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阳明学如何占领「下沉市场」:明代江西读书人的乡村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08 21:27  浏览量:1

本期介绍 预计阅读14分钟

在明代思想风潮中,王阳明及其心学占据了重要位置。但在乡野间,传、践行阳明学的群体并非是那些显赫的大儒,而是常被史书忽略的地方“小读书人”。在茫茫档案的发掘整理中,历史学者张艺曦将目光投向了江西吉水、安福两县的小人物们。“小读书人”如何成为阳明学深入民间的关键推手?在科举、讲学与地方宗族网络之间,刘元卿、李鼎等行动者有着哪些具体的推广策略?阳明学在乡野传播时,如何与一千多年的道教谶言产生交融?阳明学又为何成为国家兴亡的“罪魁祸首”?请听本期嘉宾张艺曦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

本文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做部分修改。

从八大家到状元辈出:江西为何成为明代阳明学中心?

程衍樑

王阳明这一生,从贵州到江西,他的祖籍是在浙江绍兴,后来还在两广任职过,为什么偏偏最后是江西成为阳明学的大本营?

张艺曦

阳明学在当时有三个最主要的学派,一个叫浙中学派,在浙江;另外一个是江西,我们称为江右学派;第三个叫泰州学派,祖师爷是在扬州,叫王艮。其实泰州学派没有非常确定的地域性,可以是在扬州,也有一些在湖广。泰州学派是一个性质上的问题,有很多人非常接近庶民,又或者跟宗教有一些关系。阳明学流行的地方很多,只是我们认为最流行的几个地方大概是江浙还有江西这里。江浙从明清以来就是文化重镇,大家比较好理解,所以我解释一下江西。

在2000年左右,我要写博士论文,导师是王汎森先生。我的硕士论文老师是李孝悌老师,他很关心我,就特别问我说,你要研究什么?我跟他说,我要研究江西。他非常惊讶,说:“江西?我很少听人家说要研究江西。”李老师这个反映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那时候相关的江西研究不多。这个地方从明代中期,一直到清代以后,就一路衰落下去,以至于后来大家已经忘了,江西其实从宋代以来,到明代的时候,是一个不亚于江南的文化中心。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相信各位都知道唐宋八大家,韩愈和柳宗元是唐朝的,三苏父子是三个人,另外三个人是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这三位全都是江西人。

程衍樑

宋代这六个人一半是四川人,一半是江西人。

张艺曦

所以各位就可以发现,江西在那时候是文化重镇。明代初期更惊人,当时的俗谚以及后来近代的日本学者都有做过统计,江西在中央朝廷当重要官员的比例非常高。甚至当时的俗谚认为,安福、吉水这几个县,中央朝廷的官员占了十分之一。明朝接近300年的时间里有九十几个状元,吉水县一个县就有五个状元,可以想象当时整个地方的文风之高。它作为一个文化中心,某一个新的思想风气出来时,就在这个地方流行起来,而且蔚为风潮。

程衍樑

为什么阳明学的主张,相比前代儒学的内容,更适合这些小读书人去传播、理解呢?

张艺曦

阳明学之前是程朱学,程朱学有一本小小的书,当时认为你要了解程朱学,可以先读《近思录》。阳明学的传播也利用了一本小书,叫《传习录》。这两本书的篇幅都差不多,很容易得到或者去抄写,比较有利于你去传播。可是我相信对理学没有概念,或者不见得很有兴趣的人,翻《近思录》会非常难以入眼。

因为里面非常大篇幅在跟你讲圣人气象,说圣人会表现成什么样子。如果你不是一个对理学很有概念,或者对圣人的讨论很有想法的人,会觉得它在谈的圣人气象与你没什么关系。我读《近思录》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我还不是圣人,甚至我这辈子不会变圣人,那你大篇幅地告诉我说,如何变为圣人是没有用的,这跟我无关。

可是《传习录》就不一样了,一开头它就有很多对话,而且涉及到不同的东西,很多都是生活上大家会面对的事情。例如有人问王阳明,我如果学这个学问,我的生计怎么办?王阳明一个很亲近的弟子也会问他,老师你讲良知,可是良知跟我对父母之间的奉养的关系是怎样的?因为我们在奉养父母,我们当然都知道,要出自良知才对。

