,我们读到的是两次欧洲之旅对林徽因产生的深远影响。
16岁那年,她跟随父亲走遍欧洲,第一次产生学习建筑的梦想。和梁思成结婚后,蜜月旅行是她的第二次欧洲之行,更加坚定了她研究建筑学的决心。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那段往事,她是如何翻篇的呢?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共读吧。
林徽因的一生中,有三段刻骨铭心的情感,最具争议的情感经历,是她和徐志摩之间的故事。
落在世人眼中,这是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流言。故事里的她,当感性与理性发生冲突时,对人对己保留了一份清醒和澄明。
在对的时间,对的空间里,徐志摩突然闯入了林徽因的生活。
有一次,她给好友沈从文写信,说起16岁那年,跟随父亲在欧洲旅行时的心境——
英国的雨季,父亲外出开会,她独自待在寓所,白天一个人在书房看雨,晚上一个人在饭厅吃饭。吃着饭,咬着手指,就哭了起来,因为实在太闷了!
那时,她想有一个男朋友,有一个浪漫聪明的人同自己玩。对于这份少女情愫,林徽因在信中剖白心迹:
“理想的我老希望着生活有点浪漫的发生,或是有个人叩下门走进来坐在我对面同我谈话,或是同我同坐在楼上炉边给我讲故事,最要紧的还是有个人要来爱我。我做着所有女孩做的梦。”
浪漫的,博学多识的,富有才情的徐志摩,恰在此时出现了。
徐志摩那时候从哥伦比亚大学转到英国,登门拜访林长民,两人一见面就相互引为知己,相谈甚欢。
1920年,林徽因在英国。
提及带在身边的长女,林长民以骄傲的口吻告诉这位新朋友:“做一个有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徐志摩很快发现,这位好友的“天才的女儿”,不仅长得清丽秀美,读过很多书,还能侃侃而谈,说出独到的见解。
从那之后,徐志摩成为林家的常客,即便林长民有事外出,他也会登门拜访。窗外是伦敦阴冷潮湿的冬天,雨雾绵绵不绝。
窗内,他伴着林徽因,坐在温暖的壁炉前,从天气聊到诗歌,从政治观聊到人生观,从他出国的初衷聊到志向的改变……
面对喜欢的人,总也聊不完,而且随便什么,总能聊得兴致盎然。
冬去春来,徐志摩意识到自己已经爱上林徽因。
当两人结伴游览康桥,泛舟剑河,他深深地陶醉其中,觉得自己一生只有那一春,让他第一次辨认出草的青、花的香、星月的光明、流水的殷勤。
品尝到爱情愉悦的同时,徐志摩同样感受到了爱恋带来的痛苦。因为,他不能克制自己的心动,也无法忘却自己有妇之夫的身份。
作为徐志摩的朋友,胡适这样评价他: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
徐志摩和林徽因一起畅游康桥时,他的妻子张幼仪,已经带着儿子来到了英国。
虽然自己已有家室,虽然妻子贤惠能干、儿子尚小,但他义无反顾地提出离婚,以消除内心痛苦,然后自由地追求爱与美的化身——林徽因。
如果说,情窦初开的林徽因没有丝毫的动情,那一定是假的。她同样被徐志摩吸引,因为他的学识与才情,因为他的活泼和热情,因为他孩子似的天真,也因为他认真的诗情。
只不过,一时的意乱情迷,未必是明确无误的爱恋。
林徽因和徐志摩
对于这份后来引起各种臆想的情感,林徽因的挚友费慰梅有不同看法。
费慰梅认为,16岁的林徽因,没有任何情感经验,她对徐志摩更多是倾慕和感激,因为他打开了她的眼界,激发了她对诗歌和戏剧的向往。
多年以后,提及林徽因与徐志摩之间的故事,费慰梅这样说道:
“在我看来,在他的挚爱中他可能承担了教师和指导者的角色,把她导入英国诗歌和戏剧的世界,以及那些把他自己也同时迷住的新的美、新的理想、新的感受。”
而在当时,林徽因以超越年龄的理性看清了对方的追求,也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1924年,泰戈尔访华,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参观。
首先,徐志摩已有家室,她怎么可以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不顾另一个女人的痛苦?
那种旧式家庭中的女人,被丈夫冷落导致的痛苦,她在自己母亲身上看到太多,印象太深了。违逆道德和良心的行为,绝对不能去做。
更何况,冷静下来后,林徽因清楚地意识到,这个喜欢将人生赋予浪漫色彩的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动下,爱上的并非她本人,而是他用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对象。
对方不能完全看见她,她却能够看清自己。她知道,真实的自己和徐志摩爱上的对象,并非同一个人。
林长民出国考察到期,林徽因随父亲回国。
在这之后不久,徐志摩不顾亲友反对,毅然决然地跟张幼仪离了婚,决定于茫茫人海中寻觅他唯一的灵魂伴侣。
徐志摩的热烈,未能虏获林徽因的芳心,也未能引起她同等的回应。她没有因为这个追求者而脱离家里已经为她择定的道路。
回国之后,林徽因在家人的安排下,和梁启超的长公子梁思成相识相爱。
恋爱可以让一个人写出十首诗,失恋却可以让一个人写出一百首诗。未能在恋爱中获得回应的徐志摩,通过写诗排遣心中的思念和痛苦。
很多年后,林徽因写信给胡适,提及自己与徐志摩的过往时,她这样说道:
“我觉得这桩事人事方面看来真不幸,精神方面看来这桩事或为造成志摩为诗人的原因,而也给我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炼修养的帮助,
志摩in a way 不悔他有这一段苦痛历史,我觉得我的一生至少没有太堕入凡俗的满足,也不算一桩坏事。”
而在当时,徐志摩也很快回到中国,信奉新文艺的他,和胡适等人在北京租院子,成立新月社,创办《新月》杂志。
虽然,林徽因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但两人依然以朋友关系保持来往。在徐志摩的影响下,林徽因开始写诗,有时也会参加新月社的文化活动。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徐志摩负责接待和翻译,林徽因也始终陪同在泰戈尔左右。报刊对此文化盛事进行报道时,将这三人的同行比作“苍松竹梅一幅三友图。”
不是同一路的人,终究走向各自的方向。伦敦的初始、康桥的漫步,北京后来的种种,都只是偶然的交汇。那些偶然交汇时互放的光亮,却惹出流言纷纷,甚至当事人的误解。
1927年春天,林徽因和梁思成赴美留学,她在写给胡适的信中说道:
“一切的事情我从前不明白,现在已经清楚了许多。就还有要说要问的,也就让他们去,不说不问了。‘让过去的算过去的’这是志摩的一句现成话……
请你告诉志摩,我这三年来寂寞受够了,失望也遇多了,现在倒能在寂寞和失望中得着自慰和满足。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的不了解。
但是路远隔膜误会是所不免的,他也该原谅我。我昨天把他的旧信一一翻阅了。旧的志摩我现在真正透澈的明白了,但是过去,现在不必重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在林徽因心中,徐志摩警醒了她,他变成一种激励,存在于她的生命中。恨也好,怒也好,幸运也好,遗憾也好,难过也好,苦痛也好,她都不后悔,也不惭愧。
理解了也好,曾经误解也罢,让过去的成为过去,与其重新提起,不如让往事随风,成为纪念。
因为,生活是向前走,不是再回首。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的是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故事。
她以超越年龄的理性,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以朋友关系保持来往。在林徽因心中,徐志摩警醒了她,他变成一种激励,永远存在于她的生命中。
徐志摩去世后,林徽因与凌叔华之间的争夺八宝箱风波是何原委?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共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