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容县南门街:褪去繁华城中心,老街深处有传奇丨南门往事4
发布时间:2025-08-06 04:05 浏览量:2
前三篇,我们沿着南门、南门桥、南门渡一路溯源,今天,我们把脚步收拢,回到那条从“镇远门”门洞下延伸出来的南门街——它曾是整座容县喧闹的“主动脉”,也曾在时代洪流里悄悄隐退,如今成了老城区里一条安静的小街巷。
一、一砖一瓦皆岁月:南门街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南门街北起金珠街路口,南至沿江北街,看似寻常的街道,却历经沧桑。在南门城墙尚未拆除的年代,它是南北贯穿南门的主干道,由近代的十字街、南门街、沙街三段组成,如同一条血脉,连接着容县的过去与现在。
南门街古今对比,点击查看高清原图。制图:广西阿宇
容州的城池几经兴废,南门的位置多次迁移。明洪武二十二年改南门名曰镇远,南门有了 "镇远" 的名号,到了成化四年,几经变迁的南门终于在今天的位置固定下来,而进入南门的这条街道,自然也就成了南门街的雏形。(详见南门往事1)
清光绪年间,容县城内全图。图源:清光绪容县志
从清光绪年间的容县内城全图来看,南门街的地理位置尤为关键。进入南门后,街道直通十字街(今南门街北段),与旧西街(现金珠街西段)、金珠街交汇,形成了当时县城的交通枢纽。向南下坡则通往沙街,尽头抵达南门桥与南门渡 —— 这种 "街连门、门接桥、桥通渡" 的格局,让南门街成为了容县对外往来的咽喉要道。
清光绪年间,容县城郭全图。图源:清光绪容县志
出南门不远,有曾坐落于南门外的水月宫与绣江驿站、天后庙。绣江驿站建于洪武三年,作为古代官方传递文书、接待官员的场所。如今这些建筑虽已不在,但从史料记载中仍能窥见当年的盛况。
水月宫与绣江驿站、天后庙。图源:清光绪《容县志》
绣江驿站在南门外。图源:《广西通志》
天后庙在镇远门外。图源:梧州府志
清代乾隆年间,邑绅捐置田产,设立渡船与渡夫,让南门渡的往来更加频繁;光绪年间,宾兴馆代管桥渡事务,木桥的架设让南北往来愈发便利 ——无论南门桥渡如何的兴衰,南门街始终是连接绣江两岸的重要通道。(详见南门往事2、南门往事3)这一切都让南门街的商业日益繁荣,成为了容县县城名副其实的中心。
除了苏轼、徐霞客等唐宋明贤曾在容县南门留下足迹(详见南门往事3),南门街还见证了诸多改变容县历史的时刻:
辛亥风云的一声惊雷
民国初年,南门街见证了时代变革。1912 年元月,天地会成员翁秀甫因不满旧桂系陆荣廷当局对民军的态度,在南门设伏。当协理容县政事的原清廷军官李经才骑马过南门桥进城时,城楼上枪响,李坠马身亡。这声枪响是辛亥浪潮在桂东南的惊雷,宣告清廷在容县的终结。
容县响应辛亥首义想象图。制图:广西阿宇
将军归来的灯火长街
1947年末1948年初,新桂系巨头黄绍竑为竞选立法委员,南门街灯火璀璨,他从北岸渡口至南门大街,回到中段的别墅万松山房,数千民众夹道欢呼,鼓乐、掌声与鞭炮声震耳。这座 1927 年建的西式庭院,不仅是黄氏宅邸,更是新桂系历史见证 ——1929 年新桂系低谷时,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曾在此密议再起。1950 年至 1989 年,这里曾是容城派出所驻地,如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诉说着过往风云。
新桂系三巨头曾在南门街万松山房密议再起,左起:黄绍竑、李宗仁、白崇禧。图源:网络
黄绍竑万松山房大门现状。图源:广西阿宇。摄于2025年
战火硝烟中的红色星火与胜利
1942 年 2 月,我党容县特别支部在南门桥头沙街口李屋成立,容启龙任书记,黎运晖、朱克光分掌宣传教育和团结青年工作,南门街成为抗战救亡秘密据点。党员们以各种身份掩护工作:容启龙经商筹经费,黎运晖下乡宣抗战,朱克光在学校团结进步学生。
容县战时青年妇女训练班合影。图源:网络
1944 年秋,日寇入侵容县,南门街遭难,商店关门,民众撤离。9 月 24 日,盟军轰炸容城日寇时,南门街瀛潭寄庐门前落弹,街道受损。
日寇入侵容县暴行
抗战胜利后,1945 年 9 月 3 日起,容城举行庆祝活动,提灯队伍经金珠街、南大街,群众欢呼,鞭炮声、欢呼声不断,人们载歌载舞,南门街与容县城灯火通明,成欢乐海洋。
南门渡口解放时刻的冲锋
