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太多意味着没有朋友

发布时间:2025-08-08 21:27  浏览量:1

中庸 美德,或者不如说是卓越,依靠的是清晰的判断、自我的控制、平衡的欲望和手段的巧妙;它既不是头脑简单之人的品质,也非单纯愿望的结果,而是充分发展了的人凭经验获得的成就。 然而,有这样一条道路能通向它,一个通向优越的指导手册,它能够避免许多迂回和耽搁:这就是中间的道路,即中庸之道。 品格可以分为三类,每一类的第一等和最后一等都是极端和邪恶,而中间一类则是美德或优越性。 因此,介于懦弱和鲁莽之间的是勇敢;介于吝啬和浪费之间的是慷慨;介于懒惰和贪婪之间的是进取;介于自卑和骄傲之间的是谦虚;介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诚实;介于乖戾与滑稽之间是幽默;介于争吵与谄媚之间是友谊——介于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鲁莽冲动之间的便是自我控制。 伦理学或行为意义上的“正确”因而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正确”没有什么不同:它意味着恰当、合适,用最有效的方式取得最理想的结果。 然而,中庸之道并非数学上的中项,不是两个可精确计算极值的平均数;它随着每个情景中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只对成熟和懂得变更的理性展露自身。 优越性是一门经由训练和习惯塑造而得的艺术:我们不因具备美德或优越性而举止得体,相反,我们拥有这些品质是因为我们举止得体,“这些美德的形成是因为人采取了这些行动” ;我们就是我们反复行动所展示出来的人。 正如并非一只燕子或一个晴天就意味着春天一样,昙花一现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似的行动并不能使人得到祝福或感到幸福。

友谊 不过我们实事求是的哲学家又说道,中庸之道并非实现幸福的全部秘密。我们还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物质财富:贫穷使人吝啬或贪婪,而财富能使人免于在意和贪念,这正是贵族式闲暇的魅力源泉所在。 对实现幸福而言,最高尚的外界帮助莫过于友谊。确实,友谊对幸福之人比对不幸福之人更重要,因为幸福感因得到分享而加倍。它比公正更重要:因为“当人与人之间是朋友关系,那么正义不再必要;然而当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公正,友谊仍是一种恩惠”。“朋友是寄居在两个身体里的同一个灵魂。” 然而友谊意味着较少而不是很多的朋友,“朋友过多之人其实没有朋友”;“要与很多人做朋友、建立完美的友谊是不可能的”。
良好的友谊需要持久的,而不是一朝一夕的激情;这要求性格的稳定,变幻无常的性格往往使友谊如万花筒一般,昙花一现后便消失不见。友谊还要求平等,因为感恩之心将使友谊建立在不稳定的基础之上。“ 慈善家往往对施恩对象比这些对象对他们怀有更多的“友谊”之情。关于这个问题,一个令大多数人满意的解释是,一方是施恩者,一方是受恩人……受恩人希望施恩者消失不见,而施恩者往往迫切渴望保留他们的领恩人。” 亚里士多德反对这一观点,他更倾向于相信,慈善家如此这般的温存更像是艺术家面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或者母亲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们爱我们所创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