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赦后:沈醉再婚护士寻新欢,戏问杜聿明意如何,杜冷笑回应

发布时间:2025-08-08 20:47  浏览量:1

1965年,杜聿明在获得特赦之后的第六个年头,曾参加过一场别具一格的婚礼。

新郎是曾经被特赦的国民党军统大将沈醉,新娘则是一位护士。这场婚礼有啥特别的地方?沈醉当时已经是51岁,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家里也有了成年的孩子。作为被特赦的人,怎么还能享受到这样的好运气呢?这其中的缘由,我们后面会慢慢讲。

沈醉跟杜聿明是多年的老朋友,婚礼上喝了几杯之后,大家都聊了不少心里话。沈醉刚甩掉一大段情感的纠葛,有点高兴得失控,就问杜聿明对自己这场顺利的婚姻怎么看。杜聿明也刚跟夫人曹秀清度过一段磨难后再度相聚,心里可是有点复杂的滋味。面对沈醉的深层次提问,心中百感交集,有祝福也有一些不太认同他的看法。杜聿明就只是嘿嘿笑了几声,没有具体发表什么评价。

杜沈两人从小就相识交得挺早,按理说志趣相投,应该说得毫无保留才对。可偏偏这个时候竟然出现了这样的反应,真让人琢磨不透。杜聿明对此事冷笑几声,其实也并不是在酸沈醉。他心里明白,更多的可能是在勾起自己这些年来的痛苦和无奈——入狱、特赦、等待妻子、再到重逢,十几年如一日的难熬,让他心里难免有些复杂。

一、纷纷迎来第二次人生的新篇章的战犯

杜聿明一开始其实比沈醉更具备找新老婆的条件,毕竟他是在第一批特赦时就幸运地出狱的,威望也很高,周总理对他关心得很。不过,他一直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发表什么态度,直到63年迎娶了结发之妻曹秀清。

这四年里,杜聿明一个人默默坚持,背后到底藏着哪些难以诉说的无奈呢?

这个事情咱们得拿着放在一块儿比划着看才明白。

国民党战犯一被特赦,因为这段历史特殊,很多人都是孤身一人,家属大多都在台湾。所谓救人就得救到底,人民政府不仅在生活保障上尽心尽力,还帮他们找对象,做点实事儿。

这不光是精神上的照料,也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帮衬。

这些特赦的战犯,过去都是身居高位、享受荣华富贵,生活上的事他们一窍不通,没有个勤快的贤内助在身边,日子怎么过得下去啊。

溥仪算得上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溥仪在第一批被特赦之后,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可是闹出不少笑话呢。

溥仪在宫里呆到18岁,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公子哥。而在天津租界和长春那会儿,他依旧是众星拱月,几乎没有任何自理能力,生活技能几乎空白。出狱后,他刚开始过日子,自己生活,但不会做饭,也不会洗衣服,基本的生活难题都摆在他面前。

比如说他出去打热水,回来的时候经常忘了塞瓶塞,一路走一路洒。在政协的食堂买饭,他不清楚饭菜的价钱,买的时候就掏出一堆钞票,让食堂的人自己拿。

于是政府找了个叫赵华堂的工人,让他住在溥仪隔壁,平时帮忙打理点生活上的事,教他一些基本的事情。不过,终归不能一直靠赵华堂帮忙,毕竟人家不是长工,不能一直这样伺候溥仪一辈子。

过了两年多,政协想出了个点子,帮溥仪牵线搭桥,认识了一位叫李淑贤的护士。李女士当时38岁,之前还离过两次婚。溥仪对她挺满意的,两人没多久就成婚了。

溥仪和李淑贤结婚之后,两人感情相当融洽。当年他曾经娶了四个老婆,可那些女人都只身为政治筹码,根本不是真心相爱的伴侣。直到和李淑贤走到一起,溥仪才真正体会到两个人彼此平等、互相关心的温暖与幸福。

平时不太懂得照顾人的溥仪,竟然对老婆关怀得有点失控。有次突如其来下起大雨,李淑贤没带伞,溥仪就拿着伞,冒着瓢泼大雨跑去公交站接她。快到路边的时候,他看到一个下水道口没盖子,担心老婆一会儿看不到踩到,就一直站在旁边盯着,不舍得离开……

溥仪的婚姻,实际上并不能算作人生的第二春,更像是他的初婚。早年的那些婚事,都带着畸形、不幸和非人的色彩,和李淑贤走到一起,让他真正体会到了普通人、普通生活的那份幸福。