1949年11月28日,第四野战军127师、129师将士在肃清信宜之敌后,在傍晚吹响解放冲锋号角。解放队伍分别从上游猛虎跳、下游华丰滩及核心的南门渡口涉水抢滩强渡绣江,发起正面冲锋。下午5时30分,容城宣告解放。也许为了纪念此登陆之地,六七十年代的南门街曾一度更名为“红旗路”。
解放队伍在杨梅河口,自南向北,继续向容县南门进发。图源:网络
三、烟火人间:街巷深处的集体记忆
十字街的市声晨曲
历史的宏大叙事之外,南门街的肌理里,更流淌着温热的市井生活。十字街口,曾是绣江两岸菜农谋生之地。每日拂晓,河南村菜农乘着南门渡第一班渡船,担着沾露的新鲜菜蔬,进入南门街后便在此落脚开摊,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成古城清晨的序曲。如今,简易的菜市依然在晨曦中苏醒,烧鸭档飘香,甜品摊氤氲着糖水的清甜,延续着数百年未断的烟火气。
2019年十字街口的传统沿街菜摊。图源:网络
戏院里的鎏金岁月
正对着万松山房的容县戏院(1959年建),曾是一代容县人文化生活的殿堂。粤剧宗师马师曾、红线女的“红船班”溯绣江而来,其风采倾倒容州。八十年代,容县戏院与两座电影院鼎足而立,文化盛景一时无两。对于七八零后的容县学童而言,学校组织到戏院看演出或开大会,是翘首以盼的节日。戏台上流转的光影、台下伙伴们分享零食的窸窣声,构成了童年甜美的集体记忆。可惜时代流转,传统艺术式微,戏院终因客源稀少、屋宇失修而沉寂,在原址上建起了商品房小区“天诚嘉园”。戏院拆去的是砖瓦,带走的却是一段无法复刻的鎏金岁月。
容县戏院旧照。图源:廖勤
从万松山房看天诚嘉园。图源:广西阿宇。摄于2025年
四、静水流深:中心的转移与记忆的守望
曾经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南门街,为何渐渐归于今日的恬静?
大桥飞虹,中心西移
1971年,一座现代化的桥梁——容县大桥(绣江大桥)在县城西部飞架绣江。它的建成,如同为容县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车流、人流、物流,顺应新的交通格局,迅速向更开阔、更易发展的西区汇聚。西大街、新北街,凭借地利,迅速崛起为新的商业与文化中心。与之相对,倚重传统水路及南门桥渡的南门街、金珠街,其交通枢纽地位被取代,商业活动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沉寂。1993年版《容县志》亦明确记载:“因县南片和十里各村入城路线改变,南门桥又逐渐废弃,金珠街和南门街变得萧条冷落,成为居民住宅区。”
县城的商业中心已转移至远西门对出的西大街。图源:广西阿宇摄于2025年
新城拓展,格局重塑
改革开放后,容县城区建设进入快车道。1987年制定的县城总体规划(至2010年),明确了向西、向北拓展的方向,工业、仓储、对外交通用地大量布局于新区。至1991年,城区建成面积已由1982年的1.44平方公里扩展至3.6平方公里。新区的蓬勃发展,与老城(尤其是南部临江区域)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定位,进一步强化了中心西移的趋势。昔日作为“全县经济文化中心”的容城核心区,其重心已无可争议地离开了古老的南门街。
2025年的南门街。图源:广西阿宇
尾声:何处觅南门?
容县古南门、南门街、南门桥、南门渡——这组紧密相连的地理坐标,曾是容县县城当之无愧的主干道,是容州古城文脉厚重的承载者:南门古街上碾过战争的车轮,踏过徐霞客的布鞋,回荡过苏东坡的吟哦与十字街早市的喧嚷;镇远门见证过城池攻守,万松山房谋划过八桂风云,戏院里飘荡过几代人的欢歌笑语。
然而,当绣江大桥长虹卧波,当西大街霓虹璀璨,城市的天平已然倾斜。对于解放后出生的容县人,“南门”二字或许已显陌生;对于更年轻的一代,那湮没的城墙、沉寂的街道、废弃的桥渡,连同它们的传说,更是如同消散在江湖中。
广西阿宇《南门往事》系列共4篇文章至此连载完结。如果你有关于容县的老照片、老物件,或是听长辈讲过相关的往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参考文献:
《容县志(1993年版)》
《容县志(清光绪版)》
《容县人文景观精华版》
[明] 黄佐 纂 ·林富 修《广西通志》
[清·雍正] 金 等修《广西通志》
[清·康熙廿二年刊本]·寥必强 著《广西通志》
[清] 史鸣皋 纂 · [清] 吴九龄 修 《梧州府志》
《容县文史拾零》 第3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