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升高?张文宏苦劝:牢记“4不做5不吃”
发布时间:2025-08-08 20:35 浏览量:1
身边那个“老糖友”最近总是疲惫、消瘦、总请假去医院?去年还能一起打牌、跳广场舞,今年却突然住进了ICU?不是吓人,糖尿病,这个“慢性拖字诀”,正悄悄吞噬着无数人的生命。
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扎心了:我国糖尿病患者数已突破1.4亿,是全球最多的国家之一。更令人揪心的是,糖尿病相关死亡率这几年直线上升。
很多人还在以为糖尿病就是“甜食多了点,血糖高了点”,殊不知,这种“高血糖”背后,藏着的是心梗、脑卒中、肾衰、失明、截肢等一长串令人闻风丧胆的并发症清单。
一位医学专家曾说:“糖尿病最可怕的,不是病本身,而是你把它当成小病。”
真正让糖尿病变致命的,不是指标,而是忽视。
有些人血糖刚高一点,就自我安慰:“我这是‘轻度’糖尿病,不碍事。”有些人觉得吃点降糖药就万事大吉,照吃照喝照熬夜,觉得不痛不痒不难受就等于没病。
可身体的账本从来不骗人。你现在“省”的,未来要“加倍还”。
别看张文宏医生平时说话风趣幽默,提到糖尿病时,他却语重心长地提醒:“有四件事千万别做,有五种食物最好别碰。”
不是恐吓,这些忠告背后,是无数真实病例的沉痛教训。
别等血糖爆表、并发症来临时,才追悔莫及。
“4不做”,不是吓唬你,是救命的底线。
第一,不熬夜。
有人夜里追剧打牌、刷短视频到凌晨三点,再美其名曰“我睡得晚但睡得沉”。
结果呢?研究显示,长期熬夜者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近40%,糖耐量紊乱加剧。
睡眠紊乱=血糖失控,等于自己给糖尿病加火。
第二,不情绪化。
你以为生气、焦虑只是心情不好?错了,情绪波动会激活肾上腺素分泌,让血糖飙升。
有些老人一吵架就血压血糖双飙,送进医院后才知道:糖尿病并发症是被“气”出来的。
第三,不乱吃保健品。
“这瓶国外带回来的降糖胶囊,吃了就不怕糖了”,听着像福音,结果却是祸根。
有些所谓“天然降糖品”里暗藏激素,吃着安心,血糖却在悄悄失控。
第四,不盲目停药。
“我血糖最近挺正常的,药是不是可以停了?”
这种逻辑,等同于高空跳伞时说“我飞得挺稳的,降落伞可以收起来”。
糖尿病治疗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
“5不吃”,不是苛刻,是保护你的胰岛。
第一,油炸酥脆的香。
糖尿病人最怕油脂和高温致癌物的双重打击。炸鸡、薯条、油条,不只是让你长胖,还让你血糖飙升如火箭。
第二,精致的白。
白米饭、白面包、白糖,看起来“干净”,其实是“空热量”的代名词。
升糖快,饱腹感低,吃得多还控制不了血糖。
第三,甜得发腻的“健康饮品”。
“我喝的是无糖绿豆汤啊”“蜂蜜水是天然的,没事吧?”
别被骗了,很多所谓“无糖”饮品实际含糖量爆表。
第四,果汁果干果酱。
水果打成汁,糖分吸收速度直线飙升;果干果酱藏糖如山,比你以为的可乐还“毒”。
第五,酒。
“小酒怡情”,在糖尿病人眼里等于“小毒催命”。
酒精会干扰肝脏的糖代谢,造成低血糖甚至昏迷。
别拿“我喝得少”当盾牌,即便是一口,也可能成为压倒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它不挑人,但挑生活方式。
你吃得“讲究”、作息“潇洒”、心态“佛系”,它就悄悄上门。
不少人以为,糖尿病的敌人就是“糖”,但真正的敌人,是“随便”。
随便吃,随便喝,随便熬夜,随便停药,最后只能随便进医院。
一个真实的现象是:糖尿病并发症的住院率,远比你想象中要高。
慢性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都是糖尿病“带来的朋友”,而这些并发症一旦发生,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而更讽刺的是,很多并发症的早期没有症状,所以有人直到双眼模糊、脚趾变黑、尿蛋白飙升,才意识到:糖尿病这事儿,真不是开玩笑。
控糖,并不是为了“血糖漂亮”,是为了命保得住。
你不是在对抗血糖,是在延长生命的寿命线。
有人说:“我爸就是糖尿病,活到八十多”,但你知道吗?那是他每天测血糖、按时吃药、戒口、锻炼、监测的结果。
不是糖尿病不可怕,是你不能怕得不当回事。
糖尿病是一场跟生活方式的博弈,赢了,是正常人生,输了,是并发症的噩梦。
所以张文宏医生才会一再强调:“糖尿病管理,生活方式大于药物治疗。”
药物能控制指标,生活方式才能改变轨迹。
别再觉得“管住嘴、迈开腿”太老生常谈。真正能让你活得长久的,往往不是新鲜的理念,而是你早就听过但从没坚持的常识。
糖尿病不怕高血糖,怕的是你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它。
真的想活得久一点、好一点、自由一点,就别再跟血糖玩“捉迷藏”。
别再说“我就一口”
别再说“我这点问题不算糖尿病”
别再说“我控制得还行”
控制不是靠嘴说,是靠行动。
管住嘴=不给糖尿病加油
迈开腿=不给并发症机会
睡好觉=给胰岛一个喘息空间
不盲信偏方=不给自己挖坑
糖尿病不会因为你不在意就自动痊愈,但它可以因为你认真对待而乖乖“听话”。
你想要的安稳晚年、身体自由、子女安心,其实就藏在每一顿饭、每一次锻炼、每一个睡眠里。
糖尿病,是慢性病,但别“慢慢拖”。
它怕的不是你生气,而是你认真。
认真对待它,它就不敢猖狂。
别让“我以为我没事”成为你健康路上的墓志铭。
参考文献:
[1]王黎黎,李志刚,孙志刚,等. 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24, 28(05): 487-492.
[2]张文宏. 慢病管理的中国路径:糖尿病防控的生活方式干预[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04): 321-325.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报告(2020年)[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4.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 上一篇:央视主持人名单更新!三位新面孔补位
- 下一篇:酒香醉人,福建乡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