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假院士”到“假参事”,我们为何总被一顶“帽子”PUA?
发布时间:2025-08-08 20:35 浏览量:1
【湘伴导读】
近日,两名被打假的“冒牌大佬”引发广泛讨论。
阮少平、余鹏翔分别顶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等响当当的名号,长期活跃在各类高端论坛、中小学校、公立医院甚至商业活动中。他们模样煞有其事,大谈专业见解,让活动主办方深信不疑,甚至还被个别地方政府领导奉为上宾。
自封“院士”“参事”,不仅是对学术尊严的公然践踏,更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严重冲击。如此手段拙劣、荒诞至极的骗局,究竟为何能屡屡得逞?如何才能杜绝此类闹剧再次上演?
为何“假冒权威”的骗局总能得逞?
在互联网时代,核实身份本非难事。中科院官网院士名单公开透明,教育部亦有教师管理系统可供查询,国务院参事室官网上也有历年的聘任名单。
中科院官网院士名单截图,没有“阮少平”。图源 中科院官网
阮少平、余鹏翔的骗术就像“一触即破的泡沫”。有心人随便动动手指,就能发现官网上“查无此人”。
可现实中,不少单位在邀请所谓“专家”“学者”时,却忽视了最基本的辨真伪工作。
就拿阮少平来说,其活跃于教育界多年,频繁出入中小学,多所学校不仅将其聘为课程导师,还大张旗鼓地进行报道。可自始至终,竟无一人想到去中科院官网核对他的身份。
这种荒诞至极的现象,折射出的是个别单位或活动主办方对权威头衔不假思索的接纳,对核实流程的敷衍塞责。
更离谱的是,有些人甚至将他们的名头当成抬高活动规格的噱头,还有些单位出于招商引资或争取政策支持的考虑,刻意回避身份核查,生怕“得罪了贵人”。这种“不愿查、不敢查”的短视心态,客观上为骗子提供了生存空间。
此外,这些骗子的手段虽然并不高明,但他们深谙传播心理学,一系列操作极具迷惑性。
一般人印象里,骗子会低调行事,生怕暴露,可阮少平、余鹏翔之流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频繁出席各类活动,精心伪造“红头文件”式PPT、逼真的证件复印件和经过PS的“领导合影”,在网络上留下大量“踪迹”。
网络截图。
普通民众甚至一些基层单位,本身就对院士评选机制、参事聘任程序等专业事项知之甚少。即便有人对其身份起疑,但满屏都是他们以“院士”“参事”身份参加活动的自媒体报道,从众心理作祟下,也会不自觉降低警惕,认为“这么多单位都认可,想必不会有假”。长此以往,假的竟然成了“真”的。
表面上看,这些骗局反映出信息时代的“搜索依赖症”和身份核验机制的漏洞,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头衔即通行证”的身份崇拜和功利心态,为骗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在公众认知中,这些头衔代表着国家最高学术权威,天然具有“免检属性”。这种对权威的盲目崇拜,使得部分人在面对“院士”“参事”等头衔时,失去了基本的质疑精神和辨别能力。
比如,在教育领域,部分学校将聘请“院士”视为提升知名度、吸引生源的捷径;在医疗领域,一些医院希望通过“权威指导”提升医疗水平;企业活动中,主办方则用“院士站台”制造噱头。
当学术头衔沦为可交易的符号,当审核机制让位于人情关系,当公众对权威的敬畏异化为盲目崇拜,便会催生出“重名气、轻核实”的潜规则,让骗子得以利用符号的权威性掩盖身份的虚假性。
这一现象并非孤例。
最近发生的“亮证姐”事件就与之类似。一场“特权表演”,就暴露出了这名女性对权力的畸形崇拜和滥用。去年引起广泛关注的私家车贴“公务用车”标志事件,也反映出部分人内心深处的“帽子崇拜”。
这些事件都表明,身份崇拜和功利心态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真正的权威来自专业能力和道德操守,而非一纸虚名。要让这些冒牌专家和特权玩家失去市场,不仅需要补齐身份核验、监管执法等方面的短板和漏洞,更需要整个社会回归理性,打破对符号权威的盲目崇拜,用事实和证据而非头衔和光环去判断一个人。
只有当“查证”成为习惯,“质疑”成为常态,才能让“假权威”彻底失去生存空间,让“皇帝的新装”没有舞台可演。
文 | 曹茜茜
编辑|张子仪
一审 | 曹茜茜
二审 | 邓晶琎
三审 | 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