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揪出30万吨“假阿根廷大豆”:供应链溯源怎么防?

发布时间:2025-08-08 20:06  浏览量:1

7月24日,据外媒报道中国海关依法退运30万吨原产美国却套壳产地阿根廷的大豆。

这批标称来自阿根廷的30万吨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达35.3%,比南美大豆平均值高出1.3个百分点。进一步的光谱分析和区块链溯源发现,货轮曾在密西西比河停留72小时,最终确认这些大豆实为美国中西部产品,企图通过“换马甲”规避中国对美征收的高额关税。

(图源:新华社)

根据最新关税规则,自2025年4月10日起,中国对原产于美国的大豆加征10%关税,之后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最终累计征收关税达94%;而阿根廷大豆凭借自贸协定仅需缴纳3%关税。

巨大的价差催生了灰色产业链:美国大豆运至阿根廷港口更换包装、伪造产地证明,再以"零关税"身份进入中国市场。

而这场 "大豆身份造假案" 背后,是中美关税博弈的最新角力 —— 今年7月美国在要求印尼、越南等国对中转商品加征关税以遏制中国规避行为的同时,自身却通过阿根廷中转对华出口,上演了一出 "关税乱拳下的贼喊捉贼"。掌链《友岸供应链》栏目带来报道。

这场大豆风波有着深刻的贸易背景。

(网络截图)

1.进口数据揭示的市场变迁

2025年7月,据美国美国农业部出口销售报告显示,迄今为止中国尚未预订第四季度的美国大豆船货,令美国大豆供应商承压。

美国爱荷华州农民、Commstock Investments 总裁马修·克鲁斯认为,大豆市场陷入了明确的熊市通道,随着农民焦急地等待与中国持续的贸易争端得到解决,期货价格稳步下跌。克鲁斯称“有几年,中国从我们这里购买了13亿吨大豆——而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也根本无法弥补这一损失。”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打至2025年7月31日,曾经占中国进口市场近32%份额的美国大豆,如今比例已缩水至9%;而对应的中国从阿根廷进口的大豆份额从2018年的18%增长至2025年的37%。

贸易战七年,美国大豆农民损失惨重。美国大豆种植者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2024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额累计减少超120亿美元,中西部农场破产率上升17%。

艾奥瓦州大豆协会市场部主任格兰特・金伯利坦言:"中国市场占美国大豆出口的半壁江山,农民们正面临破产危机。"

贸易商为求生计冒险转口,将大豆卖给阿根廷中间商,更换标签后冒充南美产品。

2. 供应链溯源的 "技术杀招"

但中国海关的技术防线让灰色操作无处遁形。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海关共截获伪装大豆63万吨,退运率较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同位素溯源技术能精准识别大豆生长地的土壤特征,区块链系统则记录从种植地GPS坐标到运输航线的12项数据。

阿根廷为此付出代价。30万吨大豆退运事件后,阿根廷当月对华大豆出口量直接下跌15%,国家信誉遭受重创。

3. 供应商多元化的战略布局

面对供应链风险,中国正加速构建 "非美洲供应网":俄罗斯已制定目标,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每年对华出口370万吨大豆,为两国农业合作开辟新路径;非洲三国(埃塞俄比亚、贝宁、坦桑尼亚)2024 年对华出口量突破 30 万吨,较 2017 年增长 20 倍;中粮集团已与俄罗斯签署长期采购协议,同时在南非投资建设大豆加工基地,形成 "种植 - 加工 - 运输" 全链条布局。

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杨勇分析认为:"美国试图通过越南中转规避中国关税,但这种做法反而加速了中国供应链的多元化。2024 年中国从俄罗斯、非洲进口的大豆量同比增长 20%,已形成对美洲供应的有效替代。"

美国大豆的"阿根廷伪装术"并非孤例,而是国际贸易中常见的“洗澡商品”现象。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一边严打中国产品的转口贸易,一边却在玩同样的把戏。

(图源:路透社)

1. 阿根廷的 "中转站" 角色

美国大豆通过阿根廷中转并非首次。2023 年,阿根廷对华大豆出口量突然激增 47%,其中约 30% 被检测为 "洗澡豆"。这种操作模式通常是:美国大豆以 "饲料用途" 低价出口阿根廷,经简单仓储后重新包装为 "阿根廷大豆",利用中阿自贸协定零关税条款进入中国市场。阿根廷大豆出口商协会数据显示,此类中转贸易占其对华出口量的 15%-20%。

2. 越南的 "双重标准"

7月初,越南与美国签署所谓的“零关税协议”,其中藏着一个精心设计的条款:越南对美国商品零关税开放,换取美国对越关税从46%降至20%;但经越南转运的含中国部件商品,一律征收40%惩罚税。

越南对转口商品加征 40% 关税的承诺存在双重标准:一方面,越南严格执行对中国商品的转口审查,要求企业提供完整的原产地证明和加工流程记录;另一方面,对美国农产品的转口则采取 "宽松监管",仅要求最低限度的加工(如分拣、重新包装)即可获得越南原产地证明。这种 "选择性执法" 为美国大豆通过越南中转创造了空间。

3. 东盟供应链的 "弹性空间"

除大豆外,美国玉米、棉花等农产品也存在类似操作。印尼与美国的协议中,印尼承诺采购 45 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其中部分可能通过雅加达 - 广州航线转口。

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研究员西瓦格・达尔马・内加拉指出:"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玩 ' 平衡术 ',既想获得美国市场准入,又不愿失去中国投资,这种双重标准为中转贸易提供了生存土壤。"

这些操作暴露了全球贸易体系的漏洞。但随着技术进步和监管趋严,转口贸易的风险正在急剧升高。

1. 原产地规则的 "灰色地带"

RCEP 的 "区域价值成分" 规则(RVC)要求最终产品在区域内增值达 40% 才能享受关税优惠。尽管 RCEP 设置了严格的原产地累积规则,但背对背原产地证明制度存在操作空间。例如,美国大豆经越南简单分拣后,可获得越南签发的原产地证明,从而规避中国对美关税。

广东某粮油企业负责人透露:"我们曾发现一批申报为 ' 越南大豆 ' 的货物,其蛋白质含量与美国中西部产区高度吻合,但因无法提供直接证据,最终只能放行。"

面对日益复杂的转口贸易,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构建"数字防线"。

2.区块链溯源:让大豆"开口说话"

在中阿大豆贸易中,中国海关的反制措施建立在三道技术防线上:土壤DNA分析,比对美国中西部黑土特征,识别伪造产地;蛋白质光谱检测,美国大豆蛋白含量普遍高于南美品种(35.5% vs 33%-34%);区块链物流链,记录货轮GPS轨迹、港口装卸数据,2025年退运违规货物效率提升70%。

中国正在试点区块链技术构建大豆供应链溯源体系。百世供应链已将区块链应用于医药物流,实现从提货到签收的全流程数据上链。类似技术若应用于大豆贸易,可实时记录种植、仓储、运输等环节信息,形成不可篡改的 "数字身份证"。阿里巴巴国际站正联合巴西、俄罗斯供应商开发 "区块链大豆溯源平台",预计 2026 年覆盖全球 30% 的大豆贸易量。

这场大豆退运事件,本质上是全球供应链权力重构的缩影。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遏制中国,但自身却陷入 "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的困境 ——2024 年美国农业出口额同比下降 9%,而中国通过技术反制和供应多元化,正在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网络。

随着 RCEP 规则深化和区块链技术普及,未来供应链话语权的 "争夺" 将更多围绕技术标准和制度设计展开,而这或许才是这场关税博弈最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