对于溥仪来说,这段新婚算得上是迫切的需要吧。

对杜聿明来说,算不上什么紧要的事,他已经有老婆了,娘们好好地在台湾过日子,还带着六个娃呢,所以他没啥必要再娶个新老婆。

不过,这似乎也不是一直不娶、等着老老婆的唯一理由,因为一些同一批获释的人,也遇到了跟他类似的情况。比如说王耀武。

二、王耀武的情况跟杜聿明不太一样

王耀武在济南战役被抓到之后,立马发表声明反对蒋介石,脱离了蒋系。之后,他被送到功德林接受改造,表现得特别积极,认识也变得很深刻,挺幸运地成为第一批获得特赦的人,重新获得自由。

王耀武以前也有老婆和孩子。

王耀武的原配是郑宜兰,两人一共育有七个子女。1947年孟良崮战役之后,济南的局势变得愈发紧张,王耀武敏锐地察觉到济南城的危机迹象,于是提前将郑宜兰和七个孩子送到青岛,还把兄弟家的两个孩子也一并带走,以免突然遇到大难,全家都遇上不测。

华野大军围攻济南时,王耀武又一次留话给郑宜兰,说如果他出了事,让她带着孩子们赶紧逃到香港去,千万别去台湾。

王耀武被俘之后,郑宜兰在他的一名旧部协助下,先从青岛逃到上海,再跑到香港。有些不良的标题党为了吸引眼球,硬是扯出一段所谓郑宜兰和王耀武副官卷走王的钱跑到美国的花边爆料,这一点都站不住脚。

王耀武和郑宜兰的女儿王鲁云曾专门发表声明,强调这些流言纯属对父母的诽谤,没有任何依据。

郑宜兰后来带着孩子们到哥斯达黎加,1981年在那里去世。她一直没再回北京,只派女儿王鲁云去北京看望过一次王耀武。郑宜兰和王耀武的离婚,也不全是无情无义,据王鲁云说,主要是为了让王耀武能再找个伴,好好过日子。

王耀武之后和北京82中的老师吴伯伦搭上了线,结了婚,也算是了结了他这份遗憾的一生。

王耀武这种情形啊,也算是逼不得已了,毕竟他的老婆孩子在国外过得挺安稳,不愿意回来,是吧,就只能如此了。

知道的人说啊,郑宜兰可能是不太想回大陆,可能还受过点威胁吧。

王耀武一直没太得到信任,济南被包围时,他苦苦向蒋介石求援,可一直没派一兵一卒来救。被俘后,他立刻改变态度,在解放军的广里公开劝蒋介石投降。王耀武官位很高,是山东省主席,也是山东方面军的统帅,他这种表态在政治上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蒋介石对他特别恼火,一度传闻保密局特务打算杀掉王耀武的家人,以泄愤。这也许跟郑宜兰一家不敢回大陆有点关系。

杜聿明和王耀武的境遇不一样,他的老婆曹秀清虽然被蒋介石困在台湾,但这位坚韧的女士一直没有放弃和杜聿明团聚的念头,也从来没提过要和他离婚。

三、心里还有点儿不爽气

杜聿明大概心里还抱着点儿这方面的期盼,不想跟亲人划清界限,彻底变成孤家寡人。

可实际上,从杜聿明内心来看,他可能并不太想再找新老婆,这其中还藏着更深的原因。

杜聿明和溥仪不一样,不用再去找新的幸福,妻子和孩子们就能带来他全部的快乐,所以也不需要再重新开始。

他和王耀武不一样,王耀武在解放战争里输得很心服口服,根本不是粟裕的对手。而杜聿明一直觉得自己在军事上没有输给过解放军。

杜聿明抗战结束后一直担任事实上的方面军指挥官。1946年,他前往东北担任保安司令,与林彪对峙。头一年多时间里,东北国民党军在他的指挥下一直保持优势,把东北民主联军驱赶过松花江,直到黑龙江一带。

虽然之后的几次进攻失败不少,但整体上还算没遭到彻底打垮。后来,陈诚突然跑到东北搞事情,结果把他赶走了。心理上,他还没习惯放下对林彪的输输心态。

离开东北之后,杜聿明接手掌管华东的攻势。等他到华东一带时,那边的国军已经接连吃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苦头,不过他能靠着粟裕的作风性格,拟定出对付山东共军的反制策略。

从整体部署来看,杜聿明的布局其实不比粟裕差。

不过挺不走运的,等济南战役结束、淮海战役一马上要开打的时候,杜聿明又被调回东北去帮忙,因为陈诚在东北乱搞,把杜聿明走时还算稳住的局势搅得更乱了。卫立煌去接手后,和蒋介石因为一些问题闹得不太愉快,蒋又只好把他最信得过的学生杜聿明调过去,直接掌控东北的军队,也算是架空了卫立煌。