可问题是奉养父母方式的问题,这时候学生会想,你什么东西都谈良知,但我不需要有方法吗?王阳明就会告诉他,其实方法都是很次要的,实际上你应该如何,如何就可以了。这些对话都是非常直接地面对你当时在学习这个学问的时候,会产生的一些疑惑。

在王阳明的学问流行之前,经常看到很多学习程朱学的人很苦恼,说我要怎么奉养父母?他只好从古代的礼法里面去学。古代礼法是怎样的?每天父母起床的时候,你要去问安,然后端水给父母洗脸,要奉养父母。那个人就在想,这就代表父母还没醒之前,我就必须在门口躲在那里,等听到声音,我就赶快端热水给他。以及父母吃饭的时候我要再等着父母如何如何,睡觉之前我要如何如何,反正你要事先都准备好,那父母最后被他烦死,跟他说拜托你不要这样做,就非常好笑。可它是真人实事,凸显了程朱学在明代中期带来的问题,大家被各种你应该怎么做所苦恼,而且不知道该怎么做。

中国很大,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北方冬天会下雪,南方不下雪,于是你在冬天要对待父母的方式就不一样,问安等等也都不一样。有些事情你在大都市做得到,在乡下不见得做得到,或者反之亦然。因此,你按程朱学告诉你的很多礼仪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做不到。包括你要守丧礼的时候,如果你按照程朱学的方式去守丧礼,十之八九会死人的,它是一个不可承受之重。所以当阳明学透过《传习录》跟你谈良知的时候,等于让你突然发现,这些礼仪的东西可能是次要的,它有一个更核心的东西,可以随时应不同的环境做改变。

王阳明又透过《传习录》里非常多的问答,都是你在很多地方会真正面对的问题,而别人帮你问出来了。这个问答看了之后,你会突然发现,疑惑解开了,所以这两个学问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落差:一个是在告诉你圣人气象,但另一个却是很实际的告诉你可以怎么做。从很多资料可以看出,它很符合当时很多人受制在程朱学,不知道怎么做,也不知道该怎么奉养父母(的状况)。但阳明学却告诉他一个非常简洁的方式,这是阳明学可以很快地凌驾于程朱学之上,达到更大流行的原因。

程衍樑

你在做研究的时候,有哪些具体的小读书人的案例?他们一生会怎么度过,会参与哪些比较有意思的事?

张艺曦

我举一个有意思的例子,发生在安福西乡。这个地方的文教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在嘉靖年间阳明学最流行的时候,整个阳明学一直推不进来。西乡有一些小读书人也跑到县城去听阳明学大儒的讲学,他们回到西乡想要去推行阳明学。

因为西乡文教比较落后,所以就会有一些地方豪强。这些小读书人回到西乡之后,发现地方豪强卡住他们,什么事都不能做。在家庭里他们也讲不了,当他想要离开家去县城听讲学的时候,旁边的亲戚就会跟他的爸爸妈妈讲,说这个人要去学坏了,他要去听王阳明的讲学,王阳明都在胡说八道。他的妈妈就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准备以死威胁,这个小读书人就不敢去。

这个状况持续到一个人的出现,叫刘元卿。这个人开始在当地大力集结这批小读书人,也利用自己的家族力量去做书院的讲学。因为他的家族力量相对跟地方豪强是可以抗衡的,所以这时候地方豪强所做的事情是, 刘元卿 要讲学,那我们就去听看看。

从一些相关资料可以看到,他还解决了当时乡里之间很多田土、税粮的问题。所以他就使得一批地方豪强突然发现,其实这个学问应该是不错的。我们本来要仗恃武力跟人家对抗,是因为我们怕别人来欺负我们,可是原来其实有另外一个方式可以很好处理这个事情,于是他们就被说服了。

一个文教落后的地方,这批小读书人从最初没有办法作为,因为被地方豪强所阻止,到后来终于有刘元卿透过家族的硬势力去跟地方豪强做抗衡,以至于后来才可以通过讲学说服了这批豪强,让整个文教大幅地扩展开来。

各位听到这里就可以意识到,为什么我开始的时候说,我还会涉及到家族的关系。一个学术的传播过程,很多时候不只有简单地说,口头来跟你讲,学问进入地方的时候,很多事情是复杂的,有很多面向需要同时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