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都没忘,中国凭什么忘?

发布时间:2025-08-08 22:03  浏览量:1

2025年暑假,国内只有《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三部二战题材的爱国电影上映,而日本——足足七部,以战争题材打包成他们的“爱国暑期档”。
更讽刺的是,在我们这边,总有人在这些影片下面刷屏——“苦难赚钱”“爱国无用”“战争过去80年了”“仇恨没必要”…
这种声音,在日本那套自我叙事面前,格外刺耳。

01 同一个暑假,中日两种姿态
在中国,《南京照相馆》用真实史料还原南京大屠杀铁证;《东极岛》守望海疆;《山河为证》描绘战火中的抵抗。
在日本,他们拍《黑川の女たち》,渲染战败女性悲剧,却绝口不提侵略背景;
拍《木の上の軍隊》,聚焦两个被困树顶的士兵,把日军变成单纯受害者;
拍《長崎 閃光の影で》与《満天の星》,热泪盈眶地诉说原子弹与学生遇难,只强调“被攻击”;
重映《在这世界的角落》,留下一句“为什么要一直炸我们”;
拍《雪風YUKIKAZE》,歌颂日军驱逐舰为战友赴汤蹈火的忠义;
重映《太陽の子》,美化日本原子弹研发者的青春理想与人性挣扎。

主题贯穿如一——他们是战火中的受难者,而侵略史被轻描淡写甚至消失不见。

02 他们认真讲故事,我们自己在犹豫
日本的“爱国电影”不是偶尔为之,而是长线运作:

有新片有重映,延续观众情绪记忆一线导演、一线演员加持,保证商业和口碑教育部门背书,配合宣传深入校园物料制作精良,把历史情绪包装得感人至深

而我们这边,抗战胜利80周年的暑假档,爱国题材寥寥三部,还要面对自家人说“这种片没意思”“别再宣扬仇恨”。

03 “反思战争”,在谁的语境下?
有人说,好的战争电影是反思战争。没错,但反思不能等于遗忘。
日本的这些作品,表面是反战,实质是“反战败情结”——他们反的是自己输掉的那个结局,而不是反侵略的起点。
他们可以投入巨资讲受害故事,却极力淡化自己是加害者的历史身份。
如果作为受害者的我们,都在主动稀释这段历史,最终会发生什么?
集体记忆的空白,迟早被别人的叙事填满。

04 数据与现实
二战期间,中国军民伤亡超3500万人,单是死亡就超过2100万。
多少人的爷爷奶奶、太爷太奶,在那个时代或惨遭杀害,或流离失所。
这些数字,不是冷冰冰的“历史”,而是代代人的命。

05 结语
日本的电影海报里一遍遍强调:“80年过去了,我们不忘。”
作为受害者的我们,如果在80年后主动说“算了”“别提”,那就是在替对方的历史修正主义张目。
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被再一次伤害。
这个暑假,日本用七部影片温习战争记忆;而中国,只有三部。
如果连拍、连看都嫌多,那才是最大的可耻。

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帮你做一个**“中日二战题材电影对比表”**,把时间、题材、叙事立场、宣传策略直观列出来,让读者一眼看到差距。这样更有冲击力,也便于传。你要我帮你做吗?