徐州那边的计划,因为杜聿明一走,嘿,又全被刘峙这个不咋行的人搁置了,结果错失不少战机。等粟裕带着华野主力全师赶到时,国军的各路勇将虽然个个都挺自傲,鼻孔都朝天,但谁都挡不住粟裕的猛烈一击。没多久,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就被华野的主力团团围住了。

看到徐州的形势又开始紧张,蒋介石不得不再次把杜聿明叫回徐州去帮忙。

面对这个局面,杜聿明还留有一手,他建议赶紧从徐州撤退,先应付眼前的危机。

说到底,杜聿明在国民党军中算得上是少有的指挥高手。

遗憾的是,杜聿明的建议都没能被蒋介石采纳,退兵的路上,他本想按计划行事,却被蒋介石硬是逼着改了方向,结果被粟裕追上来,把他团团围住在陈官庄。

所以,你应该都看出来了吧?杜聿明跟其他国军的将领不一样,他根本没啥发挥自己指挥才能的空间,一切都被蒋介石牵着走,完全没有自主权。他被俘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蒋介石的战术失误,不是他自己不行。这点,跟王耀武就大不一样了。

被俘以后,杜聿明试过用砖头砸脑袋、自杀,还试图抢手枪自杀,但都失败了。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他又打算不吃饭、不治病(其实他身患严重的肾病和胃病,辽沈战役时曾切除一边肾),他自己说是想“慢性自杀”。管理所的干部们发现了他的意图,把病治好了,杜聿明虽然感激他们的人道主义关怀,但心里的不满还是没打消。

即使到了抗美援朝打响以后,杜聿明还是被志愿军那种无与伦比的战斗意志和迎难而上的勇气震撼到了,曾对解放军有过一些新的看法,甚至还流露出几分钦佩。不过啊,这份敬意,总归还没能完全冲散他心里那点自尊心和骄傲。

杜聿明获特赦之后,写了超过十万字的回忆录,内容涵盖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详细情况、辽沈战役的所见所感,以及淮海战役的始末等等。

特别是关于淮海战役的经过,杜聿明写得非常细致,详细描述了整个决策流程、国民党高层之间的博弈、各大战役部队将领的性格特征、临战时的反应以及被俘之前后的整个过程,几乎都一清二楚。

这事得知道啊,是过了整整十年之后才写出来的!

十年过去了,依然记得这么清楚,让人印象深刻。

那种深刻难忘,总让我觉得还留有点儿不甘心在里面。

四、难以释怀的杜聿明

杜聿明一被特赦释放,日子过得小心翼翼。恢复自由后,他会在北京街头闲逛,偶尔还会忍不住怀疑到底没人管他了,总忍不住往后头瞄一眼,看有没有人在暗中跟着。

特赦以后,杜聿明走过不少地方,也遇到很多人,特别是周总理和陈赓大将,都是见过好几次的。不过,小编查阅了不少史料,没看到杜聿明和陈毅、粟裕、罗荣桓、林彪有什么过面对面的记录,尤其是粟裕那部分。

在那场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大决战中,代表着双方最高水平、比拼激烈程度和规模都算顶尖的两位指挥官,似乎一直没有彻底回归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没放下。

杜聿明明明白得很,但他并没有放弃。所以,就算身边的老朋友、狱友以及“赦友”们都在努力追求第二次人生,他依旧坚持单身。有次,杜聿明在家里请了几位好友,摆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可吃饭时,却有人发现,他竟然忘记准备最重要的东西:筷子。大家都忍不住笑出声。

家里少了个女人,无论这个男人多么聪明、多么勤奋、多么能干,家都不算完整。

杜聿明的老婆曹秀清,在台湾的日子过得不太顺心,也一直让杜聿明挂念着。

在淮海战役还在僵持阶段,蒋介石就开始着手转移国军将领家属了。曹秀清一家被列入“特殊照料”的范围内,全都搬到上海,受到保密局的严密“保护”,其实就是盯着他们,防止跑掉。

杜聿明被俘之后,曹秀清带着婆母和几位孩子,在蒋介石安排下逐步向东南撤退,最后一路奔到了台北。

到台北后,蒋介石的话都不算数,既不发抚恤金,也不给杜家人安置住处。曹秀清只好带着家人在一间狭小的房子里租住,挤挤挨挨,过得很不顺心。她还去找杜聿明的黄埔同学,四处奔走求助,才勉强找到一份维持生活的工作。

曾经光耀一时的中将夫人,落到连吃饭都顾不上。杜聿明的长子杜致仁不久在美国自杀,给曹秀清带来了难以名状的痛苦。

原来杜致仁是在美国留学的,跟孔祥熙、宋子文、陈果夫这些大佬的子女不一样,后者家里有的是钱,花都花不完。可他父亲杜聿明没那么多钱,基本靠自己一边读书一边打工维持。

蒋介石本来答应给学费,可最终只批了1000美元,还要两年分期付款。而杜致仁在美国一年得交3000元学费,这点钱根本不够用。

杜致仁这位年轻学生,在国外孤苦伶仃,有段时间生病了,生活吃紧,写信向妈妈求助。曹秀清看了只能泪流满面,毫无办法。可怜杜致仁又气又急,父亲一生戎马,对蒋介石尽忠,没想到一家老小竟然是这样的境况,一时难以承受,便服用安眠药自寻短见。

