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七大与毛泽东思想的社会化(李芬香)

发布时间:2025-08-08 05:09  浏览量:3

思想的社会化,是指政党、社会组织或学派,思想家个人通过各种传途径将思想广布社会,使思想为社会所认知、认同和接受,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过程。[1] 据此,毛泽东思想的社会化可定义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通过各种途径使毛泽东思想广布社会,使它为社会认知、认同和接受,从而对党的建设及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产生影响的过程。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毛泽东思想的社会化提供了历史契机,使毛泽东思想逐渐发展并最终内化为广大群众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武器,指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一、党的七大召开的历史背景是毛泽东思想社会化的客观原因

1942年至1945年延安整风时期,全体党员通过学习和讨论党的历史,通过清算党内长期存在的“左”与“右”的倾向性错误,使全体党员对过去的错误思想路线、指导方针有了深刻认识,同时进一步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整风运动结束时,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更普遍更深入地掌握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结果,必将给党和中国革命带来伟大的进步和不可战胜的力量。”[2]2479也就是说,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思想必须社会化,必须为广大的干部、党员、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1943年至1945年,是“整个世界反对法西斯侵略者的神圣的正义的战争,已经取得了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中国人民配合同盟国打败日本侵略者的时机已经迫近”[3]P1019的关键时期。1943年,蒋介石抛出了《中国之命运》一书,公开鼓吹在中国只能有“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1945年5月召开的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除进一步制定了独裁和内战的方针外,还用取消军队和学校的党部,依法选举,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等自由及实行“耕者有其田”等虚伪政策来蒙蔽广大中国人民,而其实质企图在于将中国引入一个蒋介石独裁的黑暗社会。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揭穿蒋介石的反民主面目?如何将广大的人民群众统一和团结在正确理论的旗帜下?将毛泽东思想社会化,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解我党我军的革命和建国思想就成为历史的必然。毛泽东在党的七大的开幕词上说:“中国之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有人已经写了书的。我们这个大会是代表另一种中国之命运,我们也要写一本书出来。”[3]P1025从而使全国广大群众觉悟,心甘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

二、党的七大使毛泽东思想社会化具备了基本条件

并不是任何思想理论都能社会化,作为社会化的科学理论,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党的七大前后,毛泽东思想已经具备了社会化的条件。

1、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作为社会化的思想,首先必须是正确、具有说服力的,否则无法赢得社会的认同、人民的认可。中共自1921年成立以来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的各种思想路线,在不同时期指导着中国革命。然而,正如历史所证明的那样,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使党和革命遭到了损失,以王明为首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几乎将我党推向了灭亡的境地。与此相反,毛泽东思想则总在种种危机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正如刘少奇在大会所总结的那样,毛泽东思想“在无数次的千百万人民的剧烈斗争中反复考验过来了。证明它是客观的真理,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和政策”。[4]P334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毛泽东思想的社会化提供了前提。

2、七大标志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遵义会议以来,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逐步被全党接受,并实际指导全党的各项工作。但长期以来,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来指称毛泽东同志的这些理论。此外,关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科学体系在七大前也并不统一。如王稼祥就对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做过多种界定,认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结果”。陈毅在为纪念建党21周年发表的《伟大的二十一年》中,将毛泽东思想体系概括为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革命动力、前途及革命战略和策略问题;关于革命战争问题;关于苏维埃政权问题;关于建党问题;关于思想方法问题五个方面。1942年7月1日,邓拓在为《晋察冀日报》攥写的《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社论中,将毛泽东主义的体系概括为:包括思想方法、政治科学、军事科学等内容。各种称呼和说法在理论界呈现混乱状态,难以使毛泽东思想社会化。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正式统一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并在刘少奇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将毛泽东思想定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4]P333,指出它包括“现代世界情况及中国国情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义的理论与政策,关于革命战争的理论和政策,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政策,关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理论与政策,关于建设党的理论与策略,关于文化的理论与策略”[4]P335 等九个方面的内容。从此,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以科学、完整和实践的特点在广大群众中传播开来。

3、毛泽东思想以通俗的形式契合了社会和大众的需要。毛泽东思想得以社会化,还在于其契合了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的需要,契合了生存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的需要。毛泽东思想的主题就在于“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3]P1026,这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同时,思想要能够社会化还要避免理论的晦涩难懂,必须与大众的接受能力相吻合。毛泽东思想是这方面的典范,其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深入浅出。如在《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用“坐山观虎斗”揭露国民党政府保存军事实力,而把作战的重担放在解放区战场上,让日寇大举进攻解放区的险恶用心,让群众认清其消极抗战的目的;在大会的闭幕词上,毛泽东用“愚公移山”的古代寓言说明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最终将被挖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呼声,让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着中国革命的胜利前仆后继。

