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5毛一捆没人要,现在10元一斤抢着买,这菜立秋吃正合适

发布时间:2025-08-08 21:35  浏览量:1

以前5毛一捆没人要,现在10元一斤抢着买,这菜立秋吃正合适

立秋后去菜市场,发现个有意思的事。以前总在角落堆着的木耳菜,现在装在干净的保鲜盒里,摊主王婶见人就喊:“来点不?这是通便菜,立秋吃正好,昨天我闺女还特意让我留一把。”

我瞅着那菜眼熟——不就是小时候奶奶菜园里种的藤菜吗?叶片厚厚的,摸着手滑溜溜,摘的时候茎秆黏糊糊的,总粘得手背发痒。那时候谁买啊?邻居阿姨见了就说:“这黏劲儿跟鼻涕似的,咋吃?”连小孩都不爱碰,摊主5毛钱一捆摆着,半天也卖不出去。怎么才几年,就成了抢着买的菜?

这菜学名叫落葵,名字不少,各地叫得都不一样。北方人叫它木耳菜,因为叶子圆滚滚的,看着像小木耳贴在藤上;我们南方叫藤菜,它爱绕着竹竿爬,春天撒点种子,没俩月就爬满篱笆,夏天能挡不少太阳。江浙一带秋天见它开花,淡红、淡紫的小花攒成一串,风一吹掉下来像碎胭脂,就叫它胭脂菜。古人给它起名“落葵”,说它“爬在篱笆上,叶子像葵叶”,倒挺贴切。

这菜不是新东西,老辈人早就吃了。查了下,《诗经》里就提过它,那时候叫“承露”,说早上叶子上的露水比别的菜清亮。汉朝时老百姓常吃,到了唐朝,宫里都有它,说是“御菜”。种起来也省事,不挑地,墙角碎石堆里都能长,夏天暴雨淋不死,秋老虎晒不坏,南北各地都能种,春天种下去,能从春末吃到秋天。

有人爱吃它,有人却不爱,全因它那“黏劲儿”。我奶奶就特爱凉拌着吃:烧锅开水,放点盐,把嫩叶扔进去烫10秒,捞出来过凉水,挤干了拌上麻酱、蒜泥,总说“滑溜溜的像嫩豆腐,老人孩子都能吃”。我表弟却不爱,去年暑假在我家吃,嚼了两口就吐出来:“咋黏糊糊的?像鼻涕。”后来才知道,他在学校食堂吃的是煮太久的,黏液都熬稠了,没放调料,难怪觉得怪。

其实那黏糊糊的东西是好东西,叫植物多糖,是天然的膳食纤维。这东西怕生也怕煮老:生吃发涩,煮太久就黏;但按奶奶的法子,沸水快烫一下就不一样,涩味没了,黏液变得清爽,像裹了层薄浆。除了凉拌,清炒也行——选刚摘的嫩叶,锅里放少油,爆香蒜末,叶子扔进去大火快炒,不等黏液全出来就盛盘,绿莹莹的带着蒜香,吃着特鲜。煮汤也不错,煮番茄鸡蛋面时丢一把,黏液能让汤变稠点,连面条都带着清甜。前阵子带表弟再吃,奶奶用它做汤面,他吃了两大碗,说比食堂的好吃——看来不是菜怪,是没找对做法。

以前没人要,现在抢着买,说到底是大家知道它的好了。立秋后天气燥,我总觉得口干,上厕所也费劲,奶奶就让我吃落葵。查了才知,这菜每100克嫩叶里有2.6克膳食纤维,比菠菜还多,那黏液能帮着肠道动起来,难怪叫“通便菜”。它还有维生素C、钙和铁,秋天吃着不燥。前阵子邻居张阿姨喉咙肿痛,奶奶摘了把让她清炒着吃,第二天她就说好多了,比喝凉茶管用。

前几天路过老家菜园,见奶奶正摘落葵,绿莹莹的装了一篮子,看见我就喊:“回来得巧,晚上做你爱吃的凉拌落葵。”蹲在菜园边看它爬满篱笆,忽然明白它为啥“翻身”了:以前没人要,是没发现它的好;现在抢着吃,是知道它的价值了。

立秋要是在菜市场看见这菜,不妨买一把试试。按老法子烫了凉拌,或是清炒着吃,尝尝那滑溜溜的清甜。这落葵种了上千年,看着普通,却是秋天给的养生小帮手。说到底,好多不起眼的东西都这样,藏着的价值,得用心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