杜聿明的母亲在淮海战役展开的时候,曾在上海度过一次难忘的生日,那次过得既荣光又温馨。搬到台北之后,她对儿子满腔挂念,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不久便病倒了,最终离开了人世。

杜聿明得以特赦后,经过一番波折才了解这些事儿,心里对老母和妻儿也背上了一份沉甸甸的良心负担。

这些事情,让他渐渐觉得自己愧疚越来越重,也越发感到痛苦难当。

他虽然身怀绝世屠龙之技,却找不到机会施展,也无法发泄心中的郁闷。杜聿明的困难,在当时被俘的诸将中,没有人能与之相比。

五、自在放达的沈醉

和杜聿明相比,沈醉显得截然不同。

沈醉天性乐观开朗,这也是他和杜聿明在特赦之后结婚这事上观点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

沈醉的情商真是不得了。

当年在军统那个年代,他在戴笠、毛人凤、唐纵和郑介民之间来回打转,这几位个个都不简单,彼此之间都挺提防的。按说沈醉到了后期也是军统里的重要竞争者,但他和这些大佬们关系都挺融洽,没人会觉得他有啥旁门左道。

1949年沈醉去了云南,负责撤退后的游击准备,说白了就是暗中潜伏准备。

沈醉提前把妻子粟燕萍和女儿送到香港,结果他自己却被卢汉扣押在昆明,接着又被押到重庆和北京接受战犯改造。

沈醉和粟燕萍感情非常深厚,被关押期间,他每天在日记里都写着粟燕萍的小名“雪雪”。有件毛衣,他一直穿着,每次有人问他为什么只喜欢穿那件衣服,他都说是雪雪织的,还曾在雪雪身上披过,所以他特别喜欢这件毛衣。

有时候北京飘雪,雪花飘到沈醉身上,他竟然像吃了糖一样,浑身都在颤抖。他在日记里写过:

昨天晚上院里的衣服上堆了一点雪,我轻轻地摸着它,发现雪是那么冰冷,而我的心却像雪一样纯净又温暖。那份暖意弥漫全身,雪雪啊,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把你拥入怀中,尽情感受你的温暖呢?

由此可见,他对粟燕萍的情感有多么深厚。

不过,爱得越深,心也越容易痛。雪雪在香港得知沈醉已经去世,她只不过是个30出头的女人,未来的日子还长,再加上四个孩子得养,她便跟一个叫唐如山的国军团长结了婚。

沈醉出狱之后,好不容易想方设法联系到雪雪,结果一打听才知道,她已经再嫁人了。经过11年的生离死别,苦苦盼了一圈,最终联系上了,结果竟变成这个样子,要是换别人,估计真扛不住。但沈醉情商还挺高,给人感觉特别稳,他也没沉迷在过去的事儿和那段爱情里,反而很快理清了头绪,坦然面对了现实。

没过多久,沈醉便和一位叫杜雪洁的护士结了婚。

沈醉后半辈子过得挺自在,不仅写书,还参加各种社会事务。因为他经常在特赦人员中串门儿,甚至变成了没人挂名但实际上负责联络的特赦人员联系员。溥仪、杜聿明这些人去世的时候,他都在现场担任了遗言的见证人。

和沈醉那活蹦乱跳的模样一比,杜聿明的感觉就沉甸甸的多了。

其实,杜聿明用另一种方式,迎来了自己的人生幸福。

曹秀清一直没放弃在台北与丈夫团聚的希望。1957年,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蒋介石一直打算把他拉回台湾。曹秀清就借着这个想法,找借口去美国劝说女婿回家。到了美国之后,她又设法返回大陆。

1963年,曹秀清经过一番周折终于到达北京,与失散了15年的丈夫再次相聚。回想1948年分别时,杜、曹夫妇还都是乌黑的头发,可如今重逢时,早已满头银发。岁月如流水,命运多舛,夫妻俩抱头痛哭不已。

老妻当然值得珍惜(曹秀清比杜聿明大两岁),年纪大了反倒更显美丽。每个人都有自己过日子的方式,杜聿明对别人幸福的生活和选择方式没什么评论。他心里藏着多少苦啊、遭遇多少难事,说出来也是白搭。人生在世,又有多少人能像沈醉那样洒脱自在地过活?又有多少人不背负着沉重的担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