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我两忘的出处
发布时间:2025-08-08 08:36 浏览量:2
佛教,亚伯兰宗教,在追寻人间至理上,都有物我两忘的精神。或者说,心中都有至理是超越这个世界的概念。物我两忘不是自我消弭,而是超脱。
--题记
“物我两忘”是中国哲学与美学的重要范畴,强调主体在精神境界中消融物我界限、超越主客对立的状态。其思想起源可追溯至先秦道家,后经历代思想家和艺术家的阐释与实践,逐渐形成系统理论。以下是其出处与发展脉络的梳理:
“坐忘”与“吾丧我”《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状态,即忘却肉身与自我意识,与万物合一。
《庄子·大宗师》:颜回提出“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通过摒弃感官与认知,实现物我界限的消解。
“庄周梦蝶”寓言:以“不知周之梦为胡蝶”的物化体验,隐喻物我互融的哲学本质。
“心斋”与“撄宁”“心斋”(《人间世》):虚静内心以屏蔽外扰,为“坐忘”奠基。
“撄宁”(《大宗师》):超越生死、毁成的纷扰后回归心灵宁静,是“物我两忘”的前提。
南朝沈约的首次词化《郊居赋》(南朝):“惟至人之非已,固物我而兼忘”首次将“物我兼忘”作为固定表述,直接承袭庄子思想。
唐代张彦远的理论确立《历代名画记》:明确提出“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将“物我两忘”定义为艺术审美的至高心理状态,标志其正式成为美学范畴。
文学创作中的表达陆游《曳杖》:“悠然有佳处,物我两相忘”,以诗意呈现日常闲适中的超然境界。
侯善渊《满庭芳》(元代):“自然契道,物我两俱忘”,融入道教修炼思想,强调与道合一的忘我状态1。
哲学与伦理的拓展程颢(宋代理学):“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以道德实践消融物我隔阂5。
王阳明(明代心学):“心外无物”的岩中花树公案,主张良知发用下物我自然合一。
洪应明《菜根谭》:“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以禅喻心,强调空明心境的重要性。
从庄周梦蝶的哲思,到陆游杖下的悠然,再到水墨中的凝神,“物我两忘”贯穿中华精神史,成为连通哲学、美学与生命实践的核心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