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600余岁的城墙“打补丁”:东大学子用科技给文化遗产 “整活”!

发布时间:2025-08-08 20:35  浏览量:2

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

南京明城墙见证了

千年古都的风雨历程

是世界现存最长、规模最大、

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遗存

2025年4月开始,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砼心至‘缮’·垣脉东南”社会实践团队,围绕南京明城墙展开系列实践、科普、美育劳育活动,探索新时代高校专业育人与文化传承相融合的有效路径。

用技术赋予遗产“新生”

“砼心至‘缮’·垣脉东南”社会实践团队依托专业背景,聚焦数字建模与3D打印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路径,探索科技赋能传统建筑的新形式。团队成员利用无人机对中华门瓮城区域进行实地航测扫描,基于点云数据完成三维建模,制作出精细的中华门3D打印模型,实现了“从遗产场景到数字载体”的技术跃迁。

同时,团队在校内开展3D打印明城墙模型手绘美育活动,将科技实践融入文化创作,在传承中激发创造力,在技术中坚定文化自信。在艺术金陵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的义卖活动中,学生将绘制的明城墙3D模型面向公众义卖,所得款项全数捐赠公益项目。实践团队用创新行动诠释青年担当,在一次次跨学科融合与实践探索中,彰显了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以文化实践回应时代的责任担当。

让历史“鲜活”起来

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工程实践,更是全民参与的时代课题。团队多次走进中小学、街道社区和文化场馆,以生动有趣的宣讲和沉浸式互动体验,让历史在眼前鲜活起来,让文化在心中生根发芽。

在江西共青城市西湖小学,团队成员们通过互动课程普及明城墙的结构智慧与历史文化,启发青少年对传统建筑与历史传承的热爱;在东南社区开展的“明城墙讲堂”中,志愿者们用科技展示、知识问答与现场绘画,引导社区的青少年以科学眼光认识文化、以现代手段传承遗产;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开展的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则让青年学生走进文化一线,从讲解服务中感受历史温度,在言传身教中积蓄文化传的力量。

用科技和青春守护文化遗产

传承有根,守护有道。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既需匠心守望,也仰赖科技赋能与学术引领。在“恭听•匠人心语”专访中,团队走近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穆保岗教授,聆听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的跨学科实践与科研探索。穆教授倡导以科技保护文化遗产,将现代监测手段与工程技术引入传统文物修缮,引导青年在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与历史责任感。

为深化校际交流、拓展专业视野,团队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开展党建共建,组织文工跨界交流活动。两校学子围绕明城墙展开多视角对话,在互动中碰撞思想、加深认知,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从学科对接迈向青年共创。同时,在第二届东南大学校友返校节期间,团队也以图文展览、3D模型和趣味竞答吸引大批校友驻足,展现新时代青年“学以致用、以知报国”的青春力量。

文化根脉绵延,青年接力不止。“砼心至‘缮’・垣脉东南” 实践团以多样形式回应时代召唤。东南大学将持续以文化传承为桥、专业实践为支点,引导青年守护文明底蕴,担当时代使命。

新媒体工作室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来源 | 交汇点新闻

责编|邓忞晨

校对|林书琪

守护文化瑰宝 传承历史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