4、毛泽东的人格魅力是毛泽东思想社会化的优势。“思想社会化与思想创立者的人格魅力紧密相连,具有人格魅力的思想家所创立的思想才有可能真正社会化。”[1]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其胸怀远大、无私无畏、清正廉洁、心系民众的人格特点,一直以来就获得党内外人士、广大普通百姓的好评。同时,毛泽东在个人素质上具备了其他人所不具备的人格魅力和人格力量,他通晓中国的历史文化,深刻了解中国社会现实,能够将源于异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并将之转化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族的逻辑方式和语言形式。毛泽东以奋斗为乐, 以奉献为荣,心里始终装的是国家兴亡、人民利益。在这样的情势下,一旦毛泽东思想遇着适合的途径,其社会化的过程必将势如破竹。

三、党的七大为毛泽东思想社会化提供了历史契机

思想理论得以社会化还必须经过一定的途径,包括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宣传思想,借助政治权威或政权力量推广思想、利用教育传播思想等。党的七大为毛泽东思想的社会化提供了历史契机。

1、七大代表具有广布性,使毛泽东思想得以在最大社会范围内传播。孕育了14年之久的党的七大(193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就提出要召开七大),是在党的力量获得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召开的。此时,中共有党员120万,领导近100万的军队及解放区近1亿的人口。[5]P341出席七大的代表共有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5]P314从地区上看,这些代表来自陕甘宁、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及两湖两广、闽粤边、江西、四川等地,覆盖了中国领土的绝大部分;还有来自日本共产党的代表冈野进、朝鲜独立同盟的代表朴一禹及驻延安苏联情报组负责人兼塔斯社记者孙平等。与在莫斯科召开的六大相比,七大的代表显然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在悬挂着毛泽东、朱德巨幅画像及写有“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杨家岭大礼堂,代表们举行了为期50天的盛会,聆听了毛泽东关于中国未来光明道路的报告,得知了毛泽东思想被写入党章的喜讯。大会闭幕后,代表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回到全国各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七大精神。在这样的情势下,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一系列问题的思想就被带到全国各地,让广大群众了解、认知。

2、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用政治权威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社会化。党章是一个政党的法规和最高行动纲领,规定了党的组织活动原则等。党的指导思想则是对党所领导的伟大实践的最高理论概括,又是党带领人民进一步实践的行动指南。七大修改的党章通篇贯穿着毛泽东思想。其总纲部分是为概括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而制定的。此外,党章还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6]P115至此,经过修改后的通篇蕴涵毛泽东思想内容的党章,在我党权威的支持下成为全国120万党员的行动指南,同时影响着广大群众。毛泽东思想借着这一载体,为社会认知、认同和接受,逐步成为社会化的思想。

3、七大是一堂生动的毛泽东思想教育课,是毛泽东思想社会化的重要宣传阵地。整整50天的七大会议也贯穿着毛泽东思想。刘少奇《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内涵和形成历史,肯定了党在毛泽东思想领导下取得的光辉成就,指出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重要意义。为此,他号召“在党内发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运动”,要求全党系统学习、研究、宣传毛泽东思想。[4]P337朱德《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全党把握好毛泽东军事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论统一战线》的重要发言,则让人们学习了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明白了只有运用毛泽东同志的“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的方针,才能做好统战工作。毛泽东所做的政治报告及其相关发言,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形势下解决中国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本身就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七大作为毛泽东思想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其实质是通过教育的手段,让群众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4、媒体对七大的宣传报道,成为毛泽东思想社会化的重要力量。党的七大召开期间,《解放日报》等媒体报道了会议的进程和内容,并发表了一系列社论和评论文章。1945年5月5日,《解放日报》发表《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读毛泽东同志的〈论联合政府〉》的社论,概述了毛泽东关于建立联合政府的思想,并指出“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给全国人民以胜利的指南,我们要细心研读这个报告,遵循他所指出的方向,胜利前进。”[7]5月14日,《解放日报》又发表了《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的社论,其中指出:“经过了二十四年三次革命战争的考验,我们党创造了这个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找到它的代表人物毛泽东同志”[8]。媒体对这些思想的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了毛泽东思想的社会影响,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社会化的重要力量。

党的七大作为毛泽东思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契机,使毛泽东思想更广泛地深入社会,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动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人民群众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因此必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化。七大推动毛泽东思想社会化的历史进程,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金龙:论思想的社会化[J].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廖盖隆等编:毛泽东百科全书(第5卷)[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韩泰华: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十五大(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6]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读毛泽东同志的《论联合政府》[N].解放日报,1945-5-5.

[8]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N].解放日报,194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