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中抗凝不足?4大预警信号教你识别管路凝血

发布时间:2025-08-08 21:32  浏览量:1

学案例,长见识,避风险

本文正文

在血液透析治疗中,体外循环管路凝血是威胁治疗安全与效率的“隐形杀手”。当抗凝不足时,轻则导致透析中断、血液丢失,重则诱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掌握管路凝血的预警信号,对患者与医护人员都至关重要。

一、凝血分级:从隐患到危机

管路凝血按严重程度分为四级:

0级:抗凝良好,无或仅微量纤维凝血

1级:少量纤维凝血(

2级:显著凝血(透析器半数以上纤维凝结)

3级:严重凝血(必须更换管路,血栓完全堵塞)

3级凝血需立即处理,否则可能导致体外循环失效、患者血液大量丢失。

二、四大预警信号:早发现,早干预

信号1:颜色变化——最直观的警报

正常状态:血液呈鲜红色,流动均匀

凝血征兆:

- 管路整体颜色变深,呈暗红或发黑

- 透析器中出现暗红色条纹或阴影(纤维内凝血)

- 动静脉壶内出现分层血块,壶壁附着“小白点”(血小板聚集)

> 案例警示:某患者透析2小时后管路整体发黑,透析器内见条索状黑影,最终被判定为3级凝血。

信号2:压力异常——动脉压、静脉压、跨膜压

透析机压力参数是凝血的“晴雨表”:

TMP(跨膜压)↑ + 静脉压↓ + 动脉压↑→ 动脉壶至透析器的大血栓

静脉压持续↑(→ 静脉壶底部小血栓

TMP、动静脉压同时↑→ 动脉壶血栓脱落堵塞透析器(3级凝血)

> 关键点:即使未触发报警,压力值持续上升或异常波动也需警惕。

信号3:异常声响——危险的“滋滋”声

当管路发出不同于血泵正常运转的滋滋声,表明血液流动受阻,血栓已大量形成,通常已达3级凝血。

信号4:触感硬化——动静脉壶的“僵硬”警告

用手轻捏动静脉壶:

正常:柔软有弹性

异常:壶体变硬、紧绷 → 壶内血块形成,凝血等级已达3级

三、凝血高危因素:谁更需警惕?

以下患者发生管路凝血风险显著升高:

1. 抗凝不足:肝素用量不足或抗凝方式选择错误(如高凝患者误用无肝素透析)

2. 高凝体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血管内皮损伤疾病患者

3. 生活习惯:透析前食用高脂食物(升高血脂促凝)

4. 治疗因素:血流量不足(

> 研究证实:抗凝不当、肝素不足、高凝状态、高脂饮食是透析凝血的四大独立危险因素(OR值均>3.0)。

四、紧急处理:凝血发生时的“三步救命法”

1. 立即慢速回血

保持血泵运转(避免停机加重凝血),但速度降至50~80ml/min

2. 禁止拍打管路

暴力操作可能导致血栓脱落进入患者体内

3. 弃血决策

若回血时颜色持续加深或异常声响增强,尤其是停泵查看静脉端连接处有血栓形成时,立即停止回血,弃血保安全!

> 临时管血栓处理:可转动导管方向,用生理盐水冲管或负压抽吸血块。

五、预防策略:防凝胜于抗凝

个体化抗凝方案:

常规肝素:适用于无出血风险者(首剂0.3~0.5mg/kg,追加5~10mg/h)

低分子肝素:高出血风险者首选(60~80IU/kg单次注射)

枸橼酸局部抗凝:活动性出血或肝素禁忌者(需监测游离钙离子)

甲磺酸萘莫司他抗凝: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患者,出血倾向患者,不能用体内抗凝剂的

其他:绝对无肝素和肝素预冲的患者

护理关键措施

规范预冲:肝素生理盐水浸泡管路20分钟,减少凝血启动

加强监测:每30分钟观察压力、颜色、壶体状态

患者教育:透析前避免高脂饮食,控制血压稳定

> 技术前沿:基于人工智能的凝血监测系统已投入临床测试,通过实时分析压力、生化指标预测凝血风险,准确率达90%。

透析抗凝是一场与时间的精准博弈。识别“暗红、高压、异响、硬化”四大信号,就是握住了对抗凝血危机的主动权。对患者而言,遵守饮食建议、及时反馈不适;对医护团队而言,个体化调整抗凝策略、动态监测凝血指标——双管齐下,方能保障每一分钟透析的安全与高效。

本文仅供参考,不做诊断依据。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仅供HCP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