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发布时间:2025-08-08 06:04 浏览量:2
李海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具有更深层次上的价值意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落脚点。新时代需要着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切实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全面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之基
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但是,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使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相对满足的同时,物质世界的显著改善并没有完全带来精神世界的同等富饶,反而在一些方面出现了精神世界的荒漠,“佛系”“躺平”“摆烂”等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社会转型期部分人群精神世界的迷茫。新时代唯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才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信仰之基,激扬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志气。
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一个人倘若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无法挺起精神脊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引导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作为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实践应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思想基础,共同抵御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要以促进教育公平化为根本保障。促进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发展,推动精神生产的创造与传承,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只有提高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水平,才能有效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有充实富足的精神世界。新时代要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为人民群众获得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提供充分保障,使人人享有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和平台,让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始终处于充盈丰沛的状态,拥有充实富足的精神世界。要以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共筑网上精神家园为平台依托。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引导网络主流媒体发挥积极引领作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同时,优化网络技术,多措并举打破“信息茧房”“回音壁效应”等壁垒,积极拓宽接收信息的渠道,提供更为广泛的选择和发展的可能,让人民群众接触到更为全面丰富的信息,使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更加多元、立体、充沛。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激活中华民族相承的精神记忆密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鼓舞激励中华儿女砥砺前行的主旋律,更是牢牢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团结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唯有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激活中华民族血脉相承的精神记忆密码,涵养全体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骨气。
要坚定文化自信。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离不开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力量之源。对于中华民族来说,离开了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滋养,精神力量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全体人民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要深入学习“四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四史”是人民的精神力量之脉,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创业史、探索史、革新史和奋斗史。应以学习“四史”为契机,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伟大历史实践,真切感悟中国共产党百余年铸就的辉煌成就。通过学习“四史”,人民群众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从中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更加坚定奋斗步伐,携手共建精神家园,同心共圆复兴之梦。要赓续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人民的精神力量之魂。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一系列彪炳史册的历史功绩,形成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是一代代共产党员前赴后继舍生忘死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全体人民要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先辈们留下的丰厚精神给养浇灌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理想之花。
富裕人民精神生活,筑牢中华民族恢宏的精神伟力大厦
当今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拥有了一定的自由时间,而有效引导人们利用好这些宝贵时间,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尤为重要。新时代唯有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富裕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才能筑牢中华民族恢宏的精神伟力大厦,夯实全体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
在精神生活的内容供给上,要努力让人人都能成为美好精神生活的创造者,使富裕的精神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栖居地”。在自媒体时代,不仅要鼓励文艺工作者去创作好的文艺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更要有效引导、激发大众的创作热情,增强人民群众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分享美的能力,利用自媒体平台讴歌新时代、赞美新生活,使人人都能成为传达美好事物的文艺工作者,人人都能成为美好精神生活的创造者。在精神生活的内容分配上,要努力让人人都能成为美好精神生活的受益者,使富裕的精神生活成为人民群众的“心灵加油站”。在我国,精神生活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精神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全体人民的共同发展需要。因此,要做到人人共享充足的精神文化产品。在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上,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求,让全体人民共享精神文化资源,共享新时代精神文明硕果。在精神生活的内容转化上,要努力让人人都能成为美好精神生活的践行者,使富裕的精神生活成为梦想实现的“助燃剂”。富裕的精神生活让人民群众产生积极向上的精气神以及改变未来的信心和勇气,从而转化为现实生活中卓有成效的实际行动,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共同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
〔作者系皖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皖南医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4kcszkc04);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立项项目“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新时代劳动教育研究”(WYRCQD2024028)的阶段性成果〕
- 上一篇:党的七大与毛泽东思想的社会化(李芬香)
- 下一篇:为什么你越优秀,反